摘 要:在齊齊哈爾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期間,選修了宗明明教授的兩門課程《設計比較研究》與《歐洲工業設計專題研究》,期間她在教學中所表現出的跳躍的思維方式、平實的授課語言、激情的人文教育、豐富的人生閱歷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收獲了遠比只是簡單的聽懂課程內容更加寶貴的人生哲理,正如明明教授讓同學們記下的在設計中不要失去的八條一樣:不要失去感覺的心靈;不要失去創造的生動;不要失去表現的欲望;不要失去冒險的勇氣;不要失去探索的樂趣;不要失去學習的自信;不要失去發現的驚喜;不要失去嘗試的行動。
關鍵詞:設計比較;設計師;設計教育;設計現狀
無論是明明教授在課堂上提及過的李樂山先生、朱青生先生、林家陽先生、趙毅衡先生、雷曼先生、柳貫中先生、貝聿銘先生,筆者認為都是和明明先生一樣,是做事兒認真而執著的人,是見多識廣的人,同時也是和普通人一樣有血有肉的人,只是比一般人付出了更多的“堅持”與“努力”,所以這些人才會做成一些事兒,并做著自己喜歡的事兒,其實我覺得做設計與做人是一樣的。讀研期間,明明院長請來了許多設計界知名學者來講學,這些學者對設計各人有著個人的獨到見解,但歸根一點,設計離不開人,設計是為人的設計,無論做什么設計,都是在與人打交道,這也是李樂山教授推崇的做事兒先做人的核心價值觀理論。
我在思索這樣一個問題,明明院長介紹的許多知名設計學者都曾有過去德國學習設計的經歷,并且在研究生的課程設置上專門設立了“德國設計專題研究”這門課程,是有其道理的,這從讀研期間來我院講學的雷曼先生身上便能夠得以充分解讀。雷曼先生本人便可以說是一部真實的設計史,他于1934年4月2日出生,畢業于德國斯圖加特藝術學院,是著名的工業設計教育家,雖說老人現在已經76歲高齡,卻仍不辭辛苦的奔波于世界各地講述著工業設計對整個世界的重要性,尤其是雷曼老人對德國設計的熱衷,對自己祖國的熱愛,都讓人感動,老人說“中國的設計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太深,大多設計圍繞陰陽曲線來做,大部分產品以弧線為主,幾何形態太少,這樣做出的產品不太好識別,缺乏個性;而德國當代設計中的經典設計仍在世界的設計界中占有統治地位,他希望德國的設計一直能引領設計的時尚,但又不希望德國的設計與時尚為伍”。在與雷曼先生的接觸中,我忽然從這位精神矍鑠的老人身上感悟到一種精神:那便是“執著”與“鍥而不舍”。老人已經年逾古稀,仍在他鐘愛的設計領域游走著,講述著。從老人智慧的回答中,可以看出這位老人酷愛讀書,無論是哲學方面、地理方面、歷史方面、美學方面他都對同學們有問必答,從他淡定、從容富有哲理的回答中,我已經深深地體會到,對于雷曼先生的稱呼已經遠遠超越了只是一名“著名的工業設計家”這個層面,更重要的是老人已經將設計完全體現在“教育”上,這個觀點正是現在設計領域亟待完善的,這也正與李樂山教授來講學時的觀點不謀而合——“育人是設計的價值核心”。
2009年10月由明明教授主持的“中德設計教育論壇”給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讓我解讀了設計的真實存在,無論是雷曼先生的“設計的思索”、曲延瑞教授“無用的設計的價值和意義——《設計基礎課》課程學習體會”、孫建君教授“中國傳統設計文化研究”,還是趙陽教授“從制造業大國邁向創造業大國”等講座都讓我獲益匪淺,讓我重新解讀了全球都在關注的“綠色、可持續發展、環保的設計理念”。雷曼先生說:“在全球排名靠前的12個污染比較嚴重的城市中,中國占了9個,所以今天在座的設計師都應該積極來思考環保問題。作為一名設計師要有社會責任感,德國設計公司都信奉這樣一句話‘更有效率,少利用能源,大家熟悉的寶馬汽車,所有報廢的零件都要以回收再利用,那么我們是不是也應該考慮‘回收再利用這個課題呢?”
雷曼先生提出的問題應該是值得我們深思的,現在80%以上的發達國家都在無節制的消費地球資源,造成嚴重的資源匱乏和環境惡劣等社會問題,為此,以巴巴納克為先導的一批設計家和理論家開始重新審視為全球商業消費推波助瀾的設計本身。他們倡導設計應該為人類服務,設計更應該站在歷史的角度去考慮當下的問題,進而有效和有限制的利用地球資源,保護人類現在和未來的生態環境,并且提出:設計不僅為健康人服務,同時更應為非健康人服務(這是姜可女士在“通用設計用戶的有效方法——關鍵用戶”中所提及的),對這些問題深刻而嚴謹的探究與討論,使得當代設計理念文化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其實這就是比較研究要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比較什么?是觀念?是文化?是技術?還是什么呢?從保護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和文化資源出發,以人們的生存作為設計的本質目的和行為宗旨,這一課題極大地深化了對于設計的思考,這種全新的設計理念,讓全球整體設計水平得以突飛猛進的發展:我們驚喜地發現平凡的日用品出現了不同尋常的造型,同時領略到從未有過的舒適性帶來的喜悅;設計理念更加趨于人性化,能耗、環保、人體工程學、多功能多用途以及多元化的設計思想成為判斷現今設計優劣的準則。
上述這些設計理念的形成與明明教授與李樂山教授的講座內容不謀而合,其實設計本身就是為人類服務的,就如同做事先做人一樣,需要在不斷地積累知識,豐富人生中不斷讓自己成長。我們知道的香港平面設計大師靳埭強先生從事設計工作40多年,曾獲得300多個設計獎項,1999年被授予香港紫荊勛章。“他強調:設計師要具有專業精神,漂亮的設計不是最好的設計,最好的設計是那些適合企業、適合產品的設計,一個好的設計師不僅要掌握現代的設計語言,還應具備市場分析能力,為產品進行市場定位(這也正是李樂山教授講的實踐的重要性及作為一名設計師的職業標準);靳先生主張把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入西方文化的設計理念中,他強調這種融合不是簡單的相加,而是對中國文化深刻理解上的融合。(這一觀點與雷曼先生的觀點如出一轍),例如中國銀行的標志,整體簡潔流暢,極富時代感,標志內容包含了中國古錢,暗合“天圓地方”之意,中間一個巧妙的‘中凸現中國銀行的招牌。這個標志可謂是靳埭強融貫東西方理念的經典之作。
靳埭強的設計理念與雷曼先生的設計有許多相似之處,雖說兩人所處的地域不同,但是設計是無國界的,正如從事設計的人,可以游走于世界各地一樣,學術是需要交流的,這樣才可以使設計變得更富魅力。
參考文獻:
[1] 袁熙腸.中國藝術設計教育發展歷程研究[M].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
[2] 宗明明.德國現代設計理念與實踐——設計基礎教學案例[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0.
作者簡介:楊曉宇(1976—),女,黑龍江哈爾濱人,碩士研究生,哈爾濱勞動技師學院藝術設計教研室主任,高級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