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無論陶藝還是雕塑,從它們的起源來說,都有著十分悠久的發展歷史。它們是古老的,而它們也是現代的,因為它們作為現代藝術中無法分割的一部分,當它們二者相互融會貫通的時候,就成了一門獨特的藝術品種,即現代陶藝雕塑,或雕塑性陶藝。
關鍵詞:陶藝;雕塑;空間
中國又被稱為瓷國,眾所周知,我國陶瓷有著上萬年的歷史,文化底蘊可謂深厚無比,其遺存也異常豐富多彩,這是其他藝術品種無法與之并肩相比的。但是,現代陶藝現身于中國的時間卻相對較晚,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我們這個古老的東方大國在歷經百年恥辱后,曾經一度領先于世界的陶瓷藝術逐漸衰弱,直到20世紀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現代陶藝才逐步發展起來。與傳統陶瓷類似,人們在現代陶藝的創作過程中糅合進了龐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因此,它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但是跟傳統的陶瓷藝術相比,現代陶藝對自然的感悟,對生命的體現和對人類精神世界的理解又有著它自己獨特的特點,其中最常見的特點之一,就是當代從事陶藝的藝術家和設計師們,經常將陶藝和雕塑這兩個藝術門類結合到一起,以陶藝的形式來表達雕塑,或以雕塑的手法來展現陶藝。
雕塑作為一門造型藝術,與陶藝有著諸多相似想通之處。比如說,無論雕塑還是陶藝,制作者都要有較強的動手成型能力,也需要制作者對三維造型要有比較深刻的了解。另外,雕塑的立體方式和造型與空間之間的相互關系,對陶藝的成型方式有著極為積極的促進作用。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迅猛發展,城市建設的步伐邁得越來越大,在無形中,就為現代城市雕塑提供了十分廣闊的空間,而在不同的雕塑門類中,陶藝雕塑日益受到重視,這種既有“陶瓷”的內涵又有“雕塑”的特質的藝術品,一度成為被追捧的熱潮,它一步步走入了城市空間,也一步步走入了人們的視野。既然藝術無國界,各種藝術類別之間也沒有絕對的溝壑,那么同樣作為造型藝術的陶藝和雕塑之間會相互影響,也就在預料之中了。陶藝和雕塑之間有著十分親密的關系,在生產力不夠發達的古代,雕塑常常要以陶的形式來表達,比如秦代的兵馬俑和唐代的三彩器。在生產力足夠發達的現代,隨著各種新材料的開發和應用,雕塑的表達形式越來越多樣化,它和陶瓷的關系看似被分離了,實際上卻又藕斷絲連的黏合在一起。
在設計創作陶藝的過程中,陶的形態,以及如何通過陶的形態來傳達制作者的情感世界是十分重要的。陶的形態可謂千姿百態。而形態的創造也自有它本身的規律,一是通過對自然世界的觀察和理解來表達陶藝師的感悟,也就是將大自然中固有的藝術形態進行提取,進而使之升華為自身內在精神世界的表達。二是制作者通過與社會的接觸,通過對制陶工藝的研究和領悟,以在生活中提取和歸納能夠表達自身意識的藝術形態。現代陶藝不單單是對傳統陶藝的繼承,它也是對傳統陶藝的一種叛離。它的表達方式不再局限于傳統陶藝中反復強調的“器”,而是從“器”中解脫了出來,經過對陶瓷語言的深度的挖掘和拓展后,形成了一種新的視覺藝術。它強調人與人,人與物,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喜歡不受拘束的藝術形態,并勇于創新。在創新的過程中,它會借鑒其他藝術門類的表達語言,比如雕塑中的空洞理論。空洞理論中的空洞,并非指不著邊際的空泛,也不是指缺乏實際內容的空虛,這里的空洞,是用于雕塑的一門藝術語言,指形體上的空洞。空間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客觀形勢,老子曾對“有和無,利和用”做過辨析,他認為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老子所說的“無”,意指空間,而老子所說的“有”,就是指客觀存在了。老子對有和無做了樸素的辯證,即“有”有用,“無”也有用。也就是說,“有和無”跟“利和用”之間沒有絕對的分界線,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種對空間的深度探索。
一般說來,雕塑空間有兩層含義,一個是指屋里空間,另一個是指心理空間,一件雕塑的具體形態決定了空間的組織方法,而事物之間的影響總是相互的,所以在形態決定空間組織的同時,空間結構也影響了雕塑的具體形態。這種相互影響微妙地表現在能夠意會能夠體驗卻不會實際存在的心理空間上。也就是說,雕塑的實體由物理空間來創造,而雕塑的靈魂則由心理空間來賦予。在現代雕塑中,由空間引申出來的空洞這一概念,一度打破了傳統雕塑語言的敘述方式,現代陶藝巧妙地借鑒了空洞理論,許多陶藝家在陶藝作品中精巧完美地運用了空洞,將對生命和周邊環境之間的理解融入陶藝中去,從而使陶藝含有了像人一般的血與肉,充滿了生命的活力。
無論藝術還是文學,它們在被人們設計創作時都需要遵循一個基本的準則,那就是擅長于觀察生活,并且在頭腦中要清醒地意識到,所有的創作都起源于生活。沒有對生活的思索,沒有對生活細致入微的觀察,很難創作出叫人滿意的陶藝作品。現代陶藝中的藝術形態,有很多是從大自然中提取和歸納的,但是也有不少是通過直接借用其他藝術門類的表現手法,而在現代陶藝中,經常性的做法之一,就是借用了現代雕塑語言來表達自身所蘊藏的內涵。比如在對待抽象的塑造上,許多陶藝家在表達方式上就有意識地借用了雕塑語言——從眾多繁復的具體事物中抽出其本質特征,去偽存真,達成或夸張或張力十足的“抽象符號”,給予觀賞者無邊無際的想象力,從而表達作者內在的各種情緒:熱烈,平靜,憂郁,沖動,寂寞,等等。
無論翻開雕塑史還是陶瓷史,都不難發現早在人類的懵懂時期,陶瓷和雕塑就已經聯結在一起了。在新石器時代,我們就有了陶塑,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到了秦漢唐宋時期,雕塑性陶藝,或者說陶瓷雕塑更是蓬勃發展,秦代的兵馬俑,漢代的說唱俑,唐代的三彩器,等等,這些傳統的陶瓷雕塑無一不叫人拍手稱絕。任誰都無法否認,傳統陶藝對現代陶藝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它的影響不僅僅表現在對材料的運用和技法的強弱上,更表現在它在思想上對國人的啟發和引導上,比方說,身為萬經之首的《易經》中的陰陽和太極的觀念,表達了一種天人相通與天人合一的價值境界,這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它深入到了中國人的骨血深處,許多陶藝師就是以此為出發點來獲取靈感,進而創作出獨具中國特色的陶藝作品來。
滄海桑田。隨著時代的變遷,許多傳統藝術的功能性被打破了,人們的意識形態越來越多樣化,隨之而來的,是藝術的表達形態也越來越多樣化。然而,人類的創新是從不斷的繼承和積累中完成的,誰也無法拋棄過去的一切而單獨成為一個時代的個體。每一位致力于陶藝的人,在傳統與現代的沖撞中應該找到能夠平衡這兩者關系的交合點,從而創作出有生命情感的作品。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早在千年之前的秦漢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將陶藝和雕塑完美的融合到了一起,那一件件美輪美奐的陶藝雕塑簡直無法被超越。我們擁有的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足以令我們感到驕傲和自豪,然而,隨著人類社會和人類文明的不斷向前發展,我們不能故步自封,我們需要站在這塊廣袤敦厚的土地上,一方面去汲取古老傳統中的精華,另一方面去吸收西方現代先進的設計思想,從而使傳統與現代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不斷的探索和創新,以體現當代陶藝和雕塑的新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犀然.中國雕塑[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 齊彪.陶藝的起源與流變研究[M].山東美術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鄭艷麗(1983—),女,山東濟南人,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陶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