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業在家的張女士急需找工作,經人介紹認識了某中介公司經理王某,于是張女士委托王某給自己提供就業機會。不久,王某稱工作已經找到,遂與張女士簽訂《勞動就業安置協議書》,協議約定王某為張女士提供就業信息、崗前培訓、安置就業,張女士可自由選擇和參考就業單位,并確保安置單位能夠與張女士簽訂合同,成為合同制職工。張女士需要支付給王某中介費5萬元。張女士在王某帶領下去某公司面試成功,被安排在檔案室工作。張女士在公司工作將近兩年后得知自己仍為臨時工,不可能轉為正式職工后憤然辭職。感覺受騙的張女士將中介公司告上法庭,要求返還中介費。王某辯稱當初與張女士簽訂的協議書中寫明是將張女士安排到公司上班,與用人公司簽訂合同,而并沒有寫將張女士安排為正式職工,而張女士確實與公司簽訂了臨時用工合同,自己并沒有違約。所以,王某認為不應該退還中介費。
經法院查明,張女士確實支付給王某5萬元中介費,而王某所在的勞動服務公司經營范圍為勞務派遣,沒有職業中介行政許可及收費許可證,也沒有在勞動保障部門登記備案,并不屬于合法的中介公司。
法庭審理認為,張女士與“中介公司”沒有訂立勞務派遣協議,形成勞動關系,又未與用工單位訂立勞動派遣協議,“中介公司”為張女士提供就業機會并收取報酬的行為實際上系職業中介行為。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規定,“未經依法行政許可和在工商行政部門辦理登記的機構,不得從事職業中介活動”。王某所在的“中介公司”在沒有職業中介許可證的情況下從事職業中介活動,違反了法律及行政法規的規定,雙方簽訂的合同屬于無效合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規定,“合同無效或者被撤銷后,因該合同取得的財產,應當予以返還”。因此,法院作出判決,雙方簽訂的《勞動就業安置協議書》無效,“中介公司”返還張女士5萬元中介費,案件就此了結。
本案提醒人們,找正式工作一定要通過招聘會等正規渠道考試招錄,以免受騙上當。
(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法院 聶晶慧 蘭松 牛聰?。?/p>
(本欄編輯/麥力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