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忠
2009年6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標志著江蘇沿海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江蘇沿海地區從而成為國家規劃發展的戰略重點區域。加快沿海地區的開發開放,為推動江蘇經濟轉型升級拓展了新空間,為提升江蘇經濟國際化水平提供了新平臺,為充分發揮蘇北地區后發優勢、在更高層次上實現全省三大區域共同發展增添了新動力。
一、沿海地區已成為新一輪的
增長空間和發展引擎
江蘇沿海地區是我國東部最具發展潛力和后發優勢的“黃金寶地”。一是資源稟賦優越。土地后備資源充足,灘涂面積約占全國的1/4。風電資源十分豐富,總量超過2500萬千瓦。擁有較長的海岸線,很多地方適宜建設深水泊位和大型能源、石化、鋼鐵、裝備制造、現代物流等項目。二是產業基礎良好。沿海地區農業基礎雄厚,是我省重要的大宗農產品和水產品生產基地。工業化處于加速階段,機械裝備、汽車、船舶制造、紡織、化工等支柱產業不斷壯大,新能源、新醫藥、新材料和環保等新興產業初具規模,建筑業、旅游業、海洋產業等特色產業蓬勃興起。對外開放邁出重要步伐,國家級開發區、出口加工區和省級開發區,具備較強的產業承接和配套能力。三是基礎設施日益完善。沿海港口群基本形成,連云港港30萬噸級航道一期工程建成通航,鹽城大豐港、南通洋口港具備10萬噸級通航能力。綜合交通體系初步形成,臨海高等級公路基本實現全線貫通,高等級公路網絡基本實現全覆蓋,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969公里,連鹽、滬通鐵路正式開工建設,連淮揚鎮鐵路獲批開工。連申線航道整治、長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建設進展順利。水利投資累計完成70億元,保障能力不斷增強。能源建設穩步推進,大唐呂四、陳家港和新海電廠等一批“上大壓小”項目建成投產。加快沿海開發開放,不僅為蘇北振興、蘇中崛起注入了強勁動力,也為蘇南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了廣闊空間,給全省三大區域帶來了協調發展的新機遇。蘇中、蘇北作為江蘇沿海地區最直接的經濟腹地,利用毗鄰沿海的區位條件,共享新機遇,共打“沿海牌”,實現借船出海、乘勢發展。蘇南地區充分利用沿海地區的發展空間,在更大范圍內加快結構調整、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實現“騰籠換鳳”。全省既有蘇南這片發展高地,又有沿海這一塊發展的新天地,產業實現梯次布局,增長動力接續不斷,在新一輪發展中,沿海地區成為新的增長空間和發展引擎。
二、沿海開發經濟增長極效應初現
2009年沿海開發國家戰略實施以來,全省上下特別是沿海三市搶抓機遇、開拓進取,推動沿海開發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效,提前一年實現國家規劃確定的第一階段目標,圓滿完成沿海開發五年推進計劃確定的第一階段任務,開創了沿海地區發展新局面。
綜合實力顯著增強。2009年以來,沿海地區經濟增長持續領跑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7%,高于全省1.5個百分點,2012年突破9000億元,達到9282億元,五年實現翻番,占全省的比重提高到17.2%,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49069元。地區生產總值突破萬億元大關,達到10299億元,增長12%,高于全省2.4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每年跨上一個千億級臺階,2012年達到6108億元。公共財政收入年均增長31.3%、高于全省9.3個百分點,2012年達到941億元。2013年,沿海地區主要經濟指標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地區生產總值突破萬億元大關,達到10299億元,增長12%,高于全省2.4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分別增長13.8%、21.5%、15.3%,高于全省2.3、1.9、3.2個百分點,沿海開發的投入產出效應不斷放大,極化帶動作用逐步增強。
轉型升級步伐加快。三次產業結構逐步優化,由2009年的12.6:51.8:35.6調整到2012年的10.8:49.8:39.4。新型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裝備制造業產值突破3000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30%以上。創新驅動成效明顯,研發投入總量超過160億元,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突破6000億元,對比2009年均實現翻番。連云港的生物醫藥和新材料、鹽城的汽車和風電、南通的特種船舶與海工裝備等產業基地集聚競爭優勢明顯。港口物流、研發設計、金融商務、濱海旅游等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沿海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累計提高3.7個百分點。高效設施農業面積339.6萬畝,累計增加58%。節能減排得到加強,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達到時序進度要求,沿海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
灘涂圍墾有序推進。落實灘涂圍墾開發利用規劃綱要,沿海灘涂圍墾已完成46.8萬畝,其中,部省合作六大工程完成匡圍25.94萬畝,占工程總量的38.7%,東臺、海安、南通濱海園區北區等10萬畝已圍灘涂土地開發整理進展順利。條子泥一期10.12萬畝匡圍任務基本完成,成為大面積圍墾和漁民補償的樣板示范工程。鹽城百萬畝灘涂圍墾綜合開發試驗區戰略規劃研究和實施方案編制工作扎實推進,連云新城、徐圩新區和海安老壩港等3個灘涂綜合開發試驗區規劃編制工作基本完成。
人民生活持續改善。沿海開發的惠民、富民效應不斷顯現,城鄉居民收入年均增長13.6%、15.4%,增速快于全省0.9、2.5個百分點,2012年達到24245元、11835元。社會事業全面發展,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和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建立。全面小康建設取得重大進展,16個縣中已有12個縣達到省定全面小康標準,其中,南通2011年以縣為單位達到省定全面小康標準,鹽城2012年以市為單位總體達到省定全面小康標準,連云港以市為單位已有21個指標(共25個指標)達到省定全面小康標準。沿海城鄉面貌日新月異,三大中心城市進一步做大做強,沿??h城東向發展,一批臨海臨港新興城鎮初具規模,2012年沿海地區城市化率達到56.6%,比2009年提高8.8個百分點。
三、推動沿海開發提質增效的“六大行動”
根據沿海地區發展實際,下一階段的沿海開發將圍繞五年推進計劃第二階段目標任務,在已有的政策和工作基礎上,突出沿海特色,突出提質增效,集中力量組織實施沿海開發“六大行動”,統籌推進港口建設、產業布局、城鎮發展、灘涂開發、環境保護,推動沿海地區在科學發展的道路上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endprint
全面提升沿海港口功能。進一步完善沿海港口規劃,明確功能定位,強化分工協作,形成合理布局、錯位發展的良好格局。著力支持內河航道、鐵路、公路等港口集疏運體系建設,推進互連互通,提升對腹地的輻射帶動能力;支持口岸開放和海關特殊監管區建設,支持航線開辟、航班加密和“一關三檢”查驗機構和設施建設,進一步提升開放水平和通關效能;支持臨港產業和物流園區建設,促進港口與產業互動發展。
推動沿海產業升級。鼓勵沿海各地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培育壯大優勢特色產業,推動石化等臨港產業向沿海集聚,促進船舶產業轉型升級,加快連云港新醫藥、鹽城汽車、南通海工等產業基地建設。抓緊制定海洋產業指導目錄,加強海洋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支持沿海各地做大做強海洋主導產業,培育壯大海洋新興產業。不斷提升海洋傳統產業核心競爭力,打造沿海千億元級現代漁業。
培育臨海重點城鎮。按照“三極一帶多節點”的開發空間布局,在沿海開發重要節點,配合港口建設、園區發展、灘涂圍墾,加快培育壯大一批臨海城鎮。通過貸款貼息、直接補助等方式,加大對臨海城鎮建設的支持力度,重點支持臨海城鎮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逐步在沿海一線形成新的城鎮軸,為產業和人口集聚提供重要支撐。
加快灘涂開發利用。著力推進已圍灘涂開發利用,形成良性滾動開發機制。加大灘涂圍墾支持力度,逐步提高圍墾用于農業的補貼標準。抓緊研究制定落實國家規劃明確的農業、建設、生態用地比例的具體辦法。灘涂復墾后形成的新增耕地納入省占補平衡指標庫進行統一管理,用地指標在省內按市場化配置的辦法有償轉讓。積極推動建設用海在匡圍后直接轉換為建設用地。努力爭取圍墾用海指標,大力推進部省合作六大工程建設。抓緊編制8個灘涂綜合開發試驗區建設方案。
加強沿海環境保護。編制實施沿海地區生態紅線區域保護規劃,確保保護區占國土面積比例高于20%,嚴格控制生態空間開發強度。加強自然保護區等重要生態功能區建設,建立生態補償制度,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堅決淘汰污染嚴重的落后產能,對沿?;@區實施優化整合,嚴格限制化工園區建設規模,限期整改環境風險突出的化工園區。繼續清理整頓各類污染企業,對嚴重污染環境的企業堅決依法關閉。進一步加強水環境治理和環境基礎設施建設。
打造重大載體平臺。落實好國家和省關于東中西區域合作示范區建設的支持政策,搶抓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建設新機遇,推進徐圩新區先導區開發開放,不斷加強與中西部地區和中亞國家的聯動發展,打造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落實支持鹽城沿海開發“兩區兩產五港城”專項政策,推進鹽城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為沿海乃至全省可持續發展積累經驗。抓住國家依托長江規劃建設經濟支撐帶的機遇,進一步完善改革試點方案,爭取將南通陸海統籌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納入國家戰略。
(作者單位:江蘇省沿海地區發展辦公室)
責任編輯:浩 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