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天津“現代建筑”的考察分析,發現大部分的建筑形式已經失去了傳統城市的文脈特色。通過研究天津具有傳統城市文脈的“成功”建筑實例,喚起國內建筑師、國際同行和城市決策者的注意,引導現代建筑設計的發展趨勢,以建筑為載體,重視地域文化,延續天津城市文脈。
關鍵詞:天津現代建筑;傳統城市文脈;延續
從北京到廣州,由上海至重慶,從北到南,由東至西,我們所有的大城市形象幾乎沒有區別,城市之相似讓人驚嘆,歷史意象被撕成了碎片,傳統文脈蕩然無存,天津六百多年的城市也未能幸免,承受著傳統城市文脈之殤。
1 天津城市建筑的發展概況
天津因為漕運而興起,正式筑城于明朝永樂二(1404)年,歷經清朝、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將近六百一十年,由于特殊的歷史發展軌跡,使得天津城市文脈既具有明清兩代傳統建筑形式,也具有異國文化情愫的特色城市街區形式,還經歷著新時代潮流建設大浪潮的影響。天津的當代建筑形式是多元的,也是多樣的和多變的,建設者并采用雜糅并蓄的手段來建造它們,天津的現代建筑又融入了不同時期的多種元素。因此成就了天津城市文脈古代與現代并存、中西合璧以及反映時代大發展的城市特色。然而隨著天津城市化進程的迅速發展,城市改造建設嚴重沖擊著傳統城市文脈特色,致使天津城市文脈出現重度的“截肢”現象,城市空間的擴張把天津建筑的傳統城市文脈遠遠地拋在九霄云外,老城的改造建設更是無情的踐踏著天津建筑的傳統城市文脈。
2 天津現代建筑“成功”的例子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在城市改造和城市擴張過程中,還存在繼續保有堅守“天津建筑的傳統城市文脈”原則的一些現代建筑,希望它們的堅守能夠喚醒人們的注意,期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還傳統城市文脈給我們的歸屬感和溫暖感。下面我們來看看幾個“成功”的例子。
(1)天津古文化街。天津古文化街長近七百米,原稱宮前大街,天津人都叫“文化街”。位于老城里東門外不遠,海河之西,北靠宮北大街,南臨宮南大街,早在天津建衛之前就已形成的文化商貿聚集之地——宮前集,以經營文物、古家具、民間傳統商品,及酒樓、茶莊、娛樂場等多種業態共存的商業步行街。1985年修復了宮南和宮北大街以及“天后宮”的天津古文化街,建筑形式皆為清代民居風格,全部為磚木結構,“一律青磚砌體、磨磚對縫,有坡頂、飛椽廊柱的樓閣,也有冰盤檐、掛落板、朝天欄桿的平頂小軒,高低錯落、各具特色”,街道呈現出古色古香的味道。2003年古文化街擴建成綜合性文化旅游區,較好的保護古代文化遺產,繼續保存南北方民居雜糅的建筑風格。2007年古文化街被評為國家級5A景區。由于其地理位置臨近老城里,其建筑形式以清代傳統民居建筑為藍本,形成了具有天津傳統特色的商業街,從而延續了天津傳統城市文脈,展現了濃厚的人文關懷。
(2)天津萬科“水晶城”居住區。天津萬科水晶城居住區位于河西區的梅江南,東至解放南路,南至浯水道,西臨衛津河,北至潭環支路?;卦瓰?968年建設的大型國企——天津玻璃廠,由于市場經濟取代計劃經濟,大生產時代的天津工業建筑退出主旋律的舞臺,但原址上遺留下許多的廠房、煙囪、鐵軌、卷揚機和消防栓等構筑物,以及四百余棵大樹等植物。開發商通過對場地分析和研究,制定了要最大限度尊重場地環境和歷史的原則,在建筑設計上與基地、城市原有歷史和街區環境相呼應的思想,保留玻璃廠內很多有價值的構筑物,使其成為新居住區重要的建筑景觀元素。天津水晶城居住區的東南面入口與老廠區入口位置一樣,并將東入口的老大門改造為具有“玻璃廠”特色的新入口,成為新“水晶城”的標志。東入口處東西和南北向兩條林蔭大道被保留下來,分別作為步行道和車行道,場地的鐵軌也被保留在東西向步行道上,軌道上安放了一系列情景雕塑,使人們體會到時光的變遷,在步行道的終點擺放了一臺“舊蒸汽式火車頭”雕塑,設計師用大生產時代的標志性元素展現歷史,具有比較強烈的可識性和場所性。開發商將老衛生院周圍幾十棵成年白蠟樹全部保留下來,并改建為一個公共廣場,并通過地面的高程變化和布置景觀小品的設計,營造出老建筑被拆除后的記憶感。設計師還將老廠區中心的一個舊廠房——吊裝車間改建成會所,原有的巨型鋼筋混凝土框架被全部地保留下來,混凝土粗糙的表面暴露于外,并配以新的鋼材、玻璃來達到會所與多功能藝術展廊的使用要求,旁邊的網球場也被圍合在其中,滲透著大生產時代與現代感交融的美感。天津水晶城居住區的建筑設計對于城市來說,是在一個現代的城市中保留一片大生產時代的歷史,延續著城市的文脈。在目前高速的城市擴張和改造建設的過程中,開發商和設計者們的這種做法非??少F,既給城市增添歷史味道,又給我們呈現了一個傳承和發展天津傳統城市文脈的優秀例子。
(3)天津“格調竹境”居住區建筑。天津格調竹境居住區位于天津市河東區中山門附近,東臨月牙河,西至虎丘路,南至中山門四號路,北至廣瑞路。格調竹境居住區規劃設計充分考慮與城市文脈及空間形態的協調性,設計師從建筑的點、線、面、體以及色彩,光線和材料等建筑基本語匯出發,對傳統建筑符號進行提取與變形,通過對傳統建筑山墻和烽火山墻的解構重組,配以“傳統窗格”來達到畫龍點睛般的效果。居住區的建筑色彩采取灰瓦白墻的傳統樣式,在白色墻面的映襯下,用灰色工字鋼作傳統建筑的屋脊,用灰色雙層鋼管排列成傳統的屋瓦的樣式,用仿木色鋁合金方通組成“花格窗”,并通過不斷交錯重復再現“傳統建筑形式”,喚起人們對傳統的回憶,并產生共鳴和親切感,達到傳統與現代的時空對接轉換。其實通過高層建筑中體現傳統建筑樣式比較困難,天津格調竹境居住區的建筑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其帶有明顯的南方建筑特點略顯遺憾,從建筑地域特色上稍顯突兀。這無疑給我們很大的啟示——如何更好地傳承發展天津傳統城市文脈?
3 結語
在目前天津城市擴張和老城改造建設迅猛發展的大背景下,建筑設計百家爭鳴,城市決策者和建筑師們對于天津城市的發展都有著自己的見解,希望他們在充分研究天津城市地域特色和城市文化的基礎之上,在決策和創作中以傳承發展天津傳統城市文脈為出發點和目標,尊重城市文脈,挖掘城市精神和地域特色,延續天津傳統城市文脈。
參考文獻:
[1] 俞孔堅,李迪華.城市景觀之路——與市長們交流[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2] 諾伯格·舒爾茨(挪).存在·空間·建筑[M].尹培桐,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0.
[3] 天津經濟課題組.600年文化底蘊——津門故里[J].天津經濟,2010(7): 18-21.
[4] 陳天,張陽.傳承城市文脈 營造都市氛圍——天津萬科水晶城規劃設計評析[J].規劃師,2006(3):35-39.
[5] 滑際珂,龔立君.高層住宅的新“中式”設計理念[J].建筑學報,2010(3):77.
作者簡介:馬志剛(1982—),男,天津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