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瑋
摘 要:舊村改造景觀環境建設必須依照生態優先的原則。設計中充分利用義烏低丘豐富多變的空間,形成以山地為特色的景觀類型,并解決水土流失問題;應以自然山水為基礎將水系的循環利用與水質的改善作為優先考慮的技術措施;利用鄉土樹種、地方傳統的造園手法,創造地方綠地特色景觀。
關鍵詞:舊村改造;綠色生態環境;建設
在人類發展史上,沒有哪一個時代的人們比當今時代更加注重可持續發展。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 、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應大力發展綠色建筑及綠色生態環境。進行舊村改造,是推進郊區城市化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實現農村現代化、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促進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義烏的舊村改造應當大力發展綠色建筑與綠色生態環境,義烏很多村鎮也曾經是綠水環抱,但是近幾十年忽視了生態問題,因此出現了許多危害人類生存的現象,正在進行大規模的舊村改造中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綠色生態環境建設應從節約能源、保護環境出發,全面考慮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發展,充分體現人文關懷。義烏舊村改造應是綠色的,應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與自然和諧共生。
1 地理特征思考
義烏位于浙江省中部。東、南、北三面群山環抱,境內有中低山、丘陵、崗地、平原,土壤類型多樣,光熱資源豐富。東與東陽市相鄰,南和永康市、武義縣相連,西與金華縣、蘭溪市接壤,北同浦江縣、諸暨市交界。轄16個鎮、計17個自然鎮、1397個自然村。自然資源豐富,有山林4.9萬公頃,林木以松和毛竹居多,森林覆蓋率達37.2%,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夏冬季長,春秋季短,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7℃,歷年極端最高氣溫達40.9℃,最低氣溫-10.7℃;雨量充沛,平均年降水量在1100~1600毫米之間,5、6月份為霉雨季節,雨量較多;日照多。自然景觀資源包括原始自然保留地、歷史文化遺跡、山體、坡地、森林、湖泊以及大的植被斑塊等,要絕對保護自然保留地和寶貴的歷史文化遺跡。在保護的前提下,開發資源合理利用。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景觀設計的可持續發展、連續利用。如何有效利用當地的自然地理條件,使義烏舊村改造充分發展體現當地特色,與地理環境有機融合,做到在建設時因地制宜,尊重地域特色;做到與地域自然、人文的和諧。
2 人本主義思考
綠色生態環境設計中應以人的尺度、人的需求和人的活動為根本出發點,提供充足的公共服務設施,使綠地成為人們良好的休憩場所。大眾行為心理要求考慮群體大眾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在休閑綠地中主要體現在人流的趨向和導向及環境氣氛的渲染營造上。休閑綠地的主要功能是滿足人們休閑娛樂的需要,同時營造一處良好的生態綠地。以常綠樹種和花灌木為主,樹木姿態優美,易于養護,追求情趣和親切感,力求創造一種和諧的環境氛圍,成為人與自然聯系的紐帶。提升綠化美化水平。充分利用現有自然條件,突出自然、經濟、鄉土、多樣,大力推進村旁、宅旁、水旁、路旁以及村口、庭院、公共活動空間等綠化美化。注重與村莊風貌相協調,通過植被、水體、建筑的組合搭配,形成四季有綠、季相分明、層次豐富的綠化景觀。積極推進村莊公共綠地建設,方便群眾休閑健身。結合村莊規模形態、地形地貌、河流走向和交通布局,合理確定村莊內部道路密度、等級和寬度。植物選材和配置應考慮對交通噪音的阻擋和煙塵的沉降作用,同時兼顧景觀效果。村內道路鋪裝形式根據道路功能確定,主要道路實現硬質化,并合理配套照明設施;次要道路及宅間路可采用磚石、沙石等鄉土生態材料進行鋪裝;具有歷史文化傳統的村莊道路宜采用傳統建筑材料。
3 自然生態思考
綠色生態環境的開發不是孤立進行的,既要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天人合一,又要考慮到景觀與周邊社會環境、當地經濟的密切聯系,規劃時必須科學處理好三大效益的比例關系。生態平衡是自然科學問題,同時也是經濟問題以及社會問題。以生態學的原理與實踐為依據,是舊村改造景觀環境設計的發展趨勢。
舊村改造景觀環境建設必須依照生態優先的原則。在已建成的區域主要以填充綠地為主要手段,未建成的區域要首先優先考慮綠地的建設,然后再考慮其他用地建設;村鎮綠地建設結合總規,規劃建立村莊綠地體系,盡量做到每個農村社區均有一塊公共綠地。要求綠地盡量結合村莊中特有的水池或村頭大樹,建設中將生態性和休閑性相結合,保持每個村莊特色和淳樸的鄉土氣息,避免千篇一律和過于城市化,造成了綠地布局結構不合理,缺乏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使自然景觀揉入太多的人工痕跡,不僅帶來綠地建設成本的大幅度增加,而且導致生態效益降低。
設計中充分利用義烏低丘豐富多變的空間,形成以山地為特色的景觀類型,并解決水土流失問題;應以自然山水為基礎將水系的循環利用與水質的改善作為優先考慮的技術措施;利用鄉土樹種、地方傳統的造園手法,創造地方綠地特色景觀。綠地統一規劃應強調在種植本地鄉土植物為主的基礎上,應保證當地樹種的主體地位,同時注意常綠樹與喬、灌、藤、草合理配置。環境生態綠化要求有足夠的綠地和樹木,在休閑綠地中體現在綠化樹木的布置和品種上。景觀視覺形態要求有鮮明的形象,在休閑綠地中主要體現在雕塑、園林小品、硬地鋪裝等造型和色彩上。引導促進農村民居建筑風格與村莊整體風格相協調,充分體現自然地理和歷史人文特征,強化對村莊環境整治的引導作用;注重保護村莊地形地貌、傳統肌理,營造優美環境和鮮明特色,
4 綠化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
(1)適地適樹,使園林植物生長繁茂、生機勃勃,使新村環境充滿生機。(2)綠化配植應為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做貢獻。由于樹木的生態優勢明顯,因此配植時應以樹木為主,草本為輔。要千方百計增加綠化覆蓋率。同時綠化又要避免影響建筑的通風采光。對一些有毒有害樹種要盡量少用或不用。(3)樹種選擇要注重知識性、文化性、科普性、趣味性相結合,使綠化不僅成為環境美化、改善生態環境質量。(4)綠地內的給水主要有景觀水源補充用水與綠地澆灌用水。綠地內的排水主要為雨水,以利用地形坡度自然排除為主。主要的道路與鋪裝廣場宜設雨水井和管道排水。
5 結語
舊村改造景觀環境系統是城鎮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基礎,其意義非常深遠。為了維持城鎮生態良性循環,舊村改造還要以自然山水為基礎,將自然景觀引入到城鎮區中,并通過綠色廊道聯系起來以維持良性循環的生態格局。同時,必須加強生態知識的普及和宣傳。在廣大建設人員和人民群眾懂得生態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村鎮綠地系統建設必定會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1] 王雨村,等.小城鎮總體規劃[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2002.
[2] 李敏.現代城市綠地系統規劃[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3] 李偉華.中山市小欖鎮城鎮綠地生態研究[D].廣州:華南師范大學,20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