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婧
2014年3月1日,我國工商登記制度改革全面啟幕,注冊資本由實繳改為認繳,取消公司注冊資本最低限額,企業年檢改年報,一個白手起家、全民創業的新時代真正開啟。廣東省首家“一元公司”于去年3月4日在順德誕生,四川省首家“一元公司”于去年3月6日在成都落地,一年來,“一元公司”的運行也遭遇到一些問題和質疑。
通過工商登記制度改革,把“公司”這個稱號從神壇上請下來,初衷就是降低創業門檻,激活創業熱情,成就更多人的創業夢想,也藉此進一步激發我國的市場活力。顯然,“一元公司”的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畢竟注冊資本就是反映公司規模和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方面。因此,在“一元公司”上路的基礎上,需要繼續努力的是營造全民創業的優良環境。人們期待的創業新時代和對皮包公司的擔憂,正好是優良創業環境的一體兩面。
現實不容樂觀。2013年10月底,世界銀行發布了2014年全球經商報告,考察了世界189個經濟體中,中小企業起步時將面臨的層層規章和限制。據該報告,目前中國大陸的經商易度只排在全球第96位,創業環境仍處在落后的水平。2014年1月18日,由清華大學中國創業研究中心發布的《全球創業觀察中國報告:創業環境與政策》顯示,中國的創業環境在參加全球創業觀察的69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在第36位,僅居于中游水平,在衡量創業環境的9個環境條件中,有近50%的環境條件是落后的,需要改善。
目前從已經誕生的“一元公司”可以窺見一斑。有人算了養一家“一元公司”一年的最低成本:工商登記、稅務登記、技術監督局取得行業代碼、社保登記等,需要支出工本費、人工費用至少200元;購買稅控機和相關必需軟件、打印機、辦公設施等至少需要三四千元;行政管理外包出去,財務記賬報稅每月300元,填寫發票工本費、統計等報表每月100元;如果不能將“臥室”作為辦公室,只在寫字樓租2個工位,每月至少1000元……根據以上種種因素,人們擔心“一元公司”生得容易死得更快。
“一元公司”能否激發全民創業的激情,最重要的就是創業的整體大環境,簡單地說,就是能不能賺到錢。一元錢確實可以注冊成立一個公司,但養一個公司一年最低成本也要一萬多;對大多數人來說,創業最缺的就是資金,注冊成立的門檻降低僅僅是一個小方面,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難才是最現實的問題;“一元公司”本身就是小本經營,能賺到多少錢就是決定創業者是否會繼續的關鍵,而僅僅在稅收方面,中國社科院的報告就顯示“我國稅負的90%甚至更多都壓在企業身上”……如果沒有能賺到錢的激勵機制,很多“一元公司”將不得不選擇“割肉”出去,也會讓另一些創業者選擇先“不正規”地做著。
針對人們擔憂的“皮包公司”問題,官方給出的辦法是“寬進嚴管”,究竟該如何嚴管呢?正因為目前還沒有一套標準的體系,所以成了人們擔憂的地方。在中國的傳統里,所謂的嚴管,一是辦證,二是檢查,附帶的就是收費和罰款。一個公司成立、運營究竟要辦多少證,哪些證件要收費,收費的標準是什么,我們目前還是一本糊涂賬,因此,為了防止“嚴管”淪為辦證,很有必要在梳理的基礎上,制定一個全國統一的標準。 一個新聞說“四川一足浴店4小時被查5次,女老板被氣哭”,如果所謂的“嚴管”變成了動不動來檢查一下,估計“一元公司”的老板也都會被氣哭的。
至于人們寄予厚望的企業誠信系統建設,一方面,政府主導的企業誠信系統,首先需要誠信的政府做基礎,但目前政府頒發的“重合同守信用企業”、“誠信市場”等匾牌的含金量,套用流行語就是“你懂的”,另外,政府變著花樣向企業“吃拿卡要”仍是一個不得不提的老問題;另一方面,就如香港一樣,注冊成立的門檻降低了,銷售“殼公司”就成了新商機,如果沒有配套并完善的個人征信系統,通過購買“殼公司”很容易就會讓企業誠信系統形同虛設。而在個人征信系統建設方面,在“殼公司”買賣的立法方面,我國還很滯后。
“一元公司”已上路,創業環境更要加油。不解決好創業的基礎環境,不解決好“寬進”之后如何“嚴管”的新課題,即使拋開“一元公司”中會不會出現中國的蘋果、微軟、谷歌不論,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實現工商登記制度改革的初衷,也是值得懷疑的。創業環境的優化是一項系統工程,在本質上是政府職能的轉變,是政府工作作風的轉變,工商登記制度改革僅僅是起點,更多的配套改革亟須跟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