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淼 竇森 王清海
摘要:通過對東北地區水田土壤腐殖質組成研究,結果表明:水田土壤有機質含量大于旱田(CK);在水田表層與亞表層土壤中各腐殖質組分含量均大于CK;水田表層土壤中富里酸(FA)、胡敏素(Hu)含量大于亞表層而表層土壤中胡敏酸(HA)含量卻小于亞表層;水田土壤PQ值大于CK,其腐殖化程度也高于CK。
關鍵詞:水田;腐殖質組分;腐殖化程度
中圖分類號:S15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08-17-1
土壤有機質(Soil Or克anic Matter ,SOM))一系列存在于土壤中、組成和結構不均一、主要成分為C和N的有機化合物組成(Kononova MM. 1964)[1]。腐殖質是有機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評價土壤肥力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對水田來說,土壤腐殖質與作物的產量之間有密切的關系,基于其在糧食生產中的重要地位, 相關研究受到長期重視(于天仁著.1982,李慶逵1992)[2-3]。
目前有關水田土壤理化性質的研究報道很多,而關于水田土壤腐殖質組成研究較少,本文針對上述問題采用腐殖質組成修改法對水田土壤腐殖質各組分胡敏酸(HA)、富里酸(FA)、胡敏素(Hu)進行提取,并對水田土壤有機碳含量與腐殖質各組分進行初步研究,旨在了解和掌握水田的肥力現狀及變化趨勢,為制定科學合理的水田管理措施提供重要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土壤
水田土壤采自吉林農業大學試驗田(N 43度48分37秒,E 125度24分13秒),土壤類型為黑土,相當于美國系統分類的粘淀濕潤軟土(Ar克iudolls),同時采集旱田(CK)土樣作為對照,采集深度均為0~20厘米(表層),20~40厘米(亞表層),采集時間為2013年5月13日,共采集12個土壤樣品3次重復,混勻風干后過1毫米和0.25毫米篩,備用。土壤基本理化性質如表1所示:
1.2 分析與測定方法
HA、FA、Hu的提取采用腐殖質組成修改法[4],土壤有機碳及Hu含碳數量的測定均采用重鉻酸鉀外加熱法。
1.3 測定項目及數據處理
HA、FA碳量測定用TOC方法(日本島津TOC-VCPH/
CPH),數據經Excel 2003處理。
2 結果與討論
如表2所示,水田表層與亞表層土壤中有機碳含量均高于CK,其增長幅度分別為46.59%、31.08%,這說明長期淹水條件下有利于土壤有機質的積累與土壤的快速培肥。表層水田土壤中HA、FA與Hu含量均高于表層CK,其增長幅度分別為34.12%、0.7788%、30.46%;亞表層水田土壤中HA、FA與Hu含量高于亞表層CK,其增長幅度分別為61.50%、14.76%、17.56%,表明水田土壤中腐殖質組分含量均大于旱田土壤;水田表層FA、Hu含量均大于亞表層而表層HA含量卻小于亞表層土壤。
PQ為HA在腐殖酸(HA+FA)中的比例,反映有機質的腐殖化程度,土壤的腐殖化程度隨土壤熟化度的提高而增加,高度熟化的水稻土PQ值達140%左右,中度熟化為50%左右,初度熟化為20%~30%。如表2-1所示:表層與亞表層水田土壤中PQ值均大于CK,表明水田土壤腐殖化程度高于旱田土壤;水田表層土壤PQ值為69.38%,亞表層為70.26%,亞表層PQ值大于表層,表明水田亞表層土壤腐殖化程度高于表層;旱田表層土壤PQ值大于亞表層,表層土壤的腐殖化程度高于亞表層土壤。
3 結語
水田土壤有機質含量大于旱田(CK);在水田表層與亞表層土壤中各腐殖質組分含量均大于旱田;水田表層土壤中FA、Hu含量大于亞表層而表層HA含量卻小于亞表層;水田土壤PQ值大于旱田,其腐殖化程度也高于旱田。
參考文獻
[1] Kononova MM. 1964. Soil or克anic matter,its nature,its role in soil formation and in fertility. 2nd ed. London:Per克amon Press,5~20.
[2] 于天仁.著.水稻土的物理化學.北京: 科學出版社,1983.
[3] 李慶逵主編.中國水稻土[M].北京: 科學出版社,1992.
[4] 竇森,于水強,張晉京.不同CO2濃度對玉米秸稈分解期間土壤腐殖質形成的影響[J].土壤學報,2007,44(3):458-465.
作者簡介:于淼,吉林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土壤生物化學研究。
通訊作者:竇森,吉林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土壤有機質研究。
摘要:通過對東北地區水田土壤腐殖質組成研究,結果表明:水田土壤有機質含量大于旱田(CK);在水田表層與亞表層土壤中各腐殖質組分含量均大于CK;水田表層土壤中富里酸(FA)、胡敏素(Hu)含量大于亞表層而表層土壤中胡敏酸(HA)含量卻小于亞表層;水田土壤PQ值大于CK,其腐殖化程度也高于CK。
關鍵詞:水田;腐殖質組分;腐殖化程度
中圖分類號:S15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08-17-1
土壤有機質(Soil Or克anic Matter ,SOM))一系列存在于土壤中、組成和結構不均一、主要成分為C和N的有機化合物組成(Kononova MM. 1964)[1]。腐殖質是有機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評價土壤肥力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對水田來說,土壤腐殖質與作物的產量之間有密切的關系,基于其在糧食生產中的重要地位, 相關研究受到長期重視(于天仁著.1982,李慶逵1992)[2-3]。
目前有關水田土壤理化性質的研究報道很多,而關于水田土壤腐殖質組成研究較少,本文針對上述問題采用腐殖質組成修改法對水田土壤腐殖質各組分胡敏酸(HA)、富里酸(FA)、胡敏素(Hu)進行提取,并對水田土壤有機碳含量與腐殖質各組分進行初步研究,旨在了解和掌握水田的肥力現狀及變化趨勢,為制定科學合理的水田管理措施提供重要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土壤
水田土壤采自吉林農業大學試驗田(N 43度48分37秒,E 125度24分13秒),土壤類型為黑土,相當于美國系統分類的粘淀濕潤軟土(Ar克iudolls),同時采集旱田(CK)土樣作為對照,采集深度均為0~20厘米(表層),20~40厘米(亞表層),采集時間為2013年5月13日,共采集12個土壤樣品3次重復,混勻風干后過1毫米和0.25毫米篩,備用。土壤基本理化性質如表1所示:
1.2 分析與測定方法
HA、FA、Hu的提取采用腐殖質組成修改法[4],土壤有機碳及Hu含碳數量的測定均采用重鉻酸鉀外加熱法。
1.3 測定項目及數據處理
HA、FA碳量測定用TOC方法(日本島津TOC-VCPH/
CPH),數據經Excel 2003處理。
2 結果與討論
如表2所示,水田表層與亞表層土壤中有機碳含量均高于CK,其增長幅度分別為46.59%、31.08%,這說明長期淹水條件下有利于土壤有機質的積累與土壤的快速培肥。表層水田土壤中HA、FA與Hu含量均高于表層CK,其增長幅度分別為34.12%、0.7788%、30.46%;亞表層水田土壤中HA、FA與Hu含量高于亞表層CK,其增長幅度分別為61.50%、14.76%、17.56%,表明水田土壤中腐殖質組分含量均大于旱田土壤;水田表層FA、Hu含量均大于亞表層而表層HA含量卻小于亞表層土壤。
PQ為HA在腐殖酸(HA+FA)中的比例,反映有機質的腐殖化程度,土壤的腐殖化程度隨土壤熟化度的提高而增加,高度熟化的水稻土PQ值達140%左右,中度熟化為50%左右,初度熟化為20%~30%。如表2-1所示:表層與亞表層水田土壤中PQ值均大于CK,表明水田土壤腐殖化程度高于旱田土壤;水田表層土壤PQ值為69.38%,亞表層為70.26%,亞表層PQ值大于表層,表明水田亞表層土壤腐殖化程度高于表層;旱田表層土壤PQ值大于亞表層,表層土壤的腐殖化程度高于亞表層土壤。
3 結語
水田土壤有機質含量大于旱田(CK);在水田表層與亞表層土壤中各腐殖質組分含量均大于旱田;水田表層土壤中FA、Hu含量大于亞表層而表層HA含量卻小于亞表層;水田土壤PQ值大于旱田,其腐殖化程度也高于旱田。
參考文獻
[1] Kononova MM. 1964. Soil or克anic matter,its nature,its role in soil formation and in fertility. 2nd ed. London:Per克amon Press,5~20.
[2] 于天仁.著.水稻土的物理化學.北京: 科學出版社,1983.
[3] 李慶逵主編.中國水稻土[M].北京: 科學出版社,1992.
[4] 竇森,于水強,張晉京.不同CO2濃度對玉米秸稈分解期間土壤腐殖質形成的影響[J].土壤學報,2007,44(3):458-465.
作者簡介:于淼,吉林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土壤生物化學研究。
通訊作者:竇森,吉林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土壤有機質研究。
摘要:通過對東北地區水田土壤腐殖質組成研究,結果表明:水田土壤有機質含量大于旱田(CK);在水田表層與亞表層土壤中各腐殖質組分含量均大于CK;水田表層土壤中富里酸(FA)、胡敏素(Hu)含量大于亞表層而表層土壤中胡敏酸(HA)含量卻小于亞表層;水田土壤PQ值大于CK,其腐殖化程度也高于CK。
關鍵詞:水田;腐殖質組分;腐殖化程度
中圖分類號:S15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08-17-1
土壤有機質(Soil Or克anic Matter ,SOM))一系列存在于土壤中、組成和結構不均一、主要成分為C和N的有機化合物組成(Kononova MM. 1964)[1]。腐殖質是有機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評價土壤肥力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對水田來說,土壤腐殖質與作物的產量之間有密切的關系,基于其在糧食生產中的重要地位, 相關研究受到長期重視(于天仁著.1982,李慶逵1992)[2-3]。
目前有關水田土壤理化性質的研究報道很多,而關于水田土壤腐殖質組成研究較少,本文針對上述問題采用腐殖質組成修改法對水田土壤腐殖質各組分胡敏酸(HA)、富里酸(FA)、胡敏素(Hu)進行提取,并對水田土壤有機碳含量與腐殖質各組分進行初步研究,旨在了解和掌握水田的肥力現狀及變化趨勢,為制定科學合理的水田管理措施提供重要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土壤
水田土壤采自吉林農業大學試驗田(N 43度48分37秒,E 125度24分13秒),土壤類型為黑土,相當于美國系統分類的粘淀濕潤軟土(Ar克iudolls),同時采集旱田(CK)土樣作為對照,采集深度均為0~20厘米(表層),20~40厘米(亞表層),采集時間為2013年5月13日,共采集12個土壤樣品3次重復,混勻風干后過1毫米和0.25毫米篩,備用。土壤基本理化性質如表1所示:
1.2 分析與測定方法
HA、FA、Hu的提取采用腐殖質組成修改法[4],土壤有機碳及Hu含碳數量的測定均采用重鉻酸鉀外加熱法。
1.3 測定項目及數據處理
HA、FA碳量測定用TOC方法(日本島津TOC-VCPH/
CPH),數據經Excel 2003處理。
2 結果與討論
如表2所示,水田表層與亞表層土壤中有機碳含量均高于CK,其增長幅度分別為46.59%、31.08%,這說明長期淹水條件下有利于土壤有機質的積累與土壤的快速培肥。表層水田土壤中HA、FA與Hu含量均高于表層CK,其增長幅度分別為34.12%、0.7788%、30.46%;亞表層水田土壤中HA、FA與Hu含量高于亞表層CK,其增長幅度分別為61.50%、14.76%、17.56%,表明水田土壤中腐殖質組分含量均大于旱田土壤;水田表層FA、Hu含量均大于亞表層而表層HA含量卻小于亞表層土壤。
PQ為HA在腐殖酸(HA+FA)中的比例,反映有機質的腐殖化程度,土壤的腐殖化程度隨土壤熟化度的提高而增加,高度熟化的水稻土PQ值達140%左右,中度熟化為50%左右,初度熟化為20%~30%。如表2-1所示:表層與亞表層水田土壤中PQ值均大于CK,表明水田土壤腐殖化程度高于旱田土壤;水田表層土壤PQ值為69.38%,亞表層為70.26%,亞表層PQ值大于表層,表明水田亞表層土壤腐殖化程度高于表層;旱田表層土壤PQ值大于亞表層,表層土壤的腐殖化程度高于亞表層土壤。
3 結語
水田土壤有機質含量大于旱田(CK);在水田表層與亞表層土壤中各腐殖質組分含量均大于旱田;水田表層土壤中FA、Hu含量大于亞表層而表層HA含量卻小于亞表層;水田土壤PQ值大于旱田,其腐殖化程度也高于旱田。
參考文獻
[1] Kononova MM. 1964. Soil or克anic matter,its nature,its role in soil formation and in fertility. 2nd ed. London:Per克amon Press,5~20.
[2] 于天仁.著.水稻土的物理化學.北京: 科學出版社,1983.
[3] 李慶逵主編.中國水稻土[M].北京: 科學出版社,1992.
[4] 竇森,于水強,張晉京.不同CO2濃度對玉米秸稈分解期間土壤腐殖質形成的影響[J].土壤學報,2007,44(3):458-465.
作者簡介:于淼,吉林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土壤生物化學研究。
通訊作者:竇森,吉林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土壤有機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