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側柏是一種耐瘠薄和干旱的樹種,是我國荒山綠化的優選樹種。在我國的禿嶺和荒山營造的側柏己大部分成林,達到郁閉狀態,生長狀況良好;我國各地大多分布有天然的側柏林,在優化生態環境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側柏的育苗一般采用播種育苗的方法,也可以用嫁接和插條的方法繁殖,但在造林生產中應用最為廣泛的是營養缽育苗。本文將側柏營養缽育苗造林的技術進行了詳細介紹。
關鍵詞:側柏;營養缽;育苗;造林
中圖分類號:S791.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08-65-1
1 育苗
1.1 苗圃地的選擇
最好選擇結構良好,微酸性、肥沃的砂壤土,例如菜地、苗圃地就地育苗,我國的大部分農田也可做為育苗地,但必須要靠近水源,便于灌溉。
1.2 育苗的時間
一般是3月底,最晚不晚于4月上旬,將裝袋和下種的工作完成,以保證苗木的苗齡達百日以上,質優、苗壯。
1.3 整地作畦
整地:土地要求深耕20~30厘米,耕地時要施足底肥,底肥以碳磷鉀肥為主,每畝用量100公斤左右,同時每畝施用50%的辛硫磷顆粒劑3~5公斤,撒入地面的同時,也要一同施入地下,預防和消滅地下害蟲。
整畦:畦面方向沒有固定的要求,因地制宜,視育苗地而定,東南西北方向均可,畦面寬大約1.2米,畦長需視苗量和育苗地而定,畦梗寬度大約60厘米。
1.4 營養土配制
選用生土,陡坡或非耕地的黃土,此土沒有病菌,為了避免土壤過于粘重,摻入一定量的細沙和腐熟的農家肥,將細沙中的碎石和植物殘體撿出。配制比例為:黃土60%,細沙20%,腐熟農家肥20%,充分拌勻,最后用3%~5%的硫酸亞鐵消毒。
1.5裝缽
營養缽選用塑料袋,規格是5×10厘米,在袋上打3個孔,孔距要均勻,然后將營養土裝入袋內,一定要填滿裝實,同時將苗床底整平,將裝好土的缽排列在畦床上,排列整齊,缽面要求基本平整,袋與袋之間要緊密,然后用土將袋之間的空隙填平,以防澆水時歪倒懸空。
1.6 種子的處理和播種
播種前先漂去毗種,之后進行催芽處理。先將種子用熱水浸泡,水溫大約60℃,并不斷攪拌至不燙手,漂出空殼種子,浸泡48小時后,將種子撈出催芽,每天用清水清洗一次,經常翻攪,約10天左右,種子有50%發芽即可播種。播種前先將擺放在苗床內的容器噴透水,再噴一遍500~600倍的多菌靈,防止立枯病。然后播種,播種時先在營養缽內挖一個小坑,深約0.5厘米左右,放入5粒左右的種子(這樣可以防止覆土時將種子砸出),覆蓋1厘米左右的土,然后再噴一次500~600倍的多菌靈。
1.7 遮陰
為了保證畦面濕潤,播種完成后在畦上罩遮陰網,遮陰網最好選用雙層,網寬略寬于畦面,距畦面高45厘米左右最佳。種子大部分發芽后,為了嚴防立枯病的發生,還要再噴500~600倍的多菌靈或800倍的退菌特,共噴灑4~5次,每次間隔期為10天左右。
1.8 苗床管理
播種7~10天,種子開始發芽,出土時間持續大約1個月,當幼苗長到5~7厘米時,將遮陰網拿掉,必須選擇陰涼天氣,以免烈日將幼苗灼傷,同時及時除草。苗期要保持水分供給,如果天氣干旱, 7天左右要灌溉一次,同時在6、7月伴隨灌溉追兩次肥。如果營養缽內苗木較多,可將多余苗木移植到其他的空缽內,以確保苗木出圃率。
1.9 苗木出圃
到了7月下旬,雨季到來之前苗木己長至30~50厘米,此時可出圃造林。苗木出圃時一定要澆足水,用質量好的大塑料袋或竹筐運輸均可,運輸過程中要輕拿輕放,防止破損,提高成活率。
2 造林
2.1 造林時間
7月下旬至9月份都可進行,一般雨季是最好的造林時間。
2.2 造林方法
起苗之前,先將苗木用水澆透。然后按營養缽排列順序,將土從苗畦的一端扒開,將營養缽逐個取開,輕輕裝入筐內運往造林地,特別注意的是,在運送的過程中不要抖掉營養土或者損傷苗木。盡量栽多少運多少,如果一次栽不完,要妥善放置在陰涼處,要擺好位置,噴好水。一般造林前一年的秋季都要進行精細的整地,容器苗適宜小穴栽植,挖魚鱗坑整地時,應將穴面做成與原坡面相反的斜面,以增加雨水攔蓄量。植苗時要在坑底斜面上部1/3處挖一個比營養缽稍大略深的坑,將容器苗放入坑內,周圍填細土,用腳踏實,栽植深度以容器袋頂部深入坑面1厘米為宜。小魚鱗坑每坑栽1個營養杯。大魚鱗坑栽兩個營養杯,要掌握栽植深度和植穴位置,過淺或位置靠坑外沿均不利成活,過深或植于坑底部又易造成雨水沖淤。
作者簡介:王冬梅,黑山縣八道壕鎮林業站,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林業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