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琪 陳柳 馮威
摘要:農業文化遺產作為中華民族的重要文化資源,是我國傳統文化遺產的核心部分。關于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機制研究受到廣泛關注。本文將從農業遺產相關概念界定、保護國內外研究現狀等方面具體分析農業文化遺產研究的程度,并通過前人的研究,得出該采取何種方式促進保護共同體的構建,為進一步深入研究指明方向。
關鍵詞: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共同體;遺產保護機制
中圖分類號:F32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08-93-3
近年來,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踐探索雖廣受關注,但是就現有研究而言,關于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共同體的系統性研究尚未出現,學術界對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共同體問題的研究還有諸多空白之處。從現實意義方面看,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有利于自然保護、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對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從理論意義方面看,農業文化遺產研究能夠更好的促進其保護,為我們所研究的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共同體提供理論方面的支撐。
1 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相關概念界定
1.1 農業文化遺產
農業文化遺產從概念上等同于文化遺產,全球重要的農業文化遺產是指農村與其所處環境長期協同發展形成的獨特土地利用系統和農業景觀,不僅可滿足當地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需要,且可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
閔慶文、孫業紅(2009)在《農業文化遺產的概念特點與保護要求》[1]中提出的:農業文化遺產并非一般農業遺產,其在某種程度上更強調對生物的多樣性保護。
苑利(2006)在《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我們所需注意的幾個問題》[2]中認為除普通意義上的農業文化和相關方面技術知識外,還包括合理結構的傳統農業景觀和農業生產系統。并劃分為大農業文化遺產概念和小農業文化遺產概念。
閔慶文(2007)《關于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中文名稱及其他》[3]認為,農業文化遺產它主要希望傳達的是人類長期生存下與自然形成的和諧的共存。與以往單純層面的遺產保護方面相比,更強調人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及共生共存。
1.2 農業文化遺產保護
“農業文化遺產”概念源自對英文GIAHS 的翻譯。聯合國糧農組織對“Globally Important Ingenious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GIAHS)”概念內涵的界定是:“農村與環境長期協同進化和動態進化下形成獨特的土地利用系統和農業景觀,這些系統與景觀富含生物多樣性,有利于滿足當地農業和經濟發展的需求,同時有利于促進當地的可持續發展”。
孫業紅等人(2012)[4]認為關于農業文化遺產的概念,目前學術界還沒有權威性的界定,相對于現代文明主要是工業文明和城市文明來說,農業在某種意義上也有遺產的味道。李文華院士認為“農業文化遺產除普通意義上的農業文化和技術知識以外,同時包括結構合理、歷史悠久的傳統農業景觀和農業生產系統”。閔慶文、孫業紅和成升魁等人(2006)[5]認為,農業文化遺產主要是指歷史相對悠久且結構復雜的傳統農業景觀和農業耕作方式。苑利、顧軍等人(2012)[6]認為只要和歷史上由中國農村人口創造并保存或傳承至今的農業生產生活知識,都可稱之為“農業文化遺產”。閔慶文(2012)[7]認為農業文化遺產有廣義與狹義之分,我國的歷史學家石聲漢先生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進行闡述。
1.3 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共同體
在現有的研究中,費迪南·滕尼斯在《共同體與社會》[8]中認為共同體的理論的出發點是人的意志完善的統一體,并把它作為一種原始的或者天然的狀態。共同體的類型主要是在建立在自然的基礎之上的群體(家庭、宗族)里實現的[20]。
但與此同時,齊格蒙特·鮑曼在《共同體》[9]中認為“共同體”一詞的原文是community,是指社會中存在的、基于主觀上和客觀上的共同特征而組成的各種層次的團體、組織。既包括小規模的社區自發組織,也可指更高層次上的政治組織,而且還可指國家和民族這一最高層次的總體,即民族共同體或國家共同體。既可指有形的共同體,也可指無形的共同體[21]。
關于共同體的研究,從近代到現代研究較少。李明[10]等人(2012)認為江蘇文化遺產保護的共同體尚未形成,給江蘇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都形成了極大地制約。江蘇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迫切需要各領域保護主體聯合起來,構建共同體,形成“統一戰線”,以便有效地創新農業文化保護機制。
2 構建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機制的意義
2.1 保護中國農業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現實意義來說,江蘇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有利于自然保護、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對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地方經濟和文化建設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全球重要文化遺產申報數量極其有限,條件要求高,很難對這些農業文化遺產進行有效保護。當前,江蘇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形勢非常嚴峻。興化垛田成為中國重要文化遺產20個候選項目之一,也是江蘇唯一入選的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雖然江蘇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共同體尚未形成,但是,相關學者已進行了相應的研究,給江蘇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研究和實際探索提供了現實依據。并且為中國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更加全面的經驗,為其進一步申報全球文化遺產奠定基礎。
2.2 為今后保護開發機制構建提供理論依據
目前,對江蘇地區農業文化遺產的研究剛剛起步,文獻數量偏少。其次研究內容主要局限于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概念、意義及一般對策的探討,而系統性、深入性的關于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機制研究還不多見。以江蘇興化垛田為例研究江蘇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共同體的開發,能夠很好的促進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為江蘇農業文化遺產發展提供很好的參考價值。
2.3 闡明構建保護機制的合理性及必然性
在現有的研究中,閔慶文、孫業紅2009年《農業文化遺產的概念特點與保護要求》[11-22]中認為中國擁有豐富的農業文明發展歷史,人們在長期的農業生產實踐中,創造出高度發達的農業文明。因此可以說,農業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方式發展至今,有現實客觀的必然性。
而劉朋飛、高啟杰2008年在《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關系研究》[14]中指出根據農業與經濟文化在不同社會階段的關系演變,運用量化分析方法,并結合中國國情和現實社會情況,指出目前中國已進入了保護文化遺產的大環境,這些都為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閔慶文2009年《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途徑與近期主要任務》[11-22]中提到農業文化遺產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的勞動中積累的農產經驗,形成了大量傳統農業系統,所蘊含的豐富而巨大的文化價值和生態經濟也不斷地被發現,成為彌足珍貴的農業文化遺產。
與此同時,在國際方面,VictoriaSekitoleke女士認為: 長期以來,中國勞動人民一直在探尋的適應自然環境的農業生產方式,不僅蘊含著豐富的古代哲學色彩,在成為中國瑰寶的同時,也是全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現代化的沖擊下,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受到了相當大的損失。因此,開展中國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對于中國農業及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及全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3 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3.1 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遇到的困難
現代化的不斷推進,農業文化遺產地區居民開始追求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傳統的農業正在不斷消失。于艷邱[13]等人(2010)認為中國南疆地區發展,中國傳統綠洲農業文化不斷消失,一些傳統的農業生產工具被廢棄在倉庫中,刺繡等傳統手工藝也在被工業發展代替。袁俊[14]等人(2008)認為如果以經濟發展區的思路去開發利用保護性的社會公益性遺產地, 必然導致遺產地的錯位開發和超載開發, 最終使農業文化遺產地遭到嚴重破壞,乃至消失。
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面臨很大挑戰,社會普遍缺乏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王思明、李明[15]等人(2012)認為樹立保護意識是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前提條件。這已經成為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面臨的一個普遍性問題。
農業文化遺產保護主體存在“結構性缺失”。孫慶忠、關瑤[16](2012)認為農業文化遺產地無法游離于世界市場體系之外運作,因此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目標不能僅僅憑借項目區或者當地政府的努力,而是需要建立多方合作的保護模式才能實現。李明、王思明[15]等人(2012)認為從理論上說,我國的農業文化遺產保護主體主要包括政府、社會組織和遺產地農村居民,他們對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對象認識存在較大分歧,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與農村發展的矛盾日漸突出。
3.2 江蘇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實踐的環境仍未得到解決
路璐[17]等人(2011)認為建立既有全國影響力又有江蘇特色、江蘇氣派的農耕文化生態保護區是個迫在眉睫的任務。
李明、王思明[18]等人(2011)認為地方政府處于多重角色的沖突之中,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管理體制分散,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外部宏觀環境較差。認為江蘇政府、社會等對江蘇農業文化遺產的關注度未達到一定高度,導致文化遺產遭到一定破壞。
盧勇[19](2011)認為,興化垛田雖作為蘇北地區唯一入編的文物普查重要新發現,但是令人遺憾的是,這樣一種具有濃郁地域色彩的獨特農業景觀,各界關注甚少,在學術界甚至未有專文進行研究和論述,只是在文人墨客的散文游記中略有提及。
3.3 保護農業文化遺產未形成有力的共同體
近年來,閔慶文等人大都研究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等內容,并未有人研究關于農業共同體的構建問題。系統性、深入性的關于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機制研究還不多見,基于共同體制度創新視角的研究尚未出現。江蘇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形勢非常嚴峻,興化地區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現狀堪憂。
3.4 認清保護的根本原因
而上述問題產生是由以下幾個原因綜合產生的,李明[20]等(2012)對此認為,需要我們認真加以反思。
政府、社會和公眾對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觀念意識淡薄,并且對傳統文化存在相應的偏差。
尚未形成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學術共同體,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管理體制不合理。目前,我國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研究剛剛起步,在學術研究方面的保護并不完善。
政府對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缺乏戰略規劃。地方政府受人力、財力等因素制約不可能事事全面保護,但不能借此緣由無所作為。必須加強對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規劃戰略研究,做到有規劃的合理保護。
由于共同體構建研究發展時間較為短暫,關于農業文化遺產共同體研究文獻數量偏少,研究內容尚未深入到共同體創建研究。政府及學者、社會大眾等對共同體研究的意識較為薄弱,故存在諸多問題。
4 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問題的解決對策
4.1 在今后的發展方面,開發地區的農業文化遺產旅游
既可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又可以強化其對當地農業文化遺產的認同。通過這種適度旅游開發的方式,可實現農業文化遺產以“生活相”代代傳承的目標,使更多的民間組織在文化遺產的保護過程中達到責、權、利的統一。
4.2 在社會參與方面,應提高保護意識
只有喚醒全社會的保護意識,提高社會各界的自覺保護意識,才可以有力保障農業文化遺產。
4.3 在保護機制創新方面
一是應該進行體制創新,從作為項目保護轉變為成立專門的機制進行保護。政府要加強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組織領導,建立統一的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機制。建議成立相關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并專門負責指導和實施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工作;二是應該創新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資金投入與運作機制。借鑒國外經驗,并加強多元化保護管理;三是需要建立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監督機制,完善關于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法律政策。
4.4 在法律制度建設方面
可考慮制定《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明確相關部門的職責,建立相應的保護制度,規范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與利用,保障各參與主體在利益分配上的公平。
4.5 考慮在高校科研院所成立專門的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機構
在人才隊伍方面,可考慮由高校、科研院所、農業博物館和地方政府部門聯合培養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開發和利用方面的專門人才,設立相關學科專業。最后在社會共同體方面,從政府、社會和公民共同參與公共管理的角度,同時考慮政府部門、農業文化遺產管理涉及的非政府組織,共同保護文化遺產。
5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的啟動,雖然在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方面提出了一些具有進步意義的理論觀點和積極意見,為今后農業文化遺產的相關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礎。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雖然目前的研究成果數量較多,但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和局限性。
一是對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共同體的研究剛剛起步,文獻數量極少;二是研究內容僅限于農業文化遺產的價值構成和旅游開發方面的經濟價值探討。就現有的研究而言,關于農業文化遺產的價值評價體系的系統性研究尚未出現,學術界對農業文化遺產價值評價問題的研究還有諸多空白之處,對江蘇文化遺產的研究剛剛起步,并且研究角度多為歷史文化、一般管理和旅游開發等,從學科交叉角度的研究不多,而基于共同體制度創新視角的研究更是尚未出現。
參考文獻
[1] 閔慶文,孫業紅.農業文化遺產的概念、特點與保護要求[J].資源科學,2009,31(6).
[2] 苑利.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我們所需注意的幾個問題[J].農業考古,2006,(6):168-175.
[3] 閔慶文.關于“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中文名稱及其他[J].古今農業,2007,(3):116-120.
[4] 孫業紅.農業文化遺產及其旅游發展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20):10490-10493.
[5] 閔慶文,孫業紅,成升魁,等.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旅游資源特征與開發[J].經濟地理,2007,27(5).
[6] 苑利,顧軍.農業文化遺產遴選標準初探[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9(3).
[7] 閔慶文.農業文化遺產及其保護[J].農民科技培訓,2012(9):22-24.
[8] 費迪南·滕尼斯.共同體與社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881.
[9] 齊格蒙特·鮑曼.共同體[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10] 李明,王思明.農業文化遺產:保護什么與怎樣保護[J].中國農史,2012,(2).
[11] 閔慶文,張丹,孫業紅.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途徑與近期主要任務——“中國青田稻魚共生系統試點項目啟動暨學術研討會”綜述[J].古今農業,2009,2.
[12] 劉朋飛,高啟杰,徐旺生.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關系研究[J].古今農業,2008,(4):89-98.
[13] 于艷邱,嚴艷.基于保護視角的西北民族地區農業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研究——以新疆南疆綠洲農業系統為例[J].江西農業學報,2010,22(007):210-211.
[14] 袁俊,吳殿廷,肖敏.生態旅游:農業文化遺產地保護與開發的制衡——以浙江青田“稻魚共生”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為例[J].鄉鎮經濟,2008,(2):74-77.
[15] 李明,王思明.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面臨的困境與對策[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9(3).
[16] 孫慶忠,關瑤.中國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實踐路徑與研究進展[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7.
[17] 路璐,王思明.江蘇民俗類農業文化遺產的現狀調查與保護對策研究[J].中國農史,2011,30(3):129-137.
[18] 王思明,盧勇.中國的農業遺產研究: 進展與變化[J].中國農史,2010(1):3-11.
[19] 李明,王思明.江蘇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調查與實踐探索[J].中國農史,2011,30(1):128-136.
[20] Tonnies F Community and Society , trans[J].Charles P. Loomis (New York),1957.
[21] Redfield R .The little community and peasant society and culture[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
作者簡介:郭琪,南京農業大學,研究方向: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共同體構建;陳柳,南京農業大學,研究方向: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共同體構建;馮威,南京農業大學,研究方向: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共同體構建。
注:此項目為國家大學生創新計劃訓練立項,作為我們導師的子課題項目研究。導師信息:李明,南京農業大學教師,職稱副教授,曾參與人文社科類項目研究。
網絡出版時間:2014-4-29 10:37:07
網絡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22.1186.S.20140429.1037.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