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研究總院,北京 100027)
在確定海上油氣田投入開發后,為了盡可能縮短油氣田開發建設周期,在生產平臺組塊、導管架及平臺生活設施進行設計和建造的同時,通常采用水下基盤預鉆開發井的作業方式,待導管架和設備建造完成并經海上安裝調試后,再從水下基盤上的海底井口回接各層套管到生產平臺上。[1]水下基盤主要作用包括引導鉆具、承接水下井口裝置及防噴器組、布置井距、輔助導管架對接定位等。[2]水下基盤的結構及規格主要是根據油田設計需鉆的開發井井數、作業區的水深和海況等因素來確定,在開發井作業中通常選用整體式水下基盤結構[3-5]。
南海某油田所處海域水深117 m,計劃采用半潛式平臺(南海2號平臺)進行下基盤作業。在預鉆開發井作業中采用整體式水下基盤,單個基盤在空氣中凈重約660 kN,基盤構架是用直徑0.508 m及直徑0.356 m管材焊接而成,主要構件有井孔套、樁管套及附件,見圖1。

圖1 基盤示意圖(尺寸單位:m)
基盤外輪廓尺寸約為:14.224 m×7.924 m×4.369 m,孔槽數4×3孔,孔距2.286 m×2.286 m,井孔套及樁管套通徑均為1.066 m,基盤方向為西45°北。
基盤材質為低碳鋼,屈服應力為248 MPa,3根樁套采用高強度鋼,屈服應力為345 MPa。
通過分析平臺和基盤的結構特點以及設備情況,研究得出南海2號平臺可滿足基盤轉運及下入安裝作業:①基板在吊上平臺后,只能固定于該導向喇叭口底部。圓井甲板下部有一固定的BOP導向喇叭口裝置,其延伸方向朝水面,見圖2、3。它的尺寸大小不允許海底基板避開它再往上(主甲板箱形梁位置)提升;②海上接收基盤時,只能采用生存吃水。導向喇叭口底部離海面較近(在鉆井吃水時只有4.54 m),基板在駁船上的海拔高度幾乎超過了此高度,而在生存吃水時吊裝基板就較為安全(生存吃水時BOP導向喇叭口底部離海面距離為9.11 m),基盤的搖擺度通過4根導向繩加以穩固,使其不會大幅度搖擺,滿足下基盤作業需求;③在轉運拖航過程中,可采用平臺上的隔水管張力器進行固定:張力器工作能力范圍2 170 kN,可滿足提升基盤(重約660 kN)的作業需求。

圖2 南海二號主甲板以下結構示意(艏艉視)(單位:m)

圖3 固定于圓井甲板下部的BOP導向喇叭口(右視)(單位:m)
在基盤制作場地用一臺150 t履帶吊車將基盤吊起,放到一臺平板拖車上,然后將基盤搬運至碼頭前沿。裝船作業時駁船要順碼頭前沿停靠,并用纜繩系掛在碼頭系纜樁上。吊裝時用兩臺150 t履帶吊同時作業,兩臺吊車調整好扒桿角度,并保持好適當距離后,平緩地把基盤從平板拖車上將基盤吊起來后,拖車隨即駛離現場,然后兩臺吊車同步緩慢向碼頭前沿行駛,到達前沿后,同時調整扒桿角度,將基盤慢慢放到駁船的中心線上。
固定分為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固定,在導向樁筒及其支撐斜桿邊加上8個固定樁,固定樁用直徑0.339 m鋼管制作,長約1 m,焊在甲板上,可完全限制基盤在水平方向的任何移動;用4根鋼絲繩通過眼板把基盤栓牽在甲板上,防止基盤在拖航過程中發生垂直方向上的跳動,見圖4。并在基盤下層橫梁的10個節點上加以支墊,使基盤的重力均勻分布在這10個支墊上,而不是在導向樁筒上,支墊采用鋼管或工字鋼,所有支墊都焊在甲板上。

圖4 基盤裝船固定示意
海上轉運作業是鉆井平臺將基盤在南海海域固定于平臺箱型梁之下,隨平臺拖航到南海某油田,整個作業包括在此方案中有:選擇錨地吊裝基盤;把基盤從基盤制造公司基地運到錨地之前的準備;把載著基盤的駁船拖入平臺底部;把基盤從駁船吊起升到平臺箱型梁下就位固定。
根據以往作業經驗,水深超過30 m給吊裝作業增加了風險,26 m水深對于應急時的生存吃水已經足夠,選擇錨地水深:26~30 m;作業環境風力小于10 m/s,浪高小于1 m。平臺就位時艏向與最大潮水時海流的流向一致,錨泊至少需要4個錨拋出400 m鏈長,張力800 kN。
海上轉運需要準備兩艘工作船、相關吊索和纜繩等輔助安裝工具,平臺需要調整吃水、錨定及準備好鉆柱補償器、隔水管張力器、導向繩張力器等安裝作業相關設備和工具。
一號工作船將運載基板的駁船拖航到平臺錨地之后,在平臺附近把運載基盤的駁船移至船艉;從平臺放下救生艇;二號工作船在平臺正艏向拋錨,二號工作船靠平臺船艏;救生艇協助二號工作船把兩根帶有繩套的纜繩分別拉到1#、8#號錨鏈,并用卸扣和3/4 in鋼絲繩套多次打折系泊在1#、8#號錨鏈上;在二號工作船系泊后,指揮一號工作船在平臺正艉方向拋錨;一號工作船拖駁船靠平臺船艉;救生艇傳遞二號工作船上的200 m纜繩給駁船并系在三角纜上,二號工作船絞緊三角纜,一號工作船協助二號工作船拖駁船靠平臺,但是注意張力不可太大;將平臺在船艉準備好的兩條纜繩拋(或用吊車吊)給一號工作船帶纜;用吊車把駁船工作人員和工具吊到駁船;救生艇協助駁船把4根帶有繩套的纜繩分別從內側拉到2#、3#、6#、7#號錨鏈,并用卸扣和3/4 in鋼絲繩套多次打折系泊在2#、3#、6#、7#號錨鏈上,見圖5。

圖5 駁船就位至平臺底部示意
啟動二號工作船甲板絞車,緩慢收緊三角纜將駁船拖人平臺底部。與此同時一號工作船同步放松拖纜。駁船上工作人員密切配合系緊駁船4個方向的纜繩,確保駁船被拖入平臺底部的過程中不與平臺樁腿發生碰撞;當基盤到達轉盤下方后,停止絞纜,系緊纜繩,將駁船錨定。
司鉆下放已經連接好的提升工具(包括:一柱5“加重鉆桿、提升短接、4根12 m2”基盤吊索)到基盤上;駁船上工作人員將基盤吊索用水下卸扣與基盤吊耳連接;圓井甲板工作人員將4根導向繩放下,遞給駁船;駁船工作人員將4根導向繩分別在基盤四角立柱上繞兩圈后卸扣套緊。
解除駁船上對基盤的固定物;將基盤提離駁船;記錄基盤在空氣中的重量;轉動加重鉆桿調整基盤方向,使基盤對準設計的在平臺固定的方向;調整導向繩張力,控制基盤擺動;緩慢提升基盤到頂BOP導向喇叭口,邊提邊甩掉2根加重鉆桿使游車盡量放低;超提22.24 kN;張緊導向繩,張力22.24 kN。基盤吊起升到平臺箱型梁下就位固定作業過程見圖6。

圖6 基盤固定方案示意
將6根短索套在基盤橫梁上,分別與6根(3對)隔水管張力繩琵琶頭用55 t卸扣和連接環連接起來;張緊張力器,張力142.34 kN,調整張力的同時慢慢放松游車,使過提不超過44.48 kN。
要求不水平度不大于0.5°,在安裝以前,需用ROV對井位海底地質地貌進行詳細的勘查,并清除海底的障礙物。鉆井平臺到達井位后,按設計要求定位,基盤首向為西45°北,誤差小于+2°,通過衛星定位進行就位作業。
平臺拖航到預定井位后,將8個錨拋好后即可以進行下放基盤作業,平臺的8個錨為均布方式拋錨。下放時的氣象條件應是5級風以下,平臺搖擺度在±5°以內,在平臺上松脫輔助懸吊繩索和基盤在拖航過程中的固定繃繩,安裝好用于艏向定位水下陀螺羅盤,羅盤電纜用尼龍繩捆綁在下放的鉆具上,做好下基盤的一切準備工作,同時應將調平繩的軟繩套套入基盤四角的調平伸出部位,隨基盤一起下入到海底。
司鉆提升基盤,緩慢下放基盤,4根調平繩也隨之下放,注意保持基盤穩定,以免與平臺下部結構相碰撞。
平臺壓載下潛,基盤全部入水以后,記錄基盤在水中的重量。隨時觀察基盤首向方位角的變化,繼續壓載至平臺工作吃水深度,基盤下放至離開海底5~8 m處時,開啟升沉補償器,重新調錨調整平臺的位置,校正基盤艏向的方位角,確保誤差在±2°以內。
ROV 潛入水下,用水下攝像觀察基盤在海底情況,在ROV的監視下,把基盤慢慢放入海底,ROV觀察到3個水平儀的水平偏差是否少于0.5°,若有偏差找出傾斜方向以便下一步利用4組隔水管張力器進行調平。若偏差過大,用ROV 觀察海底有無異常,排除異常重新下放,基盤在海底放妥以后,用ROV檢查水平儀,確定基盤不水平度在0.5°以內。用ROV剪斷綁繩,提起陀螺儀,提起下放工具,準備鉆樁管孔作業。(鉆樁孔的順序為L3,L2,L1。)
將平臺移到L3樁套上方,接好36 in鉆頭和下部鉆具組合,在月池安裝扶正器。在ROV幫助下,調整平臺位置并將鉆頭垂直地下入L3樁套里,鉆36 in井眼到預定深度后起鉆。接好樁管管串(L3樁管),安裝3~1/2 in插入內管柱及樁管頭送入工具,借助ROV,用加重鉆桿送樁管到L3柱套里,并下入到預定的井深,進行注水泥漿固樁管作業,水泥返至泥線;樁管固井完后,借助ROV將3~1/2 in管插入樁套間環空下2 m,進行樁管與樁套環空注水泥,(注意3~1/2 in插入管不能超過3 m,否則會損壞樁管井橡膠密封環),固井作業完成后起出插入管,沖洗管線并起鉆。
移動平臺到L1和L2樁套上重復以上程序。
安裝基盤時,由于基盤的前、后樁管孔數量不一,造成前后重量略有不同,基盤重心偏移基盤中心點,即不在提升的垂直線上,因此,提升提起基盤后,基盤稍有傾斜,這樣造成基盤不是水平的下放到泥面,增加了調平基盤的工作。建議調整基盤重心位置,使基盤重心在提升的垂直線上;或改變提升與基盤的連接方式,以便基盤能水平放置在海底。
基盤下水后,4根水平方向固定基盤的扶正繩曾經與ROV的纜繩纏在一起,致使重新起上基盤,解繩、釋放ROV電纜。建議安裝水下基盤時,考慮4根固定扶正繩水下釋放裝置或考慮采用硬連接的方法,去掉4根導向繩。
1)采用半潛式平臺安裝水下基盤作業前,需對整個作業進行周詳設計,主要包括基盤的場地裝船、基盤海上轉運、基盤的下入安裝3項作業。
2)在基盤海上轉運時,對海況要求有一定要求,目前只根據經驗確定作業窗口,建議進一步開展相關研究,更合理地確定海上轉運的作業窗口。
3)在現場作業中主要的問題一是吊裝后基盤存在傾斜,二是下放時扶正繩與纜繩存在纏繞現象。建議改變連接方式,采用硬連接方式。
[1] 《海上油氣田完井手冊》編委會.海上油氣田完井手冊[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8.
[2] 唐海雄,韋紅術.新型水下基盤吊裝工具系統的研制[J].中國海上油氣,2008,20(6):398-401.
[3] 唐海雄,林宗輝.新型水下基盤吊裝工具系統的研制[J].中國海上油氣,2008,20(5):333-336.
[4] 劉 競,劉錦昆.新型水下井口基盤模型試驗及數值分析[J].中國海洋平臺,2009,24(4):33-37.
[5] 鄒積山,高 文.水下基盤井口平臺樁基群樁效應數值模擬[J].船海工程,2012,41(6):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