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船級社,北京 100007)
在1834年,“英國航運勞氏登記局”重組成為勞氏船級社的備忘錄上,首次提出了驗船師的職業理念,備忘錄聲明“盡最大努力,選擇有技能、誠實和有決心的人員作為驗船師;船級社的實際有效運行和預期的優勢條件必須實實在在地依賴他們;需要他們忠實、有能力,能夠最佳地履行肩負的職責,確保對生命、財產置于他們監督之下的各方保持嚴謹、公平、公正”。
目前,驗船師作為代表船級社提供入級服務和接受船旗國主管機關授權進行法定服務的主要載體之一,具有技術權威性、服務公正性、業務國際性,其能力和職業操守的重要性也越來越受到國際組織、政府、造船、航運、金融保險等相關業界的重視。
如何使國際化驗船師熟練掌握船舶檢驗所要求的知識和技能,并確保其持續保持和提升這樣的能力,需要建立一套從準入、入門教育、專業理論、實踐操作、知識更新以及監控、評估的完善培訓體系[1-2]。
1973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麥克萊蘭德在其發表的題為《測量資質而非智力》(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的論文中,首次提出了資質(competence)概念。麥克萊蘭德認為,個人的技能品質比智商更能有效地決定人們工作績效的高低,因此,應該改變過去那種對人的認知能力進行總體測試的方法,轉而衡量那些對人在某一特定工作中的技能品質有直接影響的特征。這些特征量化為資質。資質是指能衡量在特定的工作崗位和組織環境中個人的工作能力。能力特質既包括知識、實操等表層特質,又涵蓋了深層的個性、價值觀念,內驅力等方面的內容。
資質具有以下特征:資質與工作準入相聯系,任職者在資質上的差別將體現在工作績效上的差異,資質的本質和基礎是個體特征的綜合表現,是由資質要素構成的,包括個體的知識、實操水平以及工作態度,三者是缺一不可的有機整體;資質是可以觀察、分級并測量的,無論是什么類型或者表現形式的資質要素,一定是可以借助某種測量工具對其加以測量,否則也就失去了對于現實的意義。
資質模型是把能區分職業準入和非準入的個人特征按照一定的標準組合起來,用某種結構來表示的一種思想或理念。資質模型的主要內容包括知識、技能和態度3個維度。
1)知識:職業要求所必須掌握的涉及崗位作業流程、規范、程序的各種理論知識。是個體完成工作任務、達成績效目標的首要條件;
2)技能:完成工作所需要的實操能力;
3)態度:個體對于自我認知、自我管理情況,是一種相對穩定的心理活動狀態,包括職業道德、價值觀等。
1)確定資質標準:研究職業準入要素、上位要求和資質特征;
2)建立資質樣本:選擇有代表性的工作,對工作行為進行觀察;
3)信息收集分析:通過不同方式收集崗位的相關信息并分析;
4)擬定資質模型:初步確定資質等級、表現形式及相關要求;
5)資質模型驗證:驗證模型的適用性與有效性;
6)資質更新:在外部新要求產生后,持續更新。
中國船級社建立的“基于資質目標的培訓管理體系”(goal-based training scheme,以下簡稱GBTS)是從基于資質的培訓目標出發,針對不同崗位培訓對象,歸納、提煉形成符合國際海事組織、歐盟、船旗國政府、國際船級社協會、客戶要求的資質群,并通過分析符合獲取、保持資質的培訓要求,制訂培訓大綱,并策劃各類培訓模塊,制訂統一的包括計劃、實施、評估、持續改進的培訓流程以及教材、教師等管理要求,在一個系統層面,針對驗船師如何獲得資質、擴展資質、保持資質、提升資質而展開培訓。
國際海事組織(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以下簡稱IMO)被認可組織條例RO CODE以及IMO A789(19)決議、歐盟條例(EU 391)、國際船級社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lassification society,以下簡稱IACS)驗船師培訓和資質程序等,都規定各船級社必須建立驗船師從事各類活動的資質體系化文件。如IACS PR7 8.2,IMO RO CODE A1.6.1-2均要求“驗船師獲得合適的授權獨立開展活動,其活動資質按照檢驗種類、船型種類、審圖種類等明確”,以及“船級社應實施文件化的、用于審圖、檢驗和審核員工的資格體系,并不斷確保他們知識更新”。
按照國際海事組織、歐盟、國際船級社協會要求,根據資質理論和模型構建方法,首先從驗船師從事工作活動(船舶、海工、產品檢驗和審圖、審核等7類)分類,然后按照船型種類(干散貨船、液貨船、液化船、集裝箱船、客船和高速船等12類主要船型)、各檢驗種類(年檢、中檢、特檢和建造檢驗等4種主要檢驗類型)、各專業種類(船體、輪機、電氣等)和各法定證書種類(SC、SE、SR、PSS、NLS、LL、IOPP、IAPP、IBC、IGC等22類法定證書)建立資質群,按不同工作要求確定資質目標,按多個緯度組合,對驗船師授權獨立開展活動細分不同資質要求。
根據資質理論的三個要素(知識、技能、態度),建立GBTS培訓體系。
以上述資質體系為目標,建立培訓大綱,對每個單項資質規定了對應理論模塊、培訓學時、實踐艘次、評估要求等,具體有專業理論培訓76個模塊,檢驗實踐培訓697個模塊等,培訓模塊涵蓋了強制性要求、管理要求、技能要求。
3.2.1 驗船師準入資格
根據IMO 789(19)決議“被認可組織代表主管機關執行檢驗和發證細則”4A要求:設置驗船師入門準入資格,提出學歷和經歷背景要求,見表1。

表1 驗船師入門準入資格構架
3.2.2 驗船師專業理論培訓
根據IACS“驗船師和審圖人員培訓、資質管理程序”5.3要求:在入職后,接受綜合知識理論培訓,內容包括國際海事組織(IMO)及其目標和職責、國際船級社協會(IACS)、海上主管機關、入級和法定概念介紹、船級社歷史、船級社開展的活動、技術規范、質量體系、驗船師角色、船級社提供的服務與客戶的關系、道德準則、檢驗的法律與保險、職業健康與安全保護等。
根據IMO 789(19)決議“被認可組織代表主管機關執行檢驗和發證細則”1A到4B適用模塊,組織實施驗船師專業理論模塊培訓。主要包括入級概論與船舶和海上設施類型、船體結構、船舶穩性、船舶載重線、噸位丈量、法定檢驗與審核、船舶消防、船舶機艙自動化、動力裝置和船舶管系、船舶起重設備、船舶防污染、船舶電氣裝置、船舶救生與信號設備、散裝運輸危險化學品、散裝運輸液化氣體、無線電通信和航行安全、材料與焊接、無損探傷、系泊設備、PSC概論等。
上述理論培訓的目標是確保驗船師了解相關組織、主管政府、業界要求,充分熟悉相關活動領域范圍內的規范、技術標準或法規以及特定檢驗類型或船舶的附加要求。
3.2.3 驗船師實踐培訓
根據IACS“驗船師和審圖人員培訓、資質管理程序”6.1和6.2要求,根據驗船師從事崗位和擬取得的資質,安排其參加實踐培訓,并確保接受培訓人員能夠將理論運用于服務提供活動中,具有足夠的獨立執行相關檢驗的實際工作能力和基本的安全防護知識和能力。
實踐培訓在指導人員的監控下進行,按檢驗類型或種類、船舶類型以及船體、輪機、電氣等專業分類規定最低的實踐次數,通過標準為驗船師能夠在實踐活動中,正確回答指導教師提出的GBTS實踐培訓流程卡相關培訓模塊所涉及的技術問題。
每年,國際公約、船旗國政府要求、國際船級社協會統一要求和程序等都在適時更新,納入了涉及安全和環保等新要求、新規定;造船業和航運業每年也推出新技術、新工藝,這些都需要驗船師在取得資質上崗,被授權獨立從事檢驗業務后,驗船師需要持續的進行知識更新培訓和參加檢驗實踐活動,以保持資質。
IMO 789(19)決議、歐盟條例(EU 391)、IACS PR7等也對驗船師保持資質提出了要求。保持資質是GBTS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保持資質,需要建立強制性保持資質培訓,并在實施中將培訓模塊、培訓方法予以細化。資質保持需要按如下幾個流程和方式進行,見圖1。
資質(知識)——通過知識更新培訓保持;
資質(技能)——通過持續實踐工作和活動監控保持;
資質(態度)——通過年度考核評價保持。

圖1 資質保持流程
1)驗船師取得從事資質后,應不斷進行保持知識更新的培訓,培訓方式主要以課堂教學和研討為主。主要培訓內容包括:新生效新修改的公約、規范、規則、須知、通函、IACS PR/UR、現場檢驗/審圖工作中的統一做法、從事新船型或新業務所需知識和技能等。
2)驗船師持續在崗位從事現場工作,不間斷保持驗船師實踐技能,并通過活動監控對其能力的保持進行評估。如果在一定期限內未從事船舶檢驗、產品檢驗、海上設施檢驗、審圖等類別范圍內的實踐工作,則相關資質將予以暫停。
3)每年年底結合年度考核,根據驗船師的工作經歷、檢驗船舶在港口國表現情況、客戶反饋情況等,考核職業態度和職業操守,評估確認所簽發的資質是否保持。
以某一新入職人員為例:船舶、海洋工程或機械、電氣專業畢業,將從事入級船舶檢驗工作。其整體的培訓計劃包括:
1)入社1年內,接受各單位組織的新進人員入門知識培訓,包括上述概述、管理體系要求、職業道德、法律知識、擬任崗位的基本要求等;
2)入社1~2年內,各單位根據接受培訓人員擬從事的檢驗種類、船舶種類及工作專業,制定相應的培訓計劃,使其接受專業理論培訓,專業理論培訓由指定的培訓機構主辦,以確保接受培訓人員充分熟悉相關活動領域范圍內的規范、技術標準或法規以及任何特定檢驗種類或船舶的附加要求。
3)在接受專業理論培訓的同時,接受實踐培訓,培訓管理部門根據檢驗人員擬從事的檢驗種類、船舶類型以及工作專業,與業務部門協商制定相應的實踐培訓計劃及相應的培訓實踐流程卡,并指定符合資質要求的指導人員,在現場組織實施,一般為期2年,以確保接受培訓人員能夠將理論運用于服務提供活動中,具有足夠的獨立執行相關檢驗的實際工作能力。
4)入社2~3年后,該人員在完成本社程序文件規定的相應理論培訓和實踐培訓后,由用人部門提出申請,填寫資格證明相應資格項,并提供相關的理論和實踐培訓證據,經培訓主管部門審核同意后由單位主管領導簽發相應的資質。
5)從取得資質時開始,該人員還需通過自學、參加培訓、研討等方式,對新修改的規范、公約、規則、須知、通函進行學習,以保持資質并更新,其所在單位于每年底結合年度績效考核、檢驗工作經歷和相應的活動監控,評估確認其資質的保持狀況。
6)若該人員連續5年未從事檢驗工作,其相應的資格證明即暫停。如需恢復,可通過相關的理論和實踐培訓,提出資質恢復申請,并在有資格人員的監控下,獨立開展一次檢驗并通過后,重新簽發資質。
基于資質的培訓體系和目標管理相結合,更能促進驗船師專業化職業生涯的規劃和發展。
資質準入著重解決培訓的“激發點”,即繼續以資質管理為核心,由上自下強力推動培訓的實施工作;資質目標解決培訓的“動力點”,資質提升和崗位、技術晉升,薪酬待遇、考核等級掛鉤,形成自發的由下而上,主動參加培訓的動力。通過制度激勵驗船師取得資質、保持資質、擴展資質、提升資質,拓寬職業發展和晉升空間,可以極大鼓勵驗船師走專業化的發展道路。
[1] 秦 盟.驗船師培訓教材在創新申求發展[J].中國船檢,2006(11):84-86.
[2] 張會霞,郭延良.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J].船海工程,2011,40(4):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