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理工大學 交通學院,武漢 430063)
作為專業學位的一種,工程碩士分為非全日制工程碩士和全日制工程碩士兩種[1]。2009年起,我國開始培養全日制工程碩士,接受應屆本科生報考。這種新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在短時間內得到迅速發展。
武漢理工大學是一所綜合型大學,具有較大規模的工程學科與較強的師資力量,近年來積極參與專業型碩士的培養并為此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交通學院船舶與海洋工程作為國家級重點學科,在武漢理工大學最早開展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培養與教育。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碩士已經培養兩屆畢業生,目前在校生約80人。以培養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能獨立擔負本專業領域技術工作的,創新能力、創業能力和實踐能力強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為目標,重點培養掌握船舶與海洋工程領域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業知識,能運用先進技術方法和手段獨立解決船舶與海洋工程技術實際問題的能力。具體劃分為新船型開發與現代設計、船舶先進制造技術與裝備、船舶與海洋工程水動力性能、船舶結構安全性與可靠性等4個大方向。
與學術型碩士不同,專業性碩士學歷教育時間短,發展規模迅速壯大,不少單位和導師在培養過程中遇到了諸多問題。
1)專業型碩士與學術性碩士的培養模式區別不明顯。
應用型人才培養是以能力培養的系統化取代知識培養的系統化。高校探索專業型碩士的培養,也進行了一定的改革,加強實踐環節、增加應用型課程、修改論文要求等[2]。但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由于高校“學術至上”的傳統,導致“重科研、輕應用”的現象較為普遍。由于學校應用型導師不足,在課程設置上,缺乏實用性較強的課程。
2)專業性碩士的教育實踐環節落實不到位。
專業型碩士的培養,尤其強調實踐環節,大多有至少半年或一年的要求。但由于導師研究任務多、實踐基地建設不足等問題,加上企業對研究生培養沒有相關經驗,往往使得專業型碩士的實踐環節落實不到位。
3)專業型碩士的社會認可度不夠。
由于認識不足等原因,部分學校在研究生招生過程中就出現了高分成為學術性碩士,低分成為專業型碩士的現象,導致專業型碩士的“先天不足”。此外,從目前的就行情況來看,專業型碩士的整體就業情況差于學術性碩士,成為不良的反饋刺激,挫傷了專業型碩士的學習積極性。
要想發揮高校在專業碩士培養中的主體作用,最根本的措施是加強高校應用型導師隊伍建設。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加快導師隊伍轉型,實現高校導師在學術水平及實踐經驗上的雙重提升。推動導師轉型,應啟動導師考核制度改革。
2)學校應該改“學術為天”為“學術與應用并重”,改革校內教師考核方式,鼓勵學術型教師、年輕教師進入設計院、企業等提升工程素養,并在薪資、職稱評聘方面出臺相關的支持政策;
3)學校應該積極引進應用型人才,在條件成熟時,成立工程應用中心等機構,拓寬社會服務范圍和渠道,接受實踐檢驗,進一步提升應用型導師隊伍實力和影響力;
4)改革應用型導師遴選制度,選拔優秀導師,適當放寬科研項目、科研經費、學歷、職稱等的限制,不拘一格地從校內外選拔優秀人才作為專業碩士導師。
實踐在整個專業碩士培養中固然重要,課堂的課程教學仍不可或缺。然而,高校中原來的課程設置服務于學術型碩士培養,課程重理論、重學科研究前沿,已明顯不適應專業碩士培養的要求。作為高級應用型技術人才的專業教育,專業碩士課程設置要以實際應用為導向,以職業需求為目標,以應用知識和能力的提高為核心。
培養專業碩士,必須確定企業在整個培養過程中的地位。雖說以高校為主、企業為輔,但是,如何保證企業起到真正的輔助作用,這一點是成敗的關鍵。專業碩士的校外導師來自企業,實踐基地的建設要依托企業,學生參加實際項目的鍛煉要依靠企業,從這幾個方面看,把企業提升到與高校同等重要的位置也不為過。高校如何做到與企業充分合作,這之間牽涉到一個共同利益點的問題。企業沒有義務為高校免費或廉價培養學生。要想建立長期有效的聯系機制,企業和高校之間應該實現“雙贏”甚至“多贏”。讓學校培養的專業型碩士能在企業實習實踐過程中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3]。
為滿足專業型碩士實踐實習的需要,學院建立了高性能艦船工程教育部國防重點實驗室、高速船舶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3個校內實踐基地和南華高速船舶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海軍裝備研究院艦船所等5個校外實踐基地。
建立一支研究生合作教育導師隊伍是研究生產學研合作培養的關鍵,同時對研究生導師自身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實行校企雙導師制,高校的導師主要負責全日制碩士研究生的選題和開題、研究過程的管理和論文答辯等工作;校外的兼職導師負責全日制碩士研究生研究工作的具體指導。高校和產學研合作單位需簽署正式的合作協議,明確雙方應承擔的責任。研究生論文選題可以是企業亟須解決的關鍵技術問題,畢業論文指導由企業導師負責,畢業時回到學校由學校和合作單位共同組織畢業論文答辯。
專業碩士實施的是雙導師制,其中一位導師來自培養單位(高校或研究所)即校內導師,另一位導師則來自本專業相關企業的專家即校外導師。雙導師制是一種很合理的培養方式,兩位導師對專業碩士的指導既能為碩士生在理論上把關,又能提供有效的工程實踐機會,提高其專業能力。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雙導師制存在一定的問題,其中最主要的是對兩位導師的分工缺乏明確的約定且無相應約束。這種情況下,如果校內、外導師相互之間不夠了解,缺乏溝通;或者校外導師工作繁忙無暇顧及,而校內導師指導研究生數量眾多,精力不足,產生依賴心理,將碩士生推給校外導師,那么雙導師容易演變為無導師。
要充分發揮雙導師制的作用,除了聘請高水平、能力強、技術過硬的專家作為校外導師外,管理部門對導師的責任、分工等方面進行明確的約定和適當的監督,使校內、外導師都能重視并認真負責,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
匈牙利科學計量學家布勞溫認為:“使用數量的分析和評價,是絕對必要的,只有這樣,才能從運動機制中發現帶規律性的東西”。專業碩士研究生的性質決定了其學位論文的要求,應有較強的應用性。因此,論文的評價體系要建立在創新性、應用性和理論性上。
根據現有一些培養單位的經驗和做法,專業碩士學位論文的評價體系由兩部分組成。
1)硬性指標。根據德方菲法和層次分析法,建立硬性論文評分和評價體系。
2)專家的評審意見。評閱論文專家根據所評的論文提出存在的問題及不足之處,并根據學位論文的情況提出綜合評價意見和整改建議,并就是否達到專業學位論文(設計)水平,是否同意參加論文答辯提出意見。匯總各評審專家的評分和評審意見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論文進行把關,以保證學位論文的質量,見表1。

表1 專業碩士論文評價體系
專業碩士是高校教育改革的新生事物,學生的培養質量有待社會的考驗,須要建立就業反饋,以便改進培養模式和計劃。就業反饋路徑主要是針對畢業生就業后的信息反饋,了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有利于高校及時調整專業結構、更新知識體系、改革教學方法和課程設置,所以反饋的主體主要是用人單位和畢業生,收集信息的主體是專業分類為單位。根據信息反饋系統原理[4],畢業生就業反饋應該是一個封閉的環形系統,即學生的培養模式對畢業生信息反饋的信息產生響應,改善現有的培養模式,提高畢業生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契合度。
圍繞保證船舶與海洋工程碩士研究生教育質量這個主題開展研究,不僅可以進一步規范該領域專業碩士研究生的教學與管理,提高該領域專業碩士研究生的教學水平,而且可以促進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質量控制與管理體系的完善,確保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的培養質量。
當然,今后還應該繼續在工程碩士研究生教育質量評估體系的建立方面,開展深入的研究,這樣才能使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質量保證體系更加完善。
[1] 黃寶印.我國專業學位教育發展的回顧與思考(下)[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7(7):26-31.
[2] 張東海, 陳 曦.研究型大學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狀況調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2):83-90.
[3] 張志紅, 潘紫微.全日制專業碩士:產學研合作培養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132-136.
[4] 王叢漫,王麗輝.以信息為導向建立大學生就業反饋機制[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4(2):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