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鐸
(西安工程大學 管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048)
作為戰略性先導產業,區域主導產業對于經濟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最早提出主導產業概念的美國經濟學家羅斯托認為一個國家或區域經濟發展起飛階段中“帶頭增長”的,自身增長勢頭強勁,規模相對其他部門比較顯著,且擴散效應可逐步滲透到整個經濟中主導增長部門[1].赫希曼在《經濟發展戰略》一書中將主導產業界定為前、后向關聯度都比較高的產業[2].20世紀50年代,日本學者筱原三代平提出了區域主導產業選擇的“需求收入彈性基準”和“生產率上升率基準”兩個基準.俄林赫克歇爾的“比較優勢基準”主張通過要素密集度來選擇主導產業.
20世紀80年代,國內學者開始研究主導產業選擇問題.周振華[3]提出了基于中國國情的產業選擇三基準:增長后勁基準、短缺替代彈性基準、“瓶頸”效應基準.劉運、余東華[4]提出區域主導產業的選擇基準,包括產業關聯度基準、收入彈性基準、生產率上升率基準、比較優勢度基準、過密環境基準.江世銀[5]分析了影響區域主導產業選擇的約束條件,包括區域市場需求狀況、現有產業狀況、資源狀況、區域科學技術發展狀況和政策因素等.
縱觀國內外區域主導產業選擇相關理論,不難看出,不管是區域主導產業選擇的原則、基準還是指標體系,目前研究的一個共同點是注重產業相關經濟指標的高低,對產業和對人民生活、環境(包括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影響程度考慮并不到位,缺乏對區域產業與人民生活、資源和環境關系問題的系統考慮.一定程度上違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本文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思想,構建了區域主導產業選擇模型.
市場需求狀況是產業發展的動力,決定著產業發展的前景.缺乏市場需求的產業發展緩慢甚至會被淘汰,而市場擴張能力較強的產業,則獲得巨大收益,不斷擴大規模,并帶動其他的產業發展.市場需求標準可用需求收入彈性系數[6]和總產值增加率[7]兩個指標來衡量.
國民經濟各產業間存在著橫向和縱向的經濟、生產技術聯系,這種相互依存的聯系使得每一個產業的發展都會牽動其相關產業的發展.基于這一標準,區域主導產業應是關聯效應強的產業部門.這些具有較強的前向或后向關聯程度的產業可將自身優勢通過產業鏈輻射到相關產業部門,以帶動或促進其他產業的發展.一般地,產業關聯度可使用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力系數來衡量,兩個系數是利用投入產出表的里昂惕夫逆矩陣系數計算的[8].投入產出表的逆矩陣系數可表示為
R=(I-A)-1,
其中R為里昂惕夫逆系數矩陣;以下rij表示R中第i行第j列的元素.
(1) 影響力系數(X3) 影響力系數是指國民經濟某一個部門增加一個單位最終產品時,對國民經濟各部門所產生的生產需求波及程度,可以表征某一部門與其后向部門的關聯度[8].影響力系數φi計算公式為
(2) 感應度系數(X4) 國民經濟各部門均增加一個單位最終使用時,一個部門受其他部門的需求感應程度,也就是需要該部門為其他部門的生產提供的產出量,又被稱為前向聯系系數[9].可以表征某一產業或部門與其前向產業的關聯度.計算公式為
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技術進步快的產業可大幅提高生產率和產品質量、節約資源、降低成本,并在一段時期內實現經濟的快速持續增長等.因而,對于技術進步標準,應選擇技術進步快且具有較強的技術進步要求,具有強大的吸納技術的潛力的產業作為區域主導產業,才能推動區域整體的技術進步速度.技術進步率(X5)計算公式如下[9]:
Ti=(dYi/yi)-αi(dKi/Ki)-βi(dLi/Li)
式中Ti,dYi/yi,dKi/Ki,dLi/Li,α,β分別表示區域i產業的技術進步率、總產值增長率、資金增長率、勞動力增長率、資金投入彈性系數和勞動投入彈性系數,且αi+βi=1.
在選擇區域主導產業時,要充分考慮區內外各種影響因素,應選擇具有區內和區外競爭優勢的產業.產業的區內競爭優勢是指產業間的競爭優勢,相對于區內其他產業,具有更強的資源、生產要素方面的集聚吸收能力;產業的區外競爭優勢是指產業在區域間的競爭優勢,相對于區外同類產業應有更好的發展條件,具有更強的市場需求擴張能力.競爭優勢標準一般可用區位熵、比較勞動生產率等來衡量.
(1) 區位熵 區位熵可反映某一產業的專業化程度,又稱專業化率,同時可反映某一區域在高層次區域中的經濟地位和作用等.區域外向性在市場經濟開放系統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因此,對于這一指標,應選擇具有較高區位熵的產業為區域主導產業.區位熵值越大的產業,競爭優勢越明顯.計算公式為[10]
ηi=(Gki/Gk)/(Gi/G).
其中ηi表示區位熵;Gki,Gk,Gi,G分別表示K區域i產業的產值、K區域所有產業的產值;全國i產業的產值、全國所有產業的總產值.
(2) 市場占有率 市場占有率也稱為市場份額,計算方法為[10]
μi=(Rki/Rk)/(Ri/R).
其中μi表示區位熵;Rki,Rk,Ri,R分別表示K區域i產業的產品銷售收入、K區域所有產業的產品銷售收入;全國i產業的產品銷售收入、全國所有產業的產品銷售收入.由區位熵和市場占有率可組成比較優勢系數(X6),反映產業的競爭優勢.
X6=ηi×μi.
區域經濟的發展和主導產業的選擇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因此,選擇主導產業時不能忽視產業對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及其對環境的影響.本文結合陜西省實際情況和指標可得性,從廢物利用、水資源消耗和煤炭資源消耗3個方面衡量產業對可持續發展的貢獻.
(1) 廢物利用率(X7)
wi=Dwi/Fi.
其中wi表示產業i的廢物利用率;Dwi,Fi分別表示產業i對廢品廢物部門的需求量和產業i的總投入.
(2) 單位產值水資源消耗量(X8)
si=Dsi/Gi.
其中si表示產業i的單位產值水資源消耗量;Dsi,Gi分別表示產業i用水量和產業i的總產值.
(3) 單位產值煤炭資源消耗量(X9)
mi=Dmi/Gi.
其中mi表示產業i的單位產值煤炭資源消耗量;Dmi表示產業i煤炭資源消耗量.Gi意義同上.
以上3個指標均可通過投入產出表計算.
經濟發展的目的在于促進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社會的進步,可見,主導產業的選擇也應考慮產業對社會進步的影響.本文選擇產業吸納就業能力、產業人均收入占全社會人均收入的比值兩個指標來反映經濟發展對社會進步的貢獻.
(1) 就業吸納能力(X10)
pi=Pi/P.
其中pi表示產業i的吸納就業人數比;Pi表示產業i就業人數;P表示區域總就業人數.
(2) 產業人均收入占全社會人均收入的比(X11)
ci=Ci/C.
其中ci表示產業i的就業人員人均收入占全社會人均收入比;Ci表示產業i就業人員人均收入;C表示區域人均收入.
多指標綜合評價方法較多,本文選用AHP法確定陜西省的工業主導產業.采用1~9標度法,利用專家打分法構造判斷矩陣,用和積法計算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向量W(見表1).

表1 各標準兩兩比較的判斷矩陣及最大特征向量W
注:λmax=6.112 454;C.I.=(λmax-n)/(n-1)=0.022 491;C.R.=(C.I.)/(R.I.)=0.022 491/1.24=0.018 138<0.1,判斷矩陣具有可以接受的一致性.
同理,運用相同的方法,通過專家打分可構造各子指標層的判斷矩陣,并求出各個子指標層相對目標層的權重及層次單排序(見表2).

表2 市場需求、產業關聯度、社會進步基準各指標判斷矩陣
注:λmax=2.000 001;C.I.=0;C.R.=0.007 9<0.1;λmax=2;C.I.=0;C.R.=0.007 9<0.1,判斷矩陣具有可以接受的一致性.

表3 可持續發展基準各指標判斷矩陣
注:λmax=3.009 172;C.I.=0.004 586;
C.R.=0.007 9<0.1.判斷矩陣具有
可以接受的一致性.
對于既包括定量指標,又包括定性指標,且各指標單位不同的綜合評價體系,首先需要對各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再進行綜合評價.無量綱化處理方法也有多種,如極差變換法是一種簡單可行的標準化方法,是對原始數據進行線性變換,本文采用這一標準化方法對各指標實際值進行標準化處理.
在決策矩陣X=(xij)m×n中,正向指標(越大越好指標)和逆向指標(越小越好指標)的標準化方法為



表4 各指標權重

表5 基于AHP的陜西省各工業產業各指標值及綜合評價結果
數據來源:陜西省統計年鑒(2012);陜西省投入產出表(2007).
按綜合評價結果排序后的產業分別為:1.燃氣生產和供應業;2.水的生產和供應業;3.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4.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5.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6.通用、專用設備制造業;7.非金屬礦物制品業;8.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9.煤炭開采和洗選業;10.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11.化學工業;12、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13.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14.金屬制品業;15.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機械制造業;16.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業;17.紡織業;18.金屬礦采礦業;19、造紙印刷及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20.食品制造及煙草加工業;21.紡織服裝鞋帽皮革羽絨及其制品業;22.非金屬礦和其他采礦業;23.工藝品及其他制造業;24.廢品廢料綜合利用.
根據構建的包含反映產業經濟能力的各指標、反映產業對區域可持續發展貢獻和社會進步貢獻情況的各指標,利用AHP法,可以得到陜西省各工業產業的綜合評分值見表5.從表5可以看出,綜合評分反映的是進行可持續發展主導產業選擇過程中各產業的綜合排序.因此,基于可持續發展的主導產業的選擇可以選擇綜合評價結果為依據,選擇綜合得分較高、排序靠前的產業作為積極發展的主導產業.由于區域資源有限,積極扶持的主導產業不宜過多,可選擇排名前6位的產業為陜西省主導產業,依次是燃氣生產和供應業、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通用、專用設備制造業.《陜西省十二五規劃》的總體要求之一是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發展目標之一是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都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并且將水源工程、信息化的建設作為重要的任務,能源化工產業、裝備制造業等作為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的基礎.可見,本文基于可持續發展的陜西省主導產業的選擇結果是符合陜西省十二五規劃的發展要求的.
主導產業的選擇對于區域產業結構的升級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片面追求產業的經濟狀況,忽視產業對資源的消耗及其對環境影響的經濟發展方式,則可能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相悖.可見,僅從經濟角度構建區域主導產業選擇標準和指標體系一定程度上違背經濟可持續發展觀,也不利于區域產業結構的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在新型工業化道路下,基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要求,以傳統經濟標準和指標為基礎,構建反映產業對區域可持續發展貢獻和社會進步貢獻情況的區域主導產業選擇標準和指標才是科學、全面的.本文構建了包含反映產業經濟發展狀況的需求彈性標準、產業關聯標準、技術進步標準和比較優勢標準等經濟基準、反映產業對區域可持續發展貢獻情況的可持續發展基準和產業對社會進步貢獻情況的社會進步基準和相應指標體系,并利用AHP方法定量選擇了陜西省的工業主導產業,具有良好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羅斯托.經濟成長的階段[M].北京:商務出版社,1995:65-69.
[2] 赫希曼.經濟發展戰略[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1:36-41.
[3] 周振華.產業政策的經濟理論系統分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195-203.
[4] 劉運,余東華.科學發展觀下的區域主導產業選擇原則、基準與約束條件[J].山東社會科學,2009(1):93-96.
[5] 江世銀.選擇區域主導產業的約束條件分析[J].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學報,2003(2):20-23.
[6] 關愛萍,王瑜.區域主導產業的選擇基準研究[J].統計研究,2002(12):37-40.
[7] 劉亞錚,陳國洲.新型工業化下區域主導產業的選擇[J].價值工程,2008(11):106-108.
[8] 吳鋒鋒.甘肅產業結構優化與主導產業選擇[J].學術縱橫.2009(4):143-144.
[9] 趙昌昌,王貴森,張興旺,等.基于投入產出分析的區域主導產業選擇研究——一個關于陜西省主導產業選擇的案例[J].統計與信息論壇,2006(2):62-65.
[10] 趙艷軻,余興厚.基于投入產出和DEA的重慶主導產業選擇研究[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8(3):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