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相娜+哈斯巴根
內蒙古興安盟扎賚特旗寶力根花工作部德力斯臺嘎查曾經是遠近聞名的貧困嘎查。然而歲月更迭之后,如今的德力斯臺早已不是舊日模樣。寬敞明亮的磚瓦房、平坦筆直的鄉間公路、文明富足的幸福生活令人耳目一新。說到這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由衷感嘆他們當年選對了致富“領頭羊”——李金壯。今年43歲的李金壯可謂是該嘎查“年輕的老書記”了。1995年,24歲的他就通過選舉擔任了嘎查書記,至今已有19個年頭。
“群眾選我當書記,就是為了讓我帶領他們走上致富路”
“群眾選我當書記,就是為了讓我帶領他們走上致富路,是對我的充分信任?!边@是李金壯的口頭禪之一。
1995年,群眾選舉李金壯擔任嘎查書記,就是看中了他的能力和品行,相信他能夠帶領群眾脫掉貧困帽子,走上致富道路。1995年之前,全嘎查人均收入不足500元,連溫飽問題都無法解決,有40戶近200多人口由于生活困難,背井離鄉到外地謀生。說起當時的情景,這位憨厚樸實的蒙古族漢子百感交集,熱淚盈眶。
2002年是大旱之年,為了實現人人擁有保命田——3畝水澆地的目標,李金壯帶領嘎查一班人挨家挨戶做群眾的思想工作,解釋政策,說明利害,最終使群眾都在重新分田的協議書上簽了字。這一次,李金壯家150畝澆灌條件較好的洼地也和其他群眾的耕地一樣捆在一起,重新平分,他家只分得12畝,而他從沒后悔過。
打鐵首先要自身硬,他通過自己的勤奮努力和科學經營,為群眾脫貧致富樹立了榜樣,也為更好地服務群眾奠定了物質基礎。
2002年以來,李金壯家相繼購買了推土機、拖拉機和小汽車,但是這些機械設備很少自家使用,不是為嘎查的事務奔忙,就是為群眾應急事情服務,而所有的燃料和維修費用都是他自己“掏腰包”。以前,嘎查危房、茅草房多,夏天熱,冬天冷,透風漏雨,搖搖欲墜,群眾居住條件極差。近年來,結合危草房改造工程和廳局幫扶,李金壯積極爭取上級項目資金,解決了200余戶群眾的住房問題,使群眾都住上了寬敞明亮、安全舒適的磚瓦房。
“幫助困難群眾樹立信心,戰勝困難,這是我份內的事”
“幫助困難群眾樹立信心,戰勝困難,這是我份內的事”,這是李金壯對自己的要求,也是對群眾的莊重承諾。
為改善困難群眾的生活條件,李金壯托關系,找熟人,四處聯系,為年輕人外出打工創造條件。村民薛長江的三個孩子到北京打工,每年都能給家里寄來3萬多元打工收入,使原先債臺高筑的家庭不僅還清了所有債務,還維修了房屋,購置了農機具、摩托車和家用電器。
德力斯臺曾經是典型的“光棍村”,由于貧窮,娶不上外地媳婦,本村姑娘又遠嫁他鄉,25—35歲之間的光棍多達80多人。而近十年來,隨著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大部分光棍都娶到了稱心如意的新娘,建立了幸福美滿的小家庭,僅去年年底就有16個光棍結婚成家。
曾幾何時,由于貧窮和愚昧,德力斯臺嘎查很多群眾對未來缺乏信心,生產生活積極性不高,懶惰散漫,游手好閑,賭博迷信成癮,打架斗毆成性。為此,李金壯和嘎查工作人員一方面抓生產,抓管理,一方面加強教育和引導,提高電視普及率,開展遠程教育培訓等各項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杜絕陳規陋習的滋生和蔓延,使嘎查精神文明建設上了一個新臺階。
通訊不暢,交通不便,導致信息閉塞,出行困難,這些問題一直制約著嘎查經濟的發展和群眾生活的改善。為此,在區盟兩級政研室的大力支持下,李金壯積極協調自治區、盟有關部門投入資金建設移動通訊塔,2個自然屯已經接通了互聯網寬帶,現有20多戶群眾能夠正常上網,通過互聯網接受各種信息。他還爭取到“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資金126萬元,修建了嘎查連接察爾森的3.5公里水泥路,通過“村村通”工程正在建設7.1公里貫穿全村的水泥路,基本解決了出行難、信息不靈這些老大難問題。
為改善外在形象,在自治區黨委政研室的幫助下,德力斯臺嘎查實施了文明一條街建設工程,規劃修建了3000延長米的6條村間路,道路兩側挖標準化排水溝,焊接統一顏色、統一材質、統一標準的鐵柵欄,用統一顏色的油漆粉刷了房屋。2006年,嘎查多方籌措資金,投資建起了設施完備、功能齊全、結構合理、寬敞明亮的嘎查辦公室,面積達260平方米。建設面積1.3萬平方米的休閑文化廣場——德政廣場(寓意德力斯臺和政研室共同建設),正在實施綠化、硬化、亮化和購置輔助設施等工作,已經作為群眾開展文體活動和體育鍛煉的專門場所。在文化廣場醒目處建成了80延長米的標準化政務公開欄,創新了公開形式,涉及到村里所有綜治、黨務、政務、村務、財務等項目都通過公開欄公諸于眾,使群眾在休閑娛樂健身過程中了解村情民意,提高了群眾參與村務決策的積極性。
德力斯臺嘎查十分重視教育事業,逐年加大對村小學建設的投入。2003年爭取到國家義務教育資金,建設了300平方米的校舍,嘎查還出資修建了院墻、廁所、水井、庫房、大門等配套設施。出臺了獎勵政策,若村小學學生在蘇木或全旗統考中取得好成績,給予任課教師100—300元的獎勵。2008年還為師生更換了全部桌椅,配備了遠程教育設備。2007年以來,已經有18名家庭困難大學生分別得到2000元的學費資助。此外,為了改善醫療條件,解決群眾看病難問題,嘎查建成了140平方米的工程衛生室,現已投入使用。
到2012年,德力斯臺嘎查人均純收入達到4500元,比1995年的人均500元增加了9倍。
“上級的幫扶是我們的福分,如果配合不好、服務不到位,那是我失職,不配當這個書記”
李金壯不僅是這么說的,更是這么做的。endprint
2006年,自治區黨委政研室定點幫扶德力斯臺,盟委政研室也和該嘎查建立了“雙結對”關系。
五年內,上級幫扶部門在旗委政府和工作部的配合支持下,共爭取到扶貧資金1400萬元,投入新農村建設。李金壯配合區、盟兩級政研室為群眾辦了很多實事好事。
為了提高水澆地的灌溉水平,在自治區黨委政研室的幫助下,五年內共打了35眼機電井,建成了3000畝電灌水澆地。建水澆地之前每畝產量只有700斤玉米,之后每畝產量達到1500斤,僅此一項全嘎查農民多打240萬斤玉米。建設了占地面積20萬平方米的蛋雞養殖小區,養雞規模達4萬多只,日產蛋量達3.7萬枚,養雞項目剛開始是全人工養殖,目前已啟動了全自動化養殖。2006年春播前組建了由4名經營能手牽頭、33戶貧困戶參加的以種植業為主的4個“共同富裕合作社”,并在實踐中不斷加以完善,在提高生產效益、推行地膜玉米規模化種植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并起到良好的示范效應。2010年在學習借鑒黑龍江省興十四村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實際,采取“三統二分”(統一地塊、統一品種、統一播種、分散管理、分散收割)的方法,播種了3000畝地膜玉米。隨著產業結構調整的深入,群眾收入水平明顯提高,群眾規?;?、集約化經營的積極性、主動性顯著增強,大大加快了德力斯臺嘎查富民強村步伐。
李金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和工作成效向上級幫扶部門遞交了一份寫滿努力和誠意的答卷。
“建設美麗富裕民主文明和諧穩定的新農村,是我們共同的目標”
從李金壯的這番話語當中我們感受到一股力量和信心。
李金壯對“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建設20字目標有著自己獨到的理解,他認為:生產發展是物質基礎;生活寬裕是核心目標;鄉風文明是重要任務;村容整潔是外在形象;管理民主是重要保障。在他的心中,這20字目標不能只是說在嘴上、寫在紙上、掛在墻上,而是必須落到實踐中,見到實際效果。而德力斯臺的發展變化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
在李金壯的帶領下,德力斯臺經濟社會快速健康發展,新農村建設取得實效,嘎查“兩委”班子贏得了群眾的信任和擁護,成為一個群眾信賴的“鋼鐵”班子。2009年嘎查黨支部被旗委評為“先進基層黨支部”,2011年被自治區黨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2011年7月嘎查被評為全國扶貧開發先進集體。2011年國務院扶貧辦國際合作和社會扶貧司將嘎查確定為創先爭優共建活動的聯系點。李金壯2005年以來連續幾年都被旗委評為優秀黨支部書記,2001年被旗委評為優秀共產黨員,2007年自治區成立60周年之際還被授予盟級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2007年在自治區直屬機關、企事業單位定點幫扶興安盟工作會議上,他作為被幫扶地區的代表作了發言,2009年他被自治區誠信聯盟促進會評為“建設誠信內蒙古十大功臣”,2010年被盟委行署授予“全盟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
面對未來,李金壯充滿信心。站在嘎查新農村建設規劃圖前,他的心中早有一幅宏偉而長遠的發展藍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