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產一方風物。羅田甜柿之所以美名遠揚,自然是離不開三里畈的獨特生態。
羅田縣位于大別山南麓,氣候溫和,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光水熱同步,自然稟賦優良。年平均溫度16.4℃,降雨量1300-1600毫米,無霜期181-231天,很適宜甜柿生長發育的要求。此外,以下優勢也共同打造出羅田甜柿的獨特品質:
一是地勢北高南低,對氣候資源可以進行再分配,使得甜柿生長發育期內氣溫變化較小。二是整個大別山區森林覆蓋率高達68.8%,良好的植被條件對提高甜柿果實光澤、降低果皮厚度都十分有利。三是柿產區的晝夜溫差大于平原地區,在甜柿果實膨大成熟期的7-9月中,其晝夜溫差一般都在10℃以上,高于平原4℃,對柿果糖分的轉化和營養的積累極為有利。
今朝柿鄉,深耕植,強科技,塑品牌,小柿子闖出大天地。當地的主要做法有:
一是保護傳承地域文化。組織文化名士、社會賢達深入村寨采風,邀請縣文化部門到村指導文化活動,挖掘出八音頭等民間小調。毛家嘴、鏨字石、七道河等村村民研習民歌民舞蔚然成風。
二是學習引進現代文化。順應現代廣場舞興起新要求,率先在七道河村開展消夏文藝晚會。
三是以文會友留真跡。去年4月,組織新聞媒體記者、網友、拍客在毛家嘴、鏨字石舉辦賞花會,看櫻花、賞茶花、采蘭花,游人如織。并組織文學愛好者來村采風,出版《柿鄉風情》特刊,收錄百余篇稿件,成為甜柿文化的完美注腳。
四是搶救復興“失憶”文化。兩屆甜柿節后,甜柿文化影響力不斷向周邊村輻射。七道河村利用今古寺悠久歷史,舉辦首屆文化廟會,鎮文化站抓住時機,組織民間藝人恢復傳統舞蹈竹馬、賽鞭、高蹺、錢棍等,花朝踏青時濃郁的傳統文化成為村民們久違的精神享受。
五是打造好網絡平臺。鎮政務網站和鎮文化站博客成為推介甜柿文化的重要窗口,許多外地商賈和新聞媒體通過點擊鼠標知曉了鏨字石甜柿這一地標產品。
去年3月,鎮政府聯合鏨字石村斥資30多萬元,聘請華中科技大學規劃與城市建筑學院整體規劃,以鏨字石村為中心建甜柿公園,形成品賞甜柿、度假休閑、生態旅游三大板塊,建成“春看花、夏觀景、秋賞果、冬敘情”的田園休閑文化福地,使羅田甜柿公園成為當地富有潛力的一個休閑旅游景點。
而對于三里畈鎮尤其是鏨字石的村民們來說,不少村民都能年收入幾千斤甜柿。現年67歲的鏨字石村5組村民熊繼如家種了17畝甜柿、3畝苗圃,這兩年僅賣果賣苗,即可收入5萬多元。目前,全縣甜柿栽培總面積達3.8萬畝,遍及全縣12個鄉鎮,甜柿年總產量達600余萬公斤,年創產值過3000萬元,全縣5萬余農民因此受益。其中,鏨字石村年產量90萬公斤,甜柿收入達500萬元,戶平收入9500元,人平收入2638元,占人平純收入的58%,成為有名的羅田甜柿生產專業村。5大系列的30多個品種,出口到日本及東南亞多個國家,十分走俏。在2013年淘寶網的中華名果銷量統計中,羅田甜柿位居第三。
連續三年舉辦的甜柿節,吸引了來自全國的媒體和美食家,更是增強了甜柿的美譽度和知名度,讓昔日“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小柿子,實現“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華麗轉身。如今的古柿樹鄉,山青水秀,景美人和,物阜民豐,游客向往。在現代化的潮流中,她宛如一塊碧玉,散發出獨具魅力的光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