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平 曲雙為
(西安工程大學,陜西 西安 710048)
汽車從其誕生之日起已經走過120 個年頭,雖然說來不算短,但是如果結合當下社會文化元素的個性化、多元化備受追捧的環境,尤其是以互聯網信息技術和新能源技術迅猛發展的大時代背景下,電動汽車行業,尤其是融入中國元素的電動汽車造型設計行業的發展是具有相當廣闊的前景的。加之環境污染問題亟待解決和各國政府在發展電動汽車政策上的支持,相信在電動汽車技術愈發成熟的將來,電動汽車勢必會掀起一場汽車能源革命。
電動轎車與傳統轎車最大的區別在于動力來源和驅動傳動系統,其動力來源——電池組的形狀相比于傳統缸體發動機具有極其靈活的結構造型優勢,且不拘泥于前置前驅,前置后驅等傳統發動機結構布局,所以使得其整車造型設計可發揮的空間更大。
目前國內外電動汽車的發展從動力技術上來說,主要有三種類型:純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完全由二次電池(蓄電池)提供動力;燃料電池汽車以燃料電池作為動力源,利用燃料和氧化劑在催化劑作用下直接經電化學反應產生電能;混合動力汽車則采用內燃機和電動機兩種動力,將內燃機與儲能器件通過先進控制系統相結合,這種類型目前在傳統汽車企業中應用的最多。
各國政府都意識到了發展電動汽車的迫切要求,紛紛出臺相關政策鼓勵企業發展。我國政府也充分認識到了其重要性,出臺補貼政策,惠及車企和消費者。同時我國自主車企也加大了電動汽車技術的研發力度,推出了一些設計比較成熟的產品,這些積極的信號使我們看到中國在電動汽車領域迎頭趕上的決心。不同于國外的是,大部分發達國家已經擁有比較成熟的汽車充電站等基礎設施,而我國目前在充電站建設方面,不管是數量還是質量,都還不能達標,這也是制約電動汽車在國內銷量的一大因素。這方面,中國還有一段路要走。
縱觀汽車的發展史,不難發現,不同的地域的汽車已經被打上了不同的文化烙印,例如美國車的大氣豪邁,英國車的典雅紳士,德國車的穩重嚴謹,意大利跑車的熱情奔放。而談到中國,個人認為中國的汽車行業沒有那種像形容其他地域汽車文化時的洪水般的詞語來讓你產生很清晰的印象,反而是被動地讓你絞盡腦汁去為它尋找或者是開脫一個形容詞,中國的汽車缺乏本土化設計元素。
中國汽車行業在產銷量上已經是當仁不讓的汽車大國,但是本土的汽車企業仍然缺乏自己的設計文化和設計思想,有的甚至靠一味模仿來占領市場,這也許能夠給企業帶來一時的銷量,但隨著國人對汽車文化認知的提升,必定會阻礙了企業自身的發展。這也是國內自主品牌車企銷量和利潤率比不上合資車企的一個重要因素。
為什么缺乏本土化設計思想?原因是多方面的,社會、技術、人才、觀念等等,但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我國汽車行業起步晚,現在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沒有長時間的文化沉淀和積累,很難形成屬于自己的汽車文化;另一方面隨著改革開放進程加深,西方現代文化如同洪水猛獸一般沖擊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和改變著我們的思想和認知。曾幾何時,我們吃著麥當勞、肯德基,看著NBA、美國大片,并驕傲地向別人炫耀:這才叫時尚潮流。
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西方設計儼然成了現代設計的同義詞,滿大街的西式廣告、各種消費品、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建筑,充斥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慢慢接受并漸漸津津樂道于全球化的設計進程,甚至步步緊跟,卻忽視了本土設計的厚重底蘊,這不禁讓坐擁五千年輝煌文明的我們感到慚愧[1]。
不僅是汽車行業,所有行業的設計師都應盡快回歸到傳統文化的土壤中,從中汲取符合國人自己的精神營養物,并在“千人一面”的全球化浪潮中凸顯自我彰顯個性?!罢驹诘厍蛉说母叨热轿坏乜疾烊祟惷\,提取各本土文明的良性基因,重構全球文明的新體系,開辟人類走向優化生存的新途徑[2]?!睍r代迫切地要求我們在設計中融入民族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內容博大精深,至其誕生至今,綿續不絕,體現了非凡的生命力和時空穿透力。正是這一特征,使得中國古代文化遺產極為豐富多彩,令世人矚目。
能夠代表中國的元素不勝枚舉,但大概分為兩類。一類是物質上的,有形的可視元素:綿延8800 公里的長城;地球之巔珠穆朗瑪峰;漢族宮殿建筑巔峰故宮;活化石大熊貓;國粹京劇和京劇臉譜;中華民族的圖騰龍等。甚至同一件物件在不同的時代都有其不同的代表元素,比如傳統服飾,有唐裝、旗袍、中山裝等。另一類是非物質的,精神思想層面上的中國元素。影響最大的就是儒家推崇的中庸處世之道,就是把兩個極端統一起來,采取適度的中間立場,既不能過,也不能不及,其作為一種重要的處世之道影響著國人并滲透到國人的生活習俗和思想情感中,甚至可以被視為是整個中國封建社會得以維系的思想文化基礎。另外,國人也十分注重天人和諧,天人合一,天人協調的思想?!吨芤状髠鳌穼τ谔烊撕椭C如是概述:“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時,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兇吉。先天而弗違,后天而奉天時?!敝猓兰宜枷朐谥袊鴤鹘y社會中也發揮著相當重要的作用,道家講究道法自然,無為而為,順其自然,不苛刻,不拘泥,陰陽調和,對立統一。與儒家相通的是,同樣追求天人和諧,追求“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最高境界[3]。
如何從眾多的文化元素中提煉精華并運用到設計實踐中,這是很考驗功力的。并不是選取元素進行簡單的羅列,而是要先有思想和系統架構,在思想主旋律的支配下再進行細節的點綴,遵循和諧統一的基本原則,一步一步的豐富,巧妙地融入,最終達到“天時地利人和材美工巧”的設計境界。具體來說可以分兩步走。
3.2.1 傳統思想和精神元素的融入
首先,我們在進行設計勾畫時,要構建一個宏觀的車體造型架構,先不考慮細節,不需要太復雜,這是將非物質的思想元素進行設計融合的階段。比如要將儒家的中庸之道融入到汽車造型設計中去,設計師要考慮車體輪廓如何表達才能契合中庸之道。中庸之道講究“和”,“不偏不倚”,這就要求線條流暢,曲直合諧,不能過于鋒芒。A 柱和C柱傾斜角度要適當保持一致,但A 柱傾角要小于C 柱,不能太突兀,B柱設計一定要垂直,前懸要略短于后懸,以突顯其大氣穩重。側面線條簡潔協調且不能有大的起伏和過渡,應當以低曲率曲線為主,化繁為簡,盡可能少的使用線條。正面前臉部分要注意大燈、霧燈、進氣格柵以及中網四者的比例要協調,與車身曲線風格保持一致,用兩條左右對稱的曲線將三者的中心點串聯,形成犄角之勢,相互制約,不擁擠也不稀疏。進氣格柵在電動轎車上雖然沒有實際功能,但考慮到用戶使用心理,建議保留。特斯拉Model S,Model X 和寶馬i3,i8 都予以了保留。
3.2.2 傳統物質元素的融入
有了思想元素的架構,接下來就是在與其風格一致的前提下,運用物質元素豐富細節設計。這個階段,設計師要充分發揮想象力,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中的經典元素融入到汽車設計中。比如龍的形象可以被融合到汽車車身設計中,龍爪可以運用到四個輪轂設計中;京劇臉譜中的紋飾可以被融入到汽車前臉設計中;中國傳統木窗格雕飾可以運用到進氣格柵和內飾裝飾的設計中,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運用傳統物質元素進行細節點綴時,并非簡單的將這些元素貼合在汽車上,注意一定不能與其整體風格沖突。畢竟汽車是一種現代化程度很高的工業產品,如果強制加入一些不必要或雜亂無章的元素,最終的效果可能適得其反。縱使有些元素多么的傳統,多么的“國人范”,倘若運用的不得當,不能符合整體協調統一的原則,還是不用為好。
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和軟實力的提升,許多國際大企業也意識到中國文化元素在設計界的挖掘潛力。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巨頭博世聯合東道設計大膽探索,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五行”元素融合現代高科技,運用到汽車人機交互界面中,給用戶以全新的交互體驗。這都是積極的信號,做任何設計,倘若集天時、地利、人和、材美、工巧于一物,自然不必擔心設計之物而非宜。在電動汽車造型設計過程中大膽地對中國傳統元素進行提煉,既是設計對于傳統的回歸,也是對于現代化設計的新的延續,更是對于“中國創造”最好的詮釋。
[1]胡飛.中國傳統設計思維方式探索[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1-5,159-164.
[2]翟墨.當代藝術設計藝術的全球文明背景[J].美術觀察,2002,7:7-11.
[3]張應杭.中國傳統文化概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14-19,13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