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紅艷
(臨沂市蘭山區文化市場管理執法局,山東 臨沂276000)
人類的精神生活,經過各國各民族的智慧創造和薪火相傳,不但積累為豐富的文化財富,而且形成門類齊全的產業結構。隨著人類多元文化的發展和新科技、新思想、新產業的推動,世界文化產業的門類將越來越齊全,越來越完善,形成了完整的系統。根據我們對黨的十八大精神的深入領會和長期以來對文化產業理論的研究,我們認為西方和國內較為流行的文化產業的觀點僅僅把文化產業局限于文藝產品的商品化、批量化、部門化,不能反映當代精神生產的規律和特點,更不符合我們黨所倡導的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現實要求。當今,文化已出現國際化的大趨勢,無論是西方還是我國,都在充分利用文化手段,促進經濟和社會的高速發展。中國要實現現代化,發展文化產業毋庸置疑。但在現階段,由于世界各國、各民族文化背景、歷史條件、生產力發展水平、社會制度不同,上層建筑包括意識形態各異,因而有一個選擇符合自己國家和地區經濟、文化實際的發展道路問題。鑒于此,鄧小平同志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遵循這一理論,我們要發展的文化產業也應當是具有“中國特色”。但這種特色主要應體現從實際出發,發揮優勢,加快發展的客觀要求。在這里,我們主要探討發展中國特色文化產業的基本模式。按照人類精神生活領域的廣泛性和精神生產發展的過程性,依據形成產業支柱基本要素劃分的原則和對文化產業發展態勢的把握,我們精神生產的基本門類分別進行整合架構、綜合辨析和理性探索,把中國特色先進文化產業歸納概括為如下幾種形式。
教育是以培育人、教導人、塑造人為目標的精神生產,它以授業、傳道、解惑的方式,提高受教育者的智力、思想、道德素質,對受教育者的德、智、體、美、勞等方面施以影響的一種有計劃的社會活動。它包括家庭教育;業余教育、成人教育;普通教育、專業教育;職業教育、技術教育、特殊教育以及社會上各機構從事的各層次,各類型的教育,同時也包括各類競技體育。
教育的整個體系原本就是一個產業系統。整個教育體系的技術裝備水平、科研教學所需工具和手段也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投入;其產出,包括社會勞動者隊伍、人才隊伍、科研成果及其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教育產業化,就是要凝聚和動員海內外一切辦學積極性,科學合理地集中和配置一切教學資源,實行多元化投資,多元化經營,多元化受益,以滿足社會和大眾不斷增長的學習與提高的需求。當然,有投入就有回報。這就需要按教育規律、按經濟規律辦事,以便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教育資源投入與人才產出的統一,人、財、物、知(識)投入與多種價值轉換形態回報形式(如資本、技術回報,教育股份,知識股份,專利分紅等多種形式)的統一。
在知識經濟時代,教育作為生產性的產業化發展,日益顯示出比教育作為消費性事業發展,對社會產生更大的作用和對未來更深刻的影響。教育通過產業化方式,能夠大面積提高整個民族的科學知識、文化水平及專業技能,從而使之迅速轉化為直接生產力,推動社會生產力的大發展。就中國來講,實現教育的產業化,顯得意義更加重大。中國人口世界第一,正因為教育未成為產業并產業化,才使得不少有條件上學的人得不到上學的機會,從根本上限制了勞動者素質的提高,這是我們現代化進程中的最大的失誤。
高新技術產業與當代智力產業不可分割,統稱為現代科學技術,但是它具有相對獨立性。這一門類包括一切自然科學的應用、科技實驗、技術開發、技術發明、技術傳播等等。這里研究的技術產業內涵,僅限于自然科學的技術應用。高新技術產業的本質特征,是以現代科學和先進理論為基礎并應用于改造自然的技巧、方法、手段并與工具相結合形成的系統,屬于科學與生產之間的中介性形態;是人類改造自然并獲得精神成果的精神生產力,是形成知識經濟時代的第一生產力。
20世紀中葉以來掀起的科學革命和技術革命風暴,形成了當代的“科技綜合體革命”。其涵蓋的“高、精、尖、新”的科學內容的應用,最集中地體現在高新技術的異軍突起和迅速地產業化擴散上。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把握:
第一個層面,高新技術的定位和作用。在當代“科技綜合體革命”潮流的推動下,高新技術產業具有新的發展特點:一是工業化與信息化并舉融合的趨勢。這種趨勢可以從機電一體化、光電一體化到多媒體技術系統和互聯網革命浪潮中體現出來。二是高新技術發展的方向是集約化,包括標準化、大型化、組合化和高速化。正在朝著節約勞動力、節約成本、節約資源,又能夠相對集成產出的方向發展。三是高新技術正在掀起一場新的工業革命。它正在提供最有效的管理方法、技術性能、工藝保證、質量要求和生產工藝方式。
第二個層面,當代迅猛崛起的高新技術領域。它可分成兩級。一級是其前導技術:微電子技術、互聯網技術、現代生物科技、新材料技術、激光技術、空間技術、海洋技術。另一極是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并推進其現代化。主要包括自動化技術與制造新技術;能源新技術;交通運輸新技術;農業新技術;環保和防災減災新技術等。
這一門類包括報刊、圖書、廣播、電視、電影、互聯網和音像制品業等,以紙質傳媒和電子傳媒為主要形式,以宣傳或傳播為主要特征。這一產業在整個文化產業系統中起中樞作用。它既是基礎,又是中介,還是傳導和聯接的主體,其產業化的程度和水平直接制約和影響其他門類的發展狀況。媒體文化產業主要有四大系統,第一系統:報業、圖書業、出版業;第二個系統:廣播、電影、電視業;第三個系統:音像制品業;第四個系統:互聯網業。
對藝術僅以媒介手段為分類原則的話,這一門類包括造型藝術,如書法、繪畫、雕塑等;音響藝術,如音樂;動作藝術,如舞蹈、雜技、魔術等;語言藝術,如文學、相聲、評書等;綜合藝術,如戲劇、影視等。其主要特征是形象的反映和再現社會生活,其所表達的意識形態是被典型化和感情化了的。首先,從產業化方向上看,應當達到精品與普及品的統一。一方面,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精神生活多層次的需要,提高民族整體的藝術素質和審美水平,達到感染人、鼓舞人的目的;另一方面,能夠通過產業導向,規范文化市場,促進高雅文藝和精粹作品的生產;通過集約化生產,普及通俗作品。
其次,從政策導向上看,必須區別藝術作品的正反面效應,達到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我認為,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是對立的兩極,沒有讀者和觀眾的產品既不可能有經濟效益也不可能有社會效益。
最后,從藝術產業的使命看,應當達到藝術與政治、藝術與娛樂的統一。在今天,藝術與政治的關系最主要表現為藝術主旋律與多樣化的關系,藝術與娛樂的關系,最主要是把握好說教和愉悅這對關系。藝術作品不是以說教來取悅于人的,而是因為能取悅于人才具有說教的意義。
這一門類包括旅游休閑業、娛樂休閑業、參觀休閑業和健身休閑業。其主要特征是蘊文化內涵于景物與觀光中,體現業余文化和業余體育直接為人民大眾服務的需求,集觀賞、娛樂、雅興、休閑和學習為一體,在旅游觀光休閑活動中發思古之幽情,啟智慧之靈感,增強人們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和對自我多方面發展的信心。休閑產業的發展前景十分廣闊。現在已經形成以旅游業龍頭,以體育健身業為基礎,以時尚文雅參觀業為中心,以娛樂業為動力的加快發展的態勢。
必須推進“兩大創新”,做好制度創新這篇大文章。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是我們發展先進文化產業的重要一環。我們推進體制創新,目的是要發揮后發優勢,實現跨越發展。我國的精神產業,總體上處于后發優勢,但從辯證和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后發未嘗不是一種優勢。比如我們的科技、教育比較落后,但因為后發,可以少走彎路、多走捷徑,直接借鑒當代科技和教育的最新成果,不必走漫長之路。而且,落后可以激發奮力拼搏、勇于超越的進取精神,這正是促進落后向先進轉化的重要動力。只要我們勇于突破阻礙社會生產力解放和發展的體制性障礙,把辦文化事業轉變為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努力學習和認真借鑒世界各國先進技術、科學管理經驗,充分發揮后發優勢,那么,有中國特色的精神產業必定能在實現中國第三步戰略目標中發揮中堅作用。
必須跟蹤當代世界文化產業發展的最新動態和前沿信息。我們不單要了解文化產業過去的歷史和當今的現狀,更要明了文化產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和走向,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提高主動性,避免盲目性,決心在未來競爭中先拔頭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