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學毅
(大連聯航重型機械有限公司,遼寧 大連 116036)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在我國的工業領域,煉焦工業也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由于相關工業的需求量不斷增加,焦炭產量也大幅度提高。不斷加大的需求量和我國有限的煤炭資源儲備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相應而言,煉焦煤可利用資源空間就更加狹小,煉焦煤資源可謂是嚴重短缺。 我國煉焦工業要實現長遠利益的可持續發展,頂裝焦爐改搗固焦爐機械設備的環保改造可謂是勢在必行。
與頂裝焦爐相比,搗固煉焦具有很大的優越性。煤源方面,搗固煉焦對于煤源的要求相對更寬松;產量方面,搗固煉焦的單爐焦炭的產量相對更高;質量方面,搗固煉焦所產出的焦炭的質量相對更高;清潔方面,搗固煉焦的除塵效果更好。在我國現階段的焦化工業發展中,搗固煉焦已經成為主要的發展方向。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我們之所以要將頂裝焦爐改造為搗固焦爐機械設備還有一個重要的現實原因。 20 世紀90 年代,我國投產了一大批頂裝煉焦焦爐,頂裝煉焦焦爐的一般壽命為三十年。現今,若是將這些頂裝煉焦焦爐提前拆除掉, 那么必將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所以我們倡導頂裝焦爐改搗固焦爐機械設備的環保改造。
裝煤傳動主鏈輪是在側平臺上工作的。而與頂裝焦爐機的側平臺相比,搗固焦爐機的側平臺要寬80cm。 為了能夠使搗固裝煤車正常的運行,我們進行必要的改造。 改造的方法主要有兩種,分別詳述如下:
將原機的側平臺拆除,同時,將側平臺下的水管線,暖管線,點管線,氣管線等加以調整,把可以改裝到焦側的管線改裝到焦側,并且充分利用好鋼結構框架,對側平臺進行重新制作。 但是采取拆除原機側平臺的改造方法,無疑會改動多個部件,因此投入的成本大大增加,而且,在進行相關改造時,推焦機與攔焦機等社會的順暢運行可能受到影響。
在前端梁結構內部安裝裝煤傳動主鏈輪。主鏈輪的嵌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前端梁的強度。 采取相關措施能夠有效加強前端梁的強度。前端梁本為箱形結構,現將其分解為兩箱的結構,將前箱體設計為半敞開式,以便于支撐傳動主鏈輪,將后箱體設計為主梁,以便連接車體的各個部分。而且,要將裝煤車煤壁的支柱連接為一個整體,使得煤壁支柱在支撐煤壁的同時,能夠有效加強前端梁的強度。 在設計前端梁時留出合理的空間,能夠使傳動主鏈輪得到維修與保養。 這種改造方法的投資成本相對較小,而且焦化廠運行不受到影響,運行順暢。
搗固裝煤車在裝煤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污染環境的煙塵。 將除塵密封門裝置安裝在裝煤車上,能夠將煙塵封堵在炭化室內,有效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
在出焦的時候,雖然大部分的煙塵會被除塵攔焦機所收集,但是仍然會有一小部分的煙塵外溢到大氣中。關于這些從導焦柵與爐門框縫隙處溢出的煙塵,我們應該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處理,將一個小煙罩安裝在導焦柵的上部,小煙罩要靠近焦爐的側面。 小煙罩應安置在導焦柵與爐框上方,其尾部則與集塵罩相連接通。 小煙罩的頭部設計成可伸縮結構。可使其所配備的軸流風機適時將縫隙處的煙塵等廢棄物質吸導入集塵罩內處理。
搗固煉焦通常會采取側裝煤的填煤方式。這種裝煤方式會使機側的爐門完全敞開,直接導致了溢出大量的荒煤氣。 現階段的除塵方式主要有:①采用消煙除塵車;②采用雙U 形導煙管導煙車。
消煙除塵車除塵技術有其弱點,因為消煙除塵車體積龐大,而且可能出現清掃不徹底的現象,另外,消煙除塵車一旦發生故障,維修工作十分繁瑣。而且,從除塵原理上分析,消煙除塵車本身不具備完全解決煙氣中所含的苯丙比等有害物質, 因此在實際生產中很快便被淘汰。
目前較常見的是采用雙U 形導煙管導煙車進行除塵,工作原理是先使煙氣經過U 形管,然后再導入與之相鄰的炭化室。 最后經炭化室導入集氣管。 采用雙U 形導煙管導煙車除塵,操作的方法相對來說更為簡單,而且其維護與保養的工作相對來說更為容易。 由于自動揭爐蓋與水封爐蓋密封技術的引入,雙U 形導煙管導煙車除塵的除塵效果變得更好了。
頂裝改搗固焦后,由于同時增加了搗固機和搖動給料器,煤塔下煤口也需要同時進行改造,通常采用焊接鋼結構的形式在構建新的下煤口和搗固機軌道,給料機接口。 同時需要考慮搗固裝煤車和推焦機可通過煤塔實現互換。
由于頂裝煤與搗固焦出煙量不同,需要根據實際調整地面站的除塵能力, 從而保證可以安全有效的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煙氣進行收集。
頂裝焦爐經過環保的方式改造為搗固焦爐機械設備之后,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產量質量方面,無論是在焦炭產量,還是在焦炭質量方面,都有了極大的提高;成本方面,在對搗固裝煤車進行了改進后,頂裝裝煤車走形裝置與鋼結構骨架實現了循環再利用,使企業的生產成本大大降低;在節能環保方面,經過改進完善后的裝煤車、攔焦機、導煙車等相關除塵設備,為生產過程中減少污染氣體排放起到了重要作用。 可以說,頂裝焦爐改搗固焦爐機械設備的環保改造有效推動了煉焦技術的高效與清潔的發展。
[1]姚潤生,任慧琴.搗固煉焦在中國焦化工業發展中的前景與展望[J].煤化工,2004(08).
[2]梁鴻飛.頂裝焦爐改搗固焦爐分析[J].煤化工,2008(05).
[3]歐陽曙光,呂青青,何選明,王光華.我國搗固焦爐及機械技術發展現狀與展望[J].煤化工,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