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雨
(北京聯合大學,中國 北京 100101)
隨著我國現代教育改革的深入,當今正興起一場主張學校教授美學的運動。
藝術教育需要美學,藝術教育愚昧的享受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藝術作為學校育人的作用也越來越奧妙無窮。藝術給人希望、勇氣、智慧,能使人的聰明才智發揮到更高的水平,這樣的事實是層出不窮的。如達人秀、中國好聲音、戲曲評選,出現了很多藝術人才。藝術能豐富人的一生,能給人們無窮的遐想和美的感受。尤其是對青少年的成長有決定性的意義,因此沒有藝術的教育是不健全的。
特殊教育學院,顧名思義在于它的特殊上,這個學院的學生是全國各地喜歡音樂、設計、繪畫的聾啞人、盲人、殘疾人,他們的知識水平、身體狀況、年齡大小、心理狀態各不相同,但是他們從小喜歡藝術,刻苦努力,不斷追求的決心是共同的。他們希望來到學校接受正規教育,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是十分迫切的。
這就給學院的老師們提出更高、更強的要求。怎樣融合美學與藝術教育,幫助這些學生去理解美學的本質和內容。努力思考與藝術的互相關系,啟迪學生智慧,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注重個性發展的現代教育理念,那就需要從改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出發,把課程充分發揮,調動教與學,主動性和積極性。不斷擴寬學生的知識面,穩步提升教育質量,以各種渠道挖掘、引發和發揮學生的潛能,保證這些學生發揮最大的能量。培養出社會需要的品德優、能力強、素質高、會創新的應用型高素質藝術人才。這就是我們的最終目的。使我清楚的了解了,美育不僅應該是教育中的一門主課。而且還應該更進一步將美育的原則貫徹到德智體諸科的實際教學中。總之德不純是說教,智育不是灌輸,他們同樣也是一種藝術。這種藝術也同其他藝術一樣,需要情感的交流和融洽的師生關系。任何教育假如忽視和背離那種導致了人類最悠久的創造物——藝術的心理活動,它就稱不上真正的教育,具體說來,對任何知識的傳授都需要一種創造性的激情。
藝術課通常是藝術教育的來源,那就是美學。美學教育少說也有兩種完全不同的含義。一種觀點認為美學教育就是在教藝術時重點放在審美體驗上,另一種觀點則是把教美學體驗當成手段不是內容。對美學教育的這兩種看法卻比藝術教育的面要廣得多。第一種觀點是包括藝術教育的大部分內容。也包括音樂、舞蹈、戲劇,有時候有文學。審美觀點和審美體驗是非常重要的觀點。是為什么和怎樣進行美學教育的依據。學生通過這些教育活動建立對藝術的概念,目的是豐富他們生活中的審美范圍。第二中觀點的面就更廣泛了,要求對整個教育計劃、重新考慮,把學可全部轉化為審美體驗。藝術的東西多年來在不同文化里都有變化。美的概念在不同的時代不同文化對什么是美的看法也很不相同。比如:唐代美是以豐滿(胖)為美的,現代人以白細、瓜子臉、苗條為美。需要讓學生就美學進行對話,培養學生對藝術的好奇心,這種好奇心可以增強學生的興趣,加深理解不同地方的人對藝術的看法。
其實藝術和美是分不開的,當孩子還在媽媽的肚子里時,進行胎教就離不開美的音樂,同樣的,孩子出生以后也是伴隨著音樂、繪畫、舞蹈不斷的成長的。人們天生的欣賞著美的自然、美的音樂、美的形象,這就會產生一種愉悅的心理體驗。這種心理體驗是人的內心里生活與審美對立之向交流相互作用的結果。亞里士多德在其《倫理學》中作出了較為詳細的描述,亞里士多德認為審美經驗大致有下述六個特征:
(1)這是一種在觀看和傾聽中獲得的極其愉快的經驗,這種愉快是如此強烈,以致使人忘卻一切憂慮,專注于眼前對象;
(2)這種經驗有種種不同的強烈度,即使它對于強烈感過量,也不會使人感到厭煩(其他的越快過多時,人會厭煩);
(3)這種經驗可以使意志終斷,不起作用,人似乎覺得自己像是在海洋的美色中陶醉了;
(4)這種愉快的經驗是人獨有的,雖然其他生物也有自己的快樂,但那些快樂是基于視覺和聽覺感受到的和諧;
(5)雖然這種經驗源自于感官,但又不能僅歸因于感官的敏銳,動物的感官也許比人敏銳,但動物并不具有這種經驗;
(6)這種愉快來自于對對象的感覺本身,而不失來自它的引起的聯想。
亞里士多德的上述描述,有助于克服美學中的庸俗化傾向,是一種高級的精神現象,使人在滿足基本的生物性需要之后向美的精神境界的追求,是一種涉及著各種高級心理功能的復雜心理狀態。人們的愉悅主要源自于視覺和聽覺對象的和諧。
在西方現代美學的標志在18世紀前,是研究造成美的條件,成者說是美之所以美的條件,一般都把它歸之于理性能力。而后又認為是由感情完成的,因為感情大多是因人而異的,個性不同,文化環境不同,對事物的情感反應也往往不同。
18世紀后期,美學的中心課題已不再是“什么是美”,什么樣的事物是美的,而是變為人最喜歡什么樣的事物,人認為什么樣的東西是美的?美學研究的范圍不僅包括豐富多彩的外部世界,而且包括了復雜的內心世界。人類所能具有的一切情感表現,美學進入了現代。
所以,一種文化到另一種文化,一種歷史時期到另一種歷史時期,一個人的兒童時期到成熟期,一個場合到另一種場合的變化,摸清這些因素,不僅有利于按照不同的情況去引導和訓練學生的審美態度的形成。而且還可以按照不同的情況通過合理的安排,加速審美態度的形成,獲得更強烈的審美感受。這是一種復雜、豐富、全面、深邃的態度,要調動人的一切心理因素的參與,反過來又促使認得所有心理因素,得到自由勝利愉快更加高級的越快。并且成為一種強大的精神推動力量。
所以人們生活在社會中,因為先天的氣質,后天的教養,傾向等往往都會造成千差萬別的趣味愛好,人類社會越是向前發展,人們的審美趣味越是豐富和自由。當師生之間的關系變成一種自由和相互理解的交流關系時,知識的傳授和領會便會變得容易起來和輕松起來。成功的可能性就大起來,因此美育的原則對普通教學是相當重要的。
老師要把美學和藝術教學結合起來,就要恰當的抓住主題,基本做到:
(1)幫助學生提高對特定藝術作品和藝術整體兩方向的理解能力,教育學生更好地進行推理。
(2)美學應當聯系藝術課堂中出現的問題,應當討論存在的論題,以及在創作、觀照、談論藝術作品時遇到的論題,更重要的是把哲學論題與學生們所關心的問題聯系在一起。
(3)美學要與學生們的經驗聯系起來,討論問題要適合學生的理解能力,接近他們的觀點。理解和傾聽學生對藝術的知識。
人生活在世界上,首先要與周圍發生感性的,自然的和直接的關系,每天都在觀看、傾聽、品嘗和接觸外物,而這種渠道得到的感覺就構成了人們進行理解、想象和情感的活動基礎。如自然界中的某些聲音、雖然沒有任何曲調,和聲和節奏,但聽上去很悅耳,這些愉快的感覺,雖然是生理上的,但卻是美感經驗的基礎和出發點。當傾聽某種歌聲時已得到感動,有些音色會使人立即興奮成松弛,有時會使人狂怒,有時想微風一樣輕撫我們,激發我們情感和美感。
藝術不僅能表達感情,而且能提高學生的洞察力,理解力,表現力,交流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藝術的世界里,學生可以學到其他學科領域里享受不到的東西。藝術的發展潛力是無限的,藝術教育不僅是傳統認為藝術技法的教育,而且是一個開發智慧的復雜的系統工程,人們不僅憑掌握一點技法就能提高自己得藝術素養,除了掌握技法外還必須熟悉藝術發展的歷史,具有欣賞藝術的趣味和評價藝術的洞察力,而這些能力的獲得又都離不開美學。藝術社會學、藝術心理學等方向的知識和素養。因此美學藝術創作、藝術欣賞、藝術批評等,理所當然的成為當今藝術教育的四大關鍵要素。一個沒有美學指導的藝術教育是盲目的、不成熟的。藝術教育,正如不聯系藝術實際的美學是空調的美學一樣。美學是一門專門研究感性的科學,學會美學的人必須通過對感性和理性的認識,只有經過這種藝術與美學的熏陶的學生,才能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更開闊的胸懷和眼界,更豐富多彩的生活,更富有上進的精神。
學會藝術與美學的境界是多么重要啊!
[1]葉朗,編.美學原理[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周憲,編.美學是什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