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明
摘要:通過實地調研,以河南省部分縣市采集的數據為分析樣本,在Rough集理論基礎上對新農村建設的各項指標進行分析,構建新農村建設的指標評價模型。
關鍵詞:Rough集理論;新農村建設;指標模型;河南省
中圖分類號:F3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4)07-1717-06
The Rough Theory Based Evaluation Model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Taking Some Cities from Henan Province as Examples
HU Ming
(Zhengzhou Technical College, Zhengzhou 450121,China )
Abstract: 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a and taking data of some cities in Henan province as samples, indexes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were analyzed with Rough theory to establish the index evaluation model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 Rough theory;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dex model;Henan province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我國農村發展的主要難題,雖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生產力水平已經極大提高,農村社會事業也獲得較快發展,但由于我國農村區域差異較大,地區發展也很不平衡,仍然存在農業生產率低下、農村建設發展緩慢、農民生產水平落后等問題。為了破解農村發展的難題,在20世紀初我國就明確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建設目標[1],涵蓋了衡量我國新農村建設水平的各個指標。在此指標基礎上,各地圍繞新農村建設建構了大量的指標體系作為新農村建設的評價依據。但由于農村發展水平的差異,各項指標體系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需要進一步分析[2],為此選取河南省部分縣市農村進行具體指標的統計,通過Rough集理論離散化的分析,建構可操作性、實用性和綜合性相結合的評價指標模型。
1 指標體系的構建
研究樣本的選擇,在河南省18個地市中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8個地市:鄭州市、新鄉市、洛陽市、南陽市、駐馬店市、許昌市、商丘市、鶴壁市。根據2012年公布的河南省各地市人均經濟總量排名,分別將其界定為經濟發達、經濟較發達、經濟一般發達和經濟欠發達4個層次,在每個層次中選取2個樣本。其中經濟發達地區選取鄭州市、洛陽市,經濟較發達地區選取許昌市、鶴壁市,經濟一般發達地區選取新鄉市、南陽市,經濟欠發達地區選取駐馬店市、商丘市。在選取的樣本中又隨機選取了8個縣作為具體的問卷調查樣本,分別為:滎陽市、伊川縣、襄城縣、淇縣、輝縣市、桐柏縣、平輿縣、民權縣,分別用a、b、c、d、e、f、g、h表示。河南是農業大省,各地市經濟總量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水平,選取不同經濟發展層次的各縣市,可以對比在新農村建設中各項指標與農業經濟發展的狀況。
在綜合各級指標的基礎上,將生產發展水平、生活基本條件、精神文明程度、村容村貌、管理民主5個方面作為一級指標,在一級指標下分類具體設計二級指標和三級指標。在衡量生產發展水平的一級指標下,分別設計出反映農村經濟發展狀況的經濟增長狀況、農業經濟發展水平、農業基本生產條件、農村各產業4個二級指標[3];在生活基本條件指標下設立農民收入指標、農村基本保障制度、農村家庭居住條件3個二級指標;在精神文明程度下設置農村基本教育、文化條件,人口生育、增長,農村社會治安環境條件3個二級指標;在村容村貌標準下設置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村自然環境2個二級指標;在管理民主下設立民眾參與程度、村務制度建設2個二級指標。共計設立了14個二級指標,在各級二級指標下設立90個具體三級指標,分別用n1到n90表示(表1)。
2 Rough集理論基礎上的指標重要性分析
依據設計的各項指標對所選取的各縣市采取實地問卷調查和走訪的形式,利用Rough集理論得出對8個縣市各項指標的離散化分析數據(表2)。在一級指標生產發展水平的分析中,選擇a、b、c、d、e、f、g、h構成一個分析的對象集,即U={a,b,c,d,e,f,g,h},同時選取經濟發展的三級指標中區域國民生產總值及增長率(n1)作為衡量該縣市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一個標準,并以n2為決策屬性,將該縣市的經濟發展指標的離散化分析數據表作為決策表,選取農業土地生產率(n7),農產品商品化率(n9),農業機械使用率(n10)三個作為衡量區域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的參考指標,考察各項指標對于區域國民生產總值及增長率的影響,分析各項指標對于經濟發展總體指標的影響,進而分析出各項指標在新農村建設經濟發展指標中的重要性[4](表3)。
通過以下公式對選取四項對比離散化數據進行分析:
記A={n7,n9,n10}
U/n2={{a,b,d,e,h},{g},{c,f}}
U/A={{a,h},{b},{c},{f},{e},{d,g}}
PONA(n2)={a,b,c,e,f,h}
U/(n9,n10)={{a,h},{ b,c,f},{e},{d,g}}
PON(n7,n10)(n2)={a,e,h}
U/(n7,n10)={{a,h},{e},{f},{c},{b,d,g}}
PON(n7,n16)(n2)={a,c,e,f,h}
U/(n7,n9)={{a,f,h},{b,c},{e},{d,g}}
PON(n7,n9)(n2)={b,c,e}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n7,n9,n10對于n2的重要程度分別為1/2,1/6,1/2;一級指標生產發展水平對于n2的重要性為■=■,指標n7和n10能較好地度量縣市區域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和農業生產水平[5]。
基于同樣的分析方式,對第一個生產發展水平指標下的三級指標中隨機選取的n4,n6,n23三項指標進行分析。分析的結果顯示n4,n6,n23對于n2的重要程度分別為0,0,1/5,n4,n6對n2的重要性可以忽略。與n7,n9,n10相比,n4,n6,n23這組指標對于n2的重要性要低很多,n2,n7,n9,n10能夠較準確地反映區域農業經濟的發展水平(表4)。
假設A={n4,n6,n23}
U/n2={{a,b,d,e,h},{g},{c,f}}
U/A={{a},{b,c,f},{e,h},g0gggggg,{g}}
PONA(n2)={a,d,h,e,g}
U/(n6,n23)={{a},{b,c,f},{e,h},g0gggggg,{g}}
PON(n6,n23)(n2)={a,d,h,e,g}
U/(n4,n23)={{a,e,h},{b,c,f},g0gggggg,{g}}
PON(n4,n23)(n2)={a,d,h,e,g}
U/(n4,n6)={{a,b,c,f},{e,h},g0gggggg,{g}}
PON(n4,n6)(n2)={d,g,e,h}
根據對n7,n9,n10指標的分析模式,對新農村建設指標體系離散化數據進行分析,在一級生產發展水平下,三級指標中最具影響力的指標是區域人均集體收入(n3)、農業土地生產率(n7)、農產品商品化率(n9)、農業機械使用率(n10)、農村中各項產業結構(n23)、農業及非農支柱產業發展(n24)等指標,這幾項指標體系都是可以直接反映農業生產狀況的指標[6]。在生活基本條件指標中,反映農民收入狀況的農民可支配收入(n30)、農民購買力(n31),反映農村基本保障制度的駐村醫生數量(n37),反映農村家庭居住條件的農村中住房狀況(n41)、人均計算機擁有量(n46)、居民公共服務設置建設(n52),是反映農村生活基本條件指標中影響比重較大的指標。在精神文明程度指標中反映人口生育、增長狀況的農村生育觀念(n62)、農村戶均人口數量(n63),反映農村社會治安環境的刑事案件發生率(n64)、居民社會安全滿意度(n65)是較有影響力的指標。在村容村貌指標中反映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村鎮道路硬化率(n70)、公共照明覆蓋率(n73)、垃圾無害化處理率(n74),反映農村自然環境的農村水質達標率(n80)等指標是有影響力的指標。在農村管理民主指標體系中,反映民眾政治參與的農村村務公開率(n81),反映村務制度建設的村民自治制度建設(n87)、村民大會召開次數(n90)等是農村民主管理中具有影響力的指標。上述三級指標在各項指標體系中不同的影響力,能夠較為直觀有效地反映新農村建設的狀況[7](表5)。
根據河南省2009年選定的25個新農村建設指標,針對全省47 296個村的檢測結果,在上述研究中的23項指標里選取對新農村建設有重要影響的區域人均集體收入、可支配收入等11項指標進行對比,可以看出在2009年有統計的各村具體指標的實現程度,以表示新農村建設的程度。從統計的數據來看農村村務公開率、刑事案件發生率目標值的實現程度都在95%以上,大部分指標實現程度都在85%以上,11項指標中低于85%的有區域人均集體收入、駐村醫生數量、人均擁有計算機數量。從數據結果來看反映農村生活環境、農村民主管理的指標的實現程度最高,而反映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的指標實現程度則較低,表明河南農村經濟的發展水平較低,發展農業經濟是河南新農村建設中的主要問題。
3 結語
新農村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工程,涉及到農村發展的方方面面,因而新農村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的模型也較為復雜。在對選取的河南省8個縣市農村進行隨機調查的基礎上,通過Rough集理論的離散化分析,表明在所設計的90項三級指標中,各項指標對二級、一級指標乃至對整個新農村評價模型的影響權重是不同的。通過Rough集的離散化分析將各項指標中對新農村建設有著重要影響的23項指標凸顯,建立一個包含23項指標的新農村指標評價模型,作為衡量河南新農村發展建設的重要度量指標,以此評價所選樣本的新農村建設程度,進而有效指導區域新農村建設。
參考文獻:
[1] 曲福田,何 軍,吳豪杰.江蘇省新農村建設指標體系、實現程度與區域比較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07(2):62-66.
[2] 朱孔來,姜 明.對社會主義新農村有關理論及測度指標體系的思考[J].山東社會科學,2007(6):126-129.
[3] 劉健宏.福建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臺灣農業探索,2008(3):46-49.
[4] 李廣海,陳 通.和諧社會理念的新農村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10-13.
[5] 張淑云.河北省新農村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貴州農業科學,2007(1):10-13.
[6] 程水源,羅志鋒.湖北省新農村建設量化指標體系的構建[J].湖北農業科學,2008(3):358-362.
[7] 賈海薇,鞏玉濤,朱漢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績效評估指標體系的建構——以廣東省為例[J].學術交流,2009(10):105-108.
PON(n7,n16)(n2)={a,c,e,f,h}
U/(n7,n9)={{a,f,h},{b,c},{e},{d,g}}
PON(n7,n9)(n2)={b,c,e}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n7,n9,n10對于n2的重要程度分別為1/2,1/6,1/2;一級指標生產發展水平對于n2的重要性為■=■,指標n7和n10能較好地度量縣市區域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和農業生產水平[5]。
基于同樣的分析方式,對第一個生產發展水平指標下的三級指標中隨機選取的n4,n6,n23三項指標進行分析。分析的結果顯示n4,n6,n23對于n2的重要程度分別為0,0,1/5,n4,n6對n2的重要性可以忽略。與n7,n9,n10相比,n4,n6,n23這組指標對于n2的重要性要低很多,n2,n7,n9,n10能夠較準確地反映區域農業經濟的發展水平(表4)。
假設A={n4,n6,n23}
U/n2={{a,b,d,e,h},{g},{c,f}}
U/A={{a},{b,c,f},{e,h},g0gggggg,{g}}
PONA(n2)={a,d,h,e,g}
U/(n6,n23)={{a},{b,c,f},{e,h},g0gggggg,{g}}
PON(n6,n23)(n2)={a,d,h,e,g}
U/(n4,n23)={{a,e,h},{b,c,f},g0gggggg,{g}}
PON(n4,n23)(n2)={a,d,h,e,g}
U/(n4,n6)={{a,b,c,f},{e,h},g0gggggg,{g}}
PON(n4,n6)(n2)={d,g,e,h}
根據對n7,n9,n10指標的分析模式,對新農村建設指標體系離散化數據進行分析,在一級生產發展水平下,三級指標中最具影響力的指標是區域人均集體收入(n3)、農業土地生產率(n7)、農產品商品化率(n9)、農業機械使用率(n10)、農村中各項產業結構(n23)、農業及非農支柱產業發展(n24)等指標,這幾項指標體系都是可以直接反映農業生產狀況的指標[6]。在生活基本條件指標中,反映農民收入狀況的農民可支配收入(n30)、農民購買力(n31),反映農村基本保障制度的駐村醫生數量(n37),反映農村家庭居住條件的農村中住房狀況(n41)、人均計算機擁有量(n46)、居民公共服務設置建設(n52),是反映農村生活基本條件指標中影響比重較大的指標。在精神文明程度指標中反映人口生育、增長狀況的農村生育觀念(n62)、農村戶均人口數量(n63),反映農村社會治安環境的刑事案件發生率(n64)、居民社會安全滿意度(n65)是較有影響力的指標。在村容村貌指標中反映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村鎮道路硬化率(n70)、公共照明覆蓋率(n73)、垃圾無害化處理率(n74),反映農村自然環境的農村水質達標率(n80)等指標是有影響力的指標。在農村管理民主指標體系中,反映民眾政治參與的農村村務公開率(n81),反映村務制度建設的村民自治制度建設(n87)、村民大會召開次數(n90)等是農村民主管理中具有影響力的指標。上述三級指標在各項指標體系中不同的影響力,能夠較為直觀有效地反映新農村建設的狀況[7](表5)。
根據河南省2009年選定的25個新農村建設指標,針對全省47 296個村的檢測結果,在上述研究中的23項指標里選取對新農村建設有重要影響的區域人均集體收入、可支配收入等11項指標進行對比,可以看出在2009年有統計的各村具體指標的實現程度,以表示新農村建設的程度。從統計的數據來看農村村務公開率、刑事案件發生率目標值的實現程度都在95%以上,大部分指標實現程度都在85%以上,11項指標中低于85%的有區域人均集體收入、駐村醫生數量、人均擁有計算機數量。從數據結果來看反映農村生活環境、農村民主管理的指標的實現程度最高,而反映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的指標實現程度則較低,表明河南農村經濟的發展水平較低,發展農業經濟是河南新農村建設中的主要問題。
3 結語
新農村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工程,涉及到農村發展的方方面面,因而新農村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的模型也較為復雜。在對選取的河南省8個縣市農村進行隨機調查的基礎上,通過Rough集理論的離散化分析,表明在所設計的90項三級指標中,各項指標對二級、一級指標乃至對整個新農村評價模型的影響權重是不同的。通過Rough集的離散化分析將各項指標中對新農村建設有著重要影響的23項指標凸顯,建立一個包含23項指標的新農村指標評價模型,作為衡量河南新農村發展建設的重要度量指標,以此評價所選樣本的新農村建設程度,進而有效指導區域新農村建設。
參考文獻:
[1] 曲福田,何 軍,吳豪杰.江蘇省新農村建設指標體系、實現程度與區域比較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07(2):62-66.
[2] 朱孔來,姜 明.對社會主義新農村有關理論及測度指標體系的思考[J].山東社會科學,2007(6):126-129.
[3] 劉健宏.福建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臺灣農業探索,2008(3):46-49.
[4] 李廣海,陳 通.和諧社會理念的新農村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10-13.
[5] 張淑云.河北省新農村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貴州農業科學,2007(1):10-13.
[6] 程水源,羅志鋒.湖北省新農村建設量化指標體系的構建[J].湖北農業科學,2008(3):358-362.
[7] 賈海薇,鞏玉濤,朱漢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績效評估指標體系的建構——以廣東省為例[J].學術交流,2009(10):105-108.
PON(n7,n16)(n2)={a,c,e,f,h}
U/(n7,n9)={{a,f,h},{b,c},{e},{d,g}}
PON(n7,n9)(n2)={b,c,e}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n7,n9,n10對于n2的重要程度分別為1/2,1/6,1/2;一級指標生產發展水平對于n2的重要性為■=■,指標n7和n10能較好地度量縣市區域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和農業生產水平[5]。
基于同樣的分析方式,對第一個生產發展水平指標下的三級指標中隨機選取的n4,n6,n23三項指標進行分析。分析的結果顯示n4,n6,n23對于n2的重要程度分別為0,0,1/5,n4,n6對n2的重要性可以忽略。與n7,n9,n10相比,n4,n6,n23這組指標對于n2的重要性要低很多,n2,n7,n9,n10能夠較準確地反映區域農業經濟的發展水平(表4)。
假設A={n4,n6,n23}
U/n2={{a,b,d,e,h},{g},{c,f}}
U/A={{a},{b,c,f},{e,h},g0gggggg,{g}}
PONA(n2)={a,d,h,e,g}
U/(n6,n23)={{a},{b,c,f},{e,h},g0gggggg,{g}}
PON(n6,n23)(n2)={a,d,h,e,g}
U/(n4,n23)={{a,e,h},{b,c,f},g0gggggg,{g}}
PON(n4,n23)(n2)={a,d,h,e,g}
U/(n4,n6)={{a,b,c,f},{e,h},g0gggggg,{g}}
PON(n4,n6)(n2)={d,g,e,h}
根據對n7,n9,n10指標的分析模式,對新農村建設指標體系離散化數據進行分析,在一級生產發展水平下,三級指標中最具影響力的指標是區域人均集體收入(n3)、農業土地生產率(n7)、農產品商品化率(n9)、農業機械使用率(n10)、農村中各項產業結構(n23)、農業及非農支柱產業發展(n24)等指標,這幾項指標體系都是可以直接反映農業生產狀況的指標[6]。在生活基本條件指標中,反映農民收入狀況的農民可支配收入(n30)、農民購買力(n31),反映農村基本保障制度的駐村醫生數量(n37),反映農村家庭居住條件的農村中住房狀況(n41)、人均計算機擁有量(n46)、居民公共服務設置建設(n52),是反映農村生活基本條件指標中影響比重較大的指標。在精神文明程度指標中反映人口生育、增長狀況的農村生育觀念(n62)、農村戶均人口數量(n63),反映農村社會治安環境的刑事案件發生率(n64)、居民社會安全滿意度(n65)是較有影響力的指標。在村容村貌指標中反映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村鎮道路硬化率(n70)、公共照明覆蓋率(n73)、垃圾無害化處理率(n74),反映農村自然環境的農村水質達標率(n80)等指標是有影響力的指標。在農村管理民主指標體系中,反映民眾政治參與的農村村務公開率(n81),反映村務制度建設的村民自治制度建設(n87)、村民大會召開次數(n90)等是農村民主管理中具有影響力的指標。上述三級指標在各項指標體系中不同的影響力,能夠較為直觀有效地反映新農村建設的狀況[7](表5)。
根據河南省2009年選定的25個新農村建設指標,針對全省47 296個村的檢測結果,在上述研究中的23項指標里選取對新農村建設有重要影響的區域人均集體收入、可支配收入等11項指標進行對比,可以看出在2009年有統計的各村具體指標的實現程度,以表示新農村建設的程度。從統計的數據來看農村村務公開率、刑事案件發生率目標值的實現程度都在95%以上,大部分指標實現程度都在85%以上,11項指標中低于85%的有區域人均集體收入、駐村醫生數量、人均擁有計算機數量。從數據結果來看反映農村生活環境、農村民主管理的指標的實現程度最高,而反映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的指標實現程度則較低,表明河南農村經濟的發展水平較低,發展農業經濟是河南新農村建設中的主要問題。
3 結語
新農村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工程,涉及到農村發展的方方面面,因而新農村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的模型也較為復雜。在對選取的河南省8個縣市農村進行隨機調查的基礎上,通過Rough集理論的離散化分析,表明在所設計的90項三級指標中,各項指標對二級、一級指標乃至對整個新農村評價模型的影響權重是不同的。通過Rough集的離散化分析將各項指標中對新農村建設有著重要影響的23項指標凸顯,建立一個包含23項指標的新農村指標評價模型,作為衡量河南新農村發展建設的重要度量指標,以此評價所選樣本的新農村建設程度,進而有效指導區域新農村建設。
參考文獻:
[1] 曲福田,何 軍,吳豪杰.江蘇省新農村建設指標體系、實現程度與區域比較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07(2):62-66.
[2] 朱孔來,姜 明.對社會主義新農村有關理論及測度指標體系的思考[J].山東社會科學,2007(6):126-129.
[3] 劉健宏.福建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臺灣農業探索,2008(3):46-49.
[4] 李廣海,陳 通.和諧社會理念的新農村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10-13.
[5] 張淑云.河北省新農村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貴州農業科學,2007(1):10-13.
[6] 程水源,羅志鋒.湖北省新農村建設量化指標體系的構建[J].湖北農業科學,2008(3):358-362.
[7] 賈海薇,鞏玉濤,朱漢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績效評估指標體系的建構——以廣東省為例[J].學術交流,2009(10):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