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高路??劉玲
[摘要] 目的 分析我院2009~2013年近5年來降糖藥用藥情況,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參考。 方法 通過醫院信息管理系統,對 2009~2013年我院口服降糖藥的銷售金額、用藥頻度(DDDs)、日均費用(DDDc)等進行回顧性分析。 結果 我院近5年來口服降糖藥銷售金額排序前2位的是磺酰脲類、胰島素增敏藥;羅格列酮的銷售金額始終位居第1位;DDDs值排名位居第1位的是二甲雙胍,而DDC排名最低;其中瑞格列奈的用藥金額排序和DDDs排序同步性較好。 結論 我院的口服降糖藥使用基本合理,新藥用量呈上升趨勢,質優價廉的降糖藥在臨床應用中占優勢。
[關鍵詞] 口服降糖藥;用藥分析;用藥頻度;日用藥金額;銷售金額
[中圖分類號] R977.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4)04-53-05
Application analysis of oral hypoglycemic agents of our hospital from 2009 to 2013
FAN Gaolu1 LIU Ling2
1.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Luoyang City in Henan Province, Luoyang 471002,China;2.Department of Pharmacology,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4710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of oral hypoglycemic agents from 2009 to 2013 in our hospital, and provide guidance for rational clinical medication. Methods Depending on the original data from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drug stock", the data of oral hypoglycemic agent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in respect of the consumption sum, DDDs and drug daily cost (DDC) etc. Results Sulfonylureas and insulin sensitizer ranked the top two places in respect of the consumption sum in our hospital during 2009-2013. Among the insulin sensitizer, rosiglitazone sales amount dominated the first place on the list of consumption sum. Metformin ranked at the front in respect of DDDs and its DDC is the lowest among of them during the five years. The consumption sum of repaglinide has grown in step with DDDs. Conclusion The utilization of oral hypoglycemic agents in our hospital was rational on the whole. The consumption quantity of new drugs showed an upward trend; the kinds of good quality and low price assumed a dominant place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Oral hypoglycemic agents; Analysis of drug use; DDDs; DDC; Consumption sum
糖尿病(diabotes mellitus,DM)是一組以長期血糖水平增高為特征的代謝疾病群。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飲食結構、體力活動減少等因素的變化,糖尿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該病是由于胰島素絕對或相對分泌不足或胰島素受體功能異常等原因引起代謝紊亂。長期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可并發各種器官,尤其是眼、心臟、血管、腎臟、等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導致殘疾或者早亡。目前國際上將糖尿病主要分為四類:即1、2型糖尿病。2型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占患者總數的95%以上,多見于成年人,一般可通過控制飲食,口服降糖藥等來控制血糖[1]。本文通過對2009~2013年我院口服降糖藥的使用狀況進行分析,為臨床合理、經濟選擇口服降糖藥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本研究原始資料和數據來源于我院2009年1月~2013年12月計算機管理系統數據庫,包括藥品名稱、規格、劑量、用量、銷售金額等。
1.2 方法
用Excel軟件對2009~2013年我院口服降糖藥數據進行處理分析,以藥品銷售金額排序、限定日劑量(DDD)、DDDs、DDC作為評價指標。
1.2.1 確定限定日劑量值和用藥頻度(DDDs)值 限定日劑量(defined daily dos,DDD)值是指達到主要治療目的用于成人的平均日劑量,是藥品管理和分析的重要參考數據,其值主要參照《中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2005年版)[2]、《新編藥物學》(第16版)[3],文獻未收載的參考藥品說明書。endprint
DDDs主要用來反應藥物動態和用藥結構的變化,其大小可以反應藥品使用頻率的高低。DDDs =某藥的年銷售量/該藥的DDD值。DDDs越大,說明該藥的使用頻率越大。化學名相同而規格不同的藥品,分別計算其銷售量,最后求和得到該藥的總銷售量。同一藥物不同劑型因 DDD 值不同,需分別計算 DDDs,所得 DDDs 相加,即為該藥的總 DDDs。日均藥費(DDC)= 藥品銷售金額/該藥的DDDs[3]。
1.2.2 計算日均費用(DDC) DDC=藥品的總銷售金額/該藥的DDDs值,代表藥物的總體價格水平,表示患者應用該藥物的平均日費用。通過比較DDC和DDDs排序,可選出性價比較高的口服降糖藥。
1.2.3 計算排序比 排序比=用藥金額排序序號/DDDs排序序號,反映用藥金額與用藥頻度是否同步。二者越接近1,說明其同步性較好,反之則較差。
2 結果
2.1 2009~2013年口服降糖藥用藥金額及排序
2009~2013年我院口服降糖藥銷售總金額呈逐年呈明顯增長趨勢,磺酰脲類和胰島素增敏藥的銷售金額位居前2位。口服降糖藥中,羅格列酮5年來以高銷售額位居第1位;二甲雙胍和阿卡波糖上升趨勢較為明顯,其銷售金額排名分別從2009年的第8位和第5位上升至2013年第2位和第3位;格列美脲片銷售金額2009~2011年位于第3位,2012~2013年降至第6位。5年來口服降糖藥用藥金額及排序,詳見表1~2。
2.2 2009~2013年口服降糖藥DDDs 排序及其 DDC
口服降糖藥中二甲雙胍的DDDs在2009~2013年連續5年位居第1位;格列美脲的DDDs穩居前3位,羅格列酮的DDDs排名較為穩定,近兩年DDDs呈增加趨勢,至2013年位居第2位。從DDC來看,日均費用最低的是二甲雙胍。各口服降糖藥的DDDs、DDDs排序及DDC,詳見表3。
2.3 2009~2013年口服降糖藥排序比
排序比反映了用藥金額和用藥頻度是否同步。比值接近1,說明同步性好,如瑞格列奈片;比值大于1,說明其用藥頻度偏高,但用藥金額偏低,屬于價格比較便宜的藥物,如二甲雙胍;比值小于1,說明其用藥頻度偏低,用藥金額偏高,屬于價格較昂貴的藥,如羅格列酮片。見表4。
3 討論
3.1 胰島素增敏藥使用情況
口服降糖藥按化學結構分為磺酰脲類、雙胍類、α-葡糖苷酶抑制藥和胰島素增敏藥等。由表1、
表2可看出近5年來我院口服降糖藥用藥總金額增幅較大。磺酰脲類和胰島素增敏藥的銷售金額位居前2位。其中羅格列酮用藥金額位于第1位,DDDs排名在2012~2013年位于第2位。羅格列酮屬于噻唑烷二酮類,是新一代胰島素增敏劑,其治療作用是由激活過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體γ(PPARγ)介導的。該類藥物能改善B細胞功能,顯著改善胰島素抵抗及相關代謝紊亂,對2型糖尿病及其心血管并發癥均有明顯療效;可降低骨骼肌、脂肪組織和肝臟的胰島素抵抗;與磺脲類或二甲雙胍合用可顯著降低胰島素抵抗,可降低餐后血糖、空腹血糖等;可增加胰島的面積、密度和含量,可通過改善β細胞的完整性來保護其功能[4]。此外,羅格列酮抗高血糖作用持久,且不易發生低血糖反應,當與二甲雙胍聯合用藥時,還能進一步幫助患者達到血糖控制目標,且不伴有低血糖反應的發生。近年來圍繞羅格列酮增加心血管風險的爭議,引起部分患者的擔憂。事實上,羅格列酮作為一種胰島素增敏劑,降糖效果是有目共睹的,能給患者帶來明確的臨床益處,醫師通過評估藥物治療的獲益和風險,識別合適的患者給予適當的藥物,從而可將血糖干預所造成的危險降低到最小程度。因此,盡管用藥金額排序和DDDs排序的同步性不好,但DDDs排名靠前,表明該藥在我院應用是比較廣泛的。
3.2 雙胍類口服降糖藥使用情況
另外,2009~2013年口服降糖藥中,二甲雙胍的DDDs排序連續五年均位于第1位,且日均費用較低,2013年為0.72元/d。用藥金額和用藥頻度序號比近3年來逐漸降低,2013年二者比值為2,說明用藥正趨于合理。雙胍類降血糖藥物是通過增加外周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提高胰島素受體的結合力,抑制肝糖原異生,抑制胃腸道對葡萄糖的吸收,抑制胰高血糖素釋放等,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降低,而對正常人無降血糖作用[5-7]。該藥使用的主要劑型是二甲雙胍緩釋膠囊,該劑型的優勢在于降糖作用持久,可減少給藥次數,改善患者的順應性,減少漏服現象;血藥濃度平穩,減少“峰谷”現象,降低毒副作用,提高藥物療效及安全性;增加藥物治療的穩定性;避免對胃腸道的刺激性,適合長期服用,二甲雙胍緩釋膠囊的購藥金額、DDDs基本上超過二甲雙胍片,是該藥物使用的主要劑型。
3.3 胰島素促分泌劑使用情況
3.3.1 磺酰脲類胰島素促分泌劑使用情況 磺酰脲類中在口服降糖藥中的銷售金額5年來始終位于前2位。磺脲藥一直是數十年來的最主要口服降糖藥,是強有力的胰島素促分泌劑。在我院常用的磺脲藥中,格列美脲片、格列吡嗪緩釋片和格列齊特緩釋片等均為第2代磺酰脲類藥,屬于中長效制劑,降糖作用較強。第一代磺脲類藥物氯磺丙脲相對于第二代磺脲類藥物,其所引起的低血糖反應及其他不良反應的發生率高,因而現在第一代磺脲類藥物臨床使用較少。促使B細胞ATP依賴的鉀離子通道關閉是胰島素釋放的主要機制,另外磺脲類藥物對胰島B細胞的刺激效應在一定程度上還受血糖濃度的影響,即所謂的“葡萄糖依賴作用”。 隨著磺脲類藥物,尤其是新開發的藥物和劑型,降血糖效果良好,低血糖反應及其他不良反應較少,因此該類藥物銷售金額較高。其中格列美脲片的DDDs始終位于前三位,其不僅具有刺激β-細胞分泌胰島素的作用,又能改善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并減少肝臟對葡萄糖的輸出,具有劑量小、高效、長效等特點。另外,很多口服降糖藥都需一日多次用藥,這種用藥會大大降低患者的服藥依從性。格列吡嗪的普通制劑一般需日服數次,患者往往漏服,影響療效。為了方便患者服藥并確保療效,臨床醫師多采用格列吡嗪緩釋片,其吸收迅速,能夠很快的刺激胰島素分泌,使血糖迅速降低,而且作用持久,每天只需服用1次,治療效果優于普通制劑,副作用更小,滿足了臨床治療的迫切需要。對大多數2型糖尿病患者有效,此外還有胰外效應,包括改善外周組織(如肝臟、肌肉、脂肪)的胰島素抵抗狀態等[8]。格列齊特緩釋片降血糖作用比較緩和、減少血小板粘附與聚集,降低血栓素水平,增加內皮細胞纖維蛋白溶酶原活性,從而增加纖維蛋白降解能力,減慢微血管內皮細胞的纖維增生,適用于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者,尤其合并微血管病變者。因此,該類藥物在銷售金額上5年來均居于前列,且用藥金額與用藥頻度同步性也較好。endprint
3.3.2 非磺酰脲類促胰島素分泌劑使用情況 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均為新型的非磺酰脲類促胰島素分泌劑,又稱為餐時血糖調節劑。與胰島β細胞膜上的特異性受體結合,促進與受體偶聯的ATP敏感性鉀通道關閉,抑制鉀離子從β細胞外流,細胞膜去極化,鈣通道開放,鈣離子內流,促進胰島素分泌。其作用快于磺酰脲類,故餐后降血糖作用較快。為第一個進餐時服用的葡萄糖調節藥。最大的優點是可以模仿胰島素的生理性分泌,由此有效的控制餐后高血糖[9]。2009~2013年來銷售金額基本位于前5位,其用藥金額排序序號與DDDs排序序號都比較接近,同步性較好,表明價格適中,適用廣泛。
3.4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使用情況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阿卡波糖為新型的口服降糖藥,銷售金額和DDDs排序近年來逐漸上升,說明這種新型口服降糖藥受到醫師和患者的青睞;用藥金額排序和DDDs排序的同步性較差。可能與該類藥物品種單一,但由于對降低飯后血糖和胰島素水平作用顯著,盡管價格昂貴,仍受到患者和醫師的青睞。它不同于磺尿類和雙胍類,是通過競爭抑制小腸上段的上皮細胞內的α-葡萄糖苷酶,使雙糖向單糖的轉化減少,從而延緩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作用,以降低餐后高血糖,并可減輕胰島素β細胞的負荷及胰島素抵抗。此類藥不抑制蛋白質和脂肪的吸收,故常規用量一般不會引起營養物質的吸收障礙[10]。阿卡波糖對中國2型糖尿病患者能帶來更優的降糖效果。首先,由于阿卡波糖的療效需要以食物中含有相當量的碳水化合物為前提;而與西方膳食相比,中國患者飲食中碳水化合物所占比例更高,這給使用阿卡波糖獲得良好療效帶來很好的基礎[11]。此外,在阿卡波糖上市后,中國的廣大臨床醫師在治療過程中把握“小量開始,緩慢增加”的原則。在一開始,就告知患者阿卡波糖可能引起的胃腸道不適,同時以小劑量開始使用,逐漸過渡到治療劑量。這樣,就提高了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和耐受性。因此盡管日均費用高,但由于其適用范圍廣,降糖效果好,服用方便等因素,廣泛應用于臨床。
通過對我院2009~2013年口服降糖藥的應用分析,結果表明,我院口服降糖藥的使用基本上是合理的,符合目前口服降糖藥臨床應用的發展趨勢,價廉且療效確切的藥物在臨床應用中占了主要比例。老藥二甲雙胍等仍占據相當地位,新藥阿卡波糖、瑞格列奈等的應用日益增加,并有多種藥品多種劑型可滿足不同糖尿病患者的需求。醫師能夠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藥物,控制好血糖,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呂明,王正軍,李鸝.2009年至2011年我院口服降糖藥應用分析[J].中國藥業,2013,22(1):32-33.
[2]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2005 年版) [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457-569.
[3] 陳新謙,金有豫,湯光.新編藥物學[M].第1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671-678.
[4] 郭啟煜.噻唑烷二酮類藥物的臨床研究[J].臨床藥物治療雜志,2010,8(4):15-19.
[5] 龐紅芬.二甲雙胍治療2型糖尿病的臨床療效觀察[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2,20(9):1516-1517.
[6] 劉曉暉,曾彩紅,饒亦良.二甲雙胍聯合維格列汀治療2型糖尿病的臨床應用價值[J].疑難病雜志,2013,12(2):137-138.
[7] 秦峰,劉艷,張心月,等.糖尿病合并膽石癥的研究進展[J].疑難病雜志,2013,12(7):565-567.
[8] 吳平,薛武.常用口服降糖藥的種類、特點及應用注意事項[J].中國社區醫師,2010,12(15):14.
[9] 賈建杰.2009年我院口服降糖藥應用分析[J].中國藥物濫用防治雜志,2010,16(2):115-116.
[10] 徐曉玲.2010年一季度我院降糖藥應用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2011,27(4):503-505.
[11] 杜樂英,李美霞.我院2009年口服降糖藥物應用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4(17):120-121.
(收稿日期:2013-12-25)endprint
3.3.2 非磺酰脲類促胰島素分泌劑使用情況 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均為新型的非磺酰脲類促胰島素分泌劑,又稱為餐時血糖調節劑。與胰島β細胞膜上的特異性受體結合,促進與受體偶聯的ATP敏感性鉀通道關閉,抑制鉀離子從β細胞外流,細胞膜去極化,鈣通道開放,鈣離子內流,促進胰島素分泌。其作用快于磺酰脲類,故餐后降血糖作用較快。為第一個進餐時服用的葡萄糖調節藥。最大的優點是可以模仿胰島素的生理性分泌,由此有效的控制餐后高血糖[9]。2009~2013年來銷售金額基本位于前5位,其用藥金額排序序號與DDDs排序序號都比較接近,同步性較好,表明價格適中,適用廣泛。
3.4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使用情況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阿卡波糖為新型的口服降糖藥,銷售金額和DDDs排序近年來逐漸上升,說明這種新型口服降糖藥受到醫師和患者的青睞;用藥金額排序和DDDs排序的同步性較差。可能與該類藥物品種單一,但由于對降低飯后血糖和胰島素水平作用顯著,盡管價格昂貴,仍受到患者和醫師的青睞。它不同于磺尿類和雙胍類,是通過競爭抑制小腸上段的上皮細胞內的α-葡萄糖苷酶,使雙糖向單糖的轉化減少,從而延緩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作用,以降低餐后高血糖,并可減輕胰島素β細胞的負荷及胰島素抵抗。此類藥不抑制蛋白質和脂肪的吸收,故常規用量一般不會引起營養物質的吸收障礙[10]。阿卡波糖對中國2型糖尿病患者能帶來更優的降糖效果。首先,由于阿卡波糖的療效需要以食物中含有相當量的碳水化合物為前提;而與西方膳食相比,中國患者飲食中碳水化合物所占比例更高,這給使用阿卡波糖獲得良好療效帶來很好的基礎[11]。此外,在阿卡波糖上市后,中國的廣大臨床醫師在治療過程中把握“小量開始,緩慢增加”的原則。在一開始,就告知患者阿卡波糖可能引起的胃腸道不適,同時以小劑量開始使用,逐漸過渡到治療劑量。這樣,就提高了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和耐受性。因此盡管日均費用高,但由于其適用范圍廣,降糖效果好,服用方便等因素,廣泛應用于臨床。
通過對我院2009~2013年口服降糖藥的應用分析,結果表明,我院口服降糖藥的使用基本上是合理的,符合目前口服降糖藥臨床應用的發展趨勢,價廉且療效確切的藥物在臨床應用中占了主要比例。老藥二甲雙胍等仍占據相當地位,新藥阿卡波糖、瑞格列奈等的應用日益增加,并有多種藥品多種劑型可滿足不同糖尿病患者的需求。醫師能夠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藥物,控制好血糖,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呂明,王正軍,李鸝.2009年至2011年我院口服降糖藥應用分析[J].中國藥業,2013,22(1):32-33.
[2]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2005 年版) [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457-569.
[3] 陳新謙,金有豫,湯光.新編藥物學[M].第1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671-678.
[4] 郭啟煜.噻唑烷二酮類藥物的臨床研究[J].臨床藥物治療雜志,2010,8(4):15-19.
[5] 龐紅芬.二甲雙胍治療2型糖尿病的臨床療效觀察[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2,20(9):1516-1517.
[6] 劉曉暉,曾彩紅,饒亦良.二甲雙胍聯合維格列汀治療2型糖尿病的臨床應用價值[J].疑難病雜志,2013,12(2):137-138.
[7] 秦峰,劉艷,張心月,等.糖尿病合并膽石癥的研究進展[J].疑難病雜志,2013,12(7):565-567.
[8] 吳平,薛武.常用口服降糖藥的種類、特點及應用注意事項[J].中國社區醫師,2010,12(15):14.
[9] 賈建杰.2009年我院口服降糖藥應用分析[J].中國藥物濫用防治雜志,2010,16(2):115-116.
[10] 徐曉玲.2010年一季度我院降糖藥應用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2011,27(4):503-505.
[11] 杜樂英,李美霞.我院2009年口服降糖藥物應用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4(17):120-121.
(收稿日期:2013-12-25)endprint
3.3.2 非磺酰脲類促胰島素分泌劑使用情況 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均為新型的非磺酰脲類促胰島素分泌劑,又稱為餐時血糖調節劑。與胰島β細胞膜上的特異性受體結合,促進與受體偶聯的ATP敏感性鉀通道關閉,抑制鉀離子從β細胞外流,細胞膜去極化,鈣通道開放,鈣離子內流,促進胰島素分泌。其作用快于磺酰脲類,故餐后降血糖作用較快。為第一個進餐時服用的葡萄糖調節藥。最大的優點是可以模仿胰島素的生理性分泌,由此有效的控制餐后高血糖[9]。2009~2013年來銷售金額基本位于前5位,其用藥金額排序序號與DDDs排序序號都比較接近,同步性較好,表明價格適中,適用廣泛。
3.4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使用情況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阿卡波糖為新型的口服降糖藥,銷售金額和DDDs排序近年來逐漸上升,說明這種新型口服降糖藥受到醫師和患者的青睞;用藥金額排序和DDDs排序的同步性較差。可能與該類藥物品種單一,但由于對降低飯后血糖和胰島素水平作用顯著,盡管價格昂貴,仍受到患者和醫師的青睞。它不同于磺尿類和雙胍類,是通過競爭抑制小腸上段的上皮細胞內的α-葡萄糖苷酶,使雙糖向單糖的轉化減少,從而延緩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作用,以降低餐后高血糖,并可減輕胰島素β細胞的負荷及胰島素抵抗。此類藥不抑制蛋白質和脂肪的吸收,故常規用量一般不會引起營養物質的吸收障礙[10]。阿卡波糖對中國2型糖尿病患者能帶來更優的降糖效果。首先,由于阿卡波糖的療效需要以食物中含有相當量的碳水化合物為前提;而與西方膳食相比,中國患者飲食中碳水化合物所占比例更高,這給使用阿卡波糖獲得良好療效帶來很好的基礎[11]。此外,在阿卡波糖上市后,中國的廣大臨床醫師在治療過程中把握“小量開始,緩慢增加”的原則。在一開始,就告知患者阿卡波糖可能引起的胃腸道不適,同時以小劑量開始使用,逐漸過渡到治療劑量。這樣,就提高了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和耐受性。因此盡管日均費用高,但由于其適用范圍廣,降糖效果好,服用方便等因素,廣泛應用于臨床。
通過對我院2009~2013年口服降糖藥的應用分析,結果表明,我院口服降糖藥的使用基本上是合理的,符合目前口服降糖藥臨床應用的發展趨勢,價廉且療效確切的藥物在臨床應用中占了主要比例。老藥二甲雙胍等仍占據相當地位,新藥阿卡波糖、瑞格列奈等的應用日益增加,并有多種藥品多種劑型可滿足不同糖尿病患者的需求。醫師能夠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藥物,控制好血糖,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呂明,王正軍,李鸝.2009年至2011年我院口服降糖藥應用分析[J].中國藥業,2013,22(1):32-33.
[2]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2005 年版) [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457-569.
[3] 陳新謙,金有豫,湯光.新編藥物學[M].第1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671-678.
[4] 郭啟煜.噻唑烷二酮類藥物的臨床研究[J].臨床藥物治療雜志,2010,8(4):15-19.
[5] 龐紅芬.二甲雙胍治療2型糖尿病的臨床療效觀察[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2,20(9):1516-1517.
[6] 劉曉暉,曾彩紅,饒亦良.二甲雙胍聯合維格列汀治療2型糖尿病的臨床應用價值[J].疑難病雜志,2013,12(2):137-138.
[7] 秦峰,劉艷,張心月,等.糖尿病合并膽石癥的研究進展[J].疑難病雜志,2013,12(7):565-567.
[8] 吳平,薛武.常用口服降糖藥的種類、特點及應用注意事項[J].中國社區醫師,2010,12(15):14.
[9] 賈建杰.2009年我院口服降糖藥應用分析[J].中國藥物濫用防治雜志,2010,16(2):115-116.
[10] 徐曉玲.2010年一季度我院降糖藥應用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2011,27(4):503-505.
[11] 杜樂英,李美霞.我院2009年口服降糖藥物應用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4(17):120-121.
(收稿日期:2013-12-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