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勞動二重性理論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統治地位的社會的財富,表現為‘龐大的商品堆積’,單個的商品表現為這種財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們的研究就從分析商品開始。”
商品是為交換而生產的勞動產品。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發達的、普遍的商品生產,商品是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細胞形式,因此,研究資本主義經濟關系要從商品開始。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為使用價值。但這種有用性不是懸在空中的。它決定于商品體的屬性,離開了商品體就不存在。因此,商品體本身,例如鐵、小麥、金剛石等等,就是使用價值,或財物。商品體的這種性質,同人取得它的使用屬性所耗費的勞動的多少沒有關系。在考察使用價值時,總是以它們有一定的量為前提,如幾打表,幾碼布,幾噸鐵等等。商品的使用價值為商品學這門學科提供材料。使用價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費中得到實現。不論財富的社會形式如何,使用價值總是構成財富的物質內容。在我們所要考察的社會形式中,使用價值同時又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物的有用性使物成為使用價值。商品的使用價值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交換價值就是一種使用價值同另一種使用價值相交換的量的關系或比例,這個比例隨著時間和地點的不同而不斷發生改變。在不同使用價值的交換中,存在著一種等量的共同的東西,這種共同的東西就是交換價值的內容。這個共同的東西就是商品的價值,它是人類勞動在商品中的凝結。
“如果把商品體的使用價值撇開,商品體就剩下一個屬性,即勞動產品這個屬性。可是勞動產品在我們手里也已經起了變化。如果我們把勞動產品的使用價值抽去,那么也就是把那些使勞動產品成為使用價值的物質組成部分和形式抽去。它們不再是桌子、房屋、紗或別的什么有用物。它們的一切可以感覺到的屬性都消失了。它們不再是木匠勞動、瓦匠勞動、紡紗勞動,或其他某種一定的生產勞動的產品了。隨著勞動產品的有用性質的消失,體現在勞動產品中的各種勞動的有用性質也消失了,因而這些勞動的各種具體形式也消失了。各種勞動不再有什么差別,全都化為相同的人類勞動,抽象人類勞動。”
具體勞動的作用改變物質的形態,使之適合人類的特殊需要。在具體勞動生產使用價值的過程中離不開具體的生產資料,一切使用價值都是自然物質和具體勞動兩種要素的結合。抽象勞動是撇開了具體形式的一般人類勞動的耗費,是無差別的一般的人類勞動,已經蘊含了商品生產者之間通過各自商品的交換而相互交換其勞動的社會關系。
“一切勞動,從一方面看,是人類勞動力在生理學意義上的耗費;作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類勞動,它形成商品價值。一切勞動,從另一方面看,是人類勞動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費;作為具體的有用勞動,它生產使用價值。”
勞動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經濟學說的“樞紐”,只有理解了勞動二重性,才能理解商品的二重性,才能理解商品的價值、價值量的規定,才能建立科學的勞動價值論。商品二重性由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決定;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又由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有制決定。
02 勞動價值論
“每一個這種單個勞動力,同別一個勞動力一樣,都是同一的人類勞動力,只要它具有社會平均勞動力的性質,起著這種社會平均勞動力的作用,從而在商品的生產上只使用平均必要勞動時間或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決定商品價值的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如果生產商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不變,商品的價值量也就不變。但是,生產商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隨著勞動生產力的每一變動而變動。
勞動生產力越高,生產一種物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就越少,凝結在該物品中的勞動量就越小,該物品的價值就越小。相反,勞動生產力越低,生產一種物品的必要勞動時間就越多,該物品的價值就越大。可見,商品的價值量與實現在商品中的勞動的量成正比地變動,與這一勞動的生產力成反比地變動。
“金能夠作為貨幣與其他商品相對立,只是因為它早就作為商品與它們相對立。與其他一切商品一樣,它過去就起等價物的作用:或者是在個別的交換行為中起個別等價物的作用,或者是與其他商品等價物并列起特殊等價物的作用。漸漸地,它就在或大或小的范圍內起一般等價物的作用。一當它在商品世界的價值表現中獨占了這個地位,它就成為貨幣商品。”
商品內在的使用價值與價值的對立,外化為商品與貨幣的對立。
“交換的擴大和加深的歷史過程,使商品本性中潛伏著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對立發展起來。為了交易,需要這一對立在外部表現出來,這就要求商品價值有一個獨立的形式,這個需要一直存在,直到由于商品分為商品和貨幣這種二重化而最終取得這個形式為止。可見,隨著勞動產品轉化為商品,商品就在同一程度上轉化為貨幣。”
商品的價值形式是在商品同商品的社會關系中表現出來的。商品具有共同的價值形式,這種共同的價值形式就是貨幣形式。在價值形式的發展過程中,貨幣形式只是最后形態。只有理解了貨幣的本質,才能揭示貨幣形式的神秘性。
“W—G。商品的第一形態變化或賣。商品價值從商品體跳到金體上,像我在別處說過的,是商品的驚險的跳躍。這個跳躍如果不成功,摔壞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社會分工使商品所有者的勞動成為單方面的,又使他的需要成為多方面的。正因為這樣,他的產品對他來說僅僅是交換價值。這個產品只有通過貨幣,才取得一般的社會公認的等價形式,而貨幣又在別人的口袋里。”
在私有制商品經濟中,社會生產和流通都不可能全面有計劃進行,支配著各個企業、各個部門的生產和流通的是價值規律,即商品的價值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按照價值量進行交換。價值規律通過競爭、供求、價格等機制發揮作用,調節著資源在不同生產部門之間的分配比例;刺激商品生產者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引起商品生產者兩極分化,實現優勝劣汰。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必然產生商品拜物教。
03 剩余價值論
“商品流通的直接形式是W—G—W,商品轉化為貨幣,貨幣再轉化為商品,為買而賣。但除這一形式外,我們還看到具有不同特點的另一形式G—W—G’,貨幣轉化為商品,商品再轉化為貨幣,為賣而買。在運動中通過后一種流通的貨幣轉化為資本,成為資本,而且按它的使命來說,已經是資本。”
馬克思分析了貨幣流通和資本流通在形式和內容上的本質區別,揭示了包含在資本流通總公式中的矛盾。在資本總公式中,通過G—W和W—G’這兩個流通環節,價值得到了增殖,這是與商品、價值、貨幣和流通本身的性質的規律相矛盾的。
“資本不能從流通中產生,又不能不從流通中產生。它必須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產生。”
要從商品的消費中取得價值,貨幣占有者就必須在流通領域內發現這樣一種商品,它的使用價值本身具有成為價值源泉的獨特屬性,因此,它的實際消費本身就是勞動的對象化,從而是價值的創造,而這種消費過程是在流通之外即這種商品的買賣之外進行的。貨幣占有者在市場上找到了這種獨特的商品,這就是勞動力。
“因此,勞動力的價值和勞動力在勞動過程中的價值增殖,是兩個不同的量。資本家購買勞動力時,正是看中了這個價值差額。勞動力能制造棉紗或皮靴的有用屬性,只是一個必要條件,因為勞動必須以有用的形式耗費,才能形成價值。但是,具有決定意義的,是這個商品獨特的使用價值,即它是價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的價值的源泉。”
同其他一切商品一樣,勞動力也具有價值,勞動力的價值也是由生產從而再生產它所必要的勞動時間決定的。
“作為勞動過程和價值形成過程的統一,生產過程是商品生產過程;作為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生產過程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商品生產的資本主義形式。”
價值增殖過程是超過一定點繼續延長的價值形成過程。如果勞動過程只持續到工人生產出勞動力價值的等價物,那就是單純的價值形成過程,如果勞動過程超過這一限度,那就是價值增殖過程即剩余價值的生產。同樣也是價值形成過程,只是形成的價值大于勞動力價值。
“相反,變為勞動力的那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改變自己的價值。它再生產自身的等價物和一個超過這個等價物而形成的余額,剩余價值。這個剩余價值本身是可以變化的,是可大可小的。這部分資本從不變量不斷變為可變量。因此,我把它稱為可變資本部分,或簡稱為可變資本。”
從勞動過程的角度看,生產資料和勞動力采取了不同的因素形式:生產資料是客觀因素,勞動力是主觀因素。從價值增殖過程的角度看,生產資料和勞動力采取了不同的資本形式;生產資料以不變資本為主要形式,勞動力以可變資本為存在形式。購買生產資料的資本在勞動過程中并不改變自己的價值量,因而被稱為不變資本。購買勞動力的資本在勞動過程中改變自己的價值量,它不僅再生產出自身的等價物,還生產出剩余價值,因而被稱為可變資本。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由雇傭工人的剩余勞動創造的價值,為剩余價值。它所體現的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關系、社會關系。
“把價值看作只是勞動時間的凝結,只是物化的勞動,這對于認識價值本身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同樣,把剩余價值看作只是剩余勞動時間的凝結,只是物化的剩余勞動,這對于認識剩余價值也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剩余價值以從無生有的全部魅力引誘著資本家。為了增加剩余價值量,資本家總是千方百計地延長工人的剩余勞動時間。認識這一點,對理解剩余價值理論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04 關于階級和階級斗爭的原理
“我把通過延長工作日而生產的剩余價值,叫作絕對剩余價值;相反,我把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應地改變工作日的兩個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產的剩余價值,叫作相對剩余價值。”
在采用新機器的時候,資本家可以獲得超額利潤。資本家為了攫取超額利潤,往往在采用新機器的初期無限制地延長工作日,以便盡可能地多撈取剩余價值。
“在這個假定下,勞動力的價值和剩余價值是由三個規律決定的:第一,不論勞動生產率如何變化,從而不論產品量和單個商品的價格如何變化,一定長度的工作日總表現為相同的價值產品……第二,勞動力的價值和剩余價值按照相反的方向變化。勞動生產力的變化,它的提高或降低,按照相反的方向影響勞動力的價值,按照相同的方向影響剩余價值……第三,剩余價值的增加或減少始終是勞動力價值相應的減少或增加的結果,而絕不是這種減少或增加的原因。”
剩余價值規律集中反映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動機和實質,規定了資本主義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根本性質,決定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發展和滅亡的全過程,是在資本主義經濟規律體系中起主導作用的基本經濟規律。
“總之,‘勞動的價值和價格’或‘工資’這個表現形式不同于它所表現的本質關系,即勞動力的價值和價格,我們關于一切表現形式和隱藏在它們背后的基礎所說的話,在這里也是適用的。”
資本家利用工資的形式占有工人創造出來的剩余價值。資本主義工資是勞動力價值或價格的轉化形式,其本質是勞動力的價值。這一形式使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關系在表面上產生了平等交換的假象。資本主義剝削的實質在于無償占有工人創造出來的剩余價值。而資本主義工資則把勞動創造的價值與勞動力價值相混同,把勞動力的價值表現為勞動創造的全部價值,進而把剩余價值的來源掩蓋起來了。
05 資本積累理論
“剩余價值一部分由資本家作為收入消費,另一部分用作資本或積累起來。”
在現實中,并不是全部剩余價值被資本家消費,而是有一部分剩余價值重新轉化為資本,這就是資本積累。剩余價值是資本積累的源泉,資本積累又是擴大再生產的重要源泉。
隨著資本積累的不斷進行,一方面,社會財富越來越集中在少數資本家手里,另一方面,隨著資本積累的擴大,無產階級的隊伍也在增長;其結果必然產生兩個對立的方面:財富在資產階級一方積累,貧困在無產階級一方積累,形成嚴重的貧富兩極分化。
“簡單再生產不斷地再生產出資本關系本身:一方面是資本家,另一方面是雇傭工人;同樣,規模擴大的再生產或積累再生產出規模擴大的資本關系:一極是更多的或更大的資本家,另一極是更多的雇傭工人。”
在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中,資本主義的再生產還把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再生產出來。
“資本的構成要從雙重的意義上來理解。從價值方面來看,資本的構成是由資本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比率,或者說,分為生產資料的價值和勞動力的價值即工資總額的比率來決定的。從在生產過程中發揮作用的物質方面來看,每一個資本都分為生產資料和活的勞動力;這種構成是由所使用的生產資料量和為使用這些生產資料而必需的勞動量之間的比率來決定的。我把前一種構成叫作資本的價值構成,把后一種構成叫作資本的技術構成。二者之間有密切的相互關系。為了表達這種關系,我把由資本技術構成決定并且反映技術構成變化的資本價值構成,叫作資本的有機構成。”
資本積累包括資本積聚和資本集中兩種內容,這些都會使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而隨著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會出現大量的相對過剩人口。
“資本關系以勞動者和勞動實現條件的所有權之間的分離為前提。資本主義生產一旦站穩腳跟,它就不僅保持這種分離,而且以不斷擴大的規模再生產這種分離。因此,創造資本關系的過程,只能是勞動者和他的勞動條件的所有權分離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方面使社會的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轉化為資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產者轉化為雇傭工人。因此,所謂原始積累只不過是生產者和生產資料分離的歷史過程。”
資本原始積累的實質,是生產者同生產資料相分離的過程。這充分說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以勞動者被剝奪為前提的。
“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資本主義占有方式,從而資本主義的私有制,是對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第一個否定。但資本主義生產由于自然過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對自身的否定。這是否定的否定。這種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的成就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
馬克思論證社會主義制度取代資本主義制度成為一種歷史必然。這一歷史趨勢的實現是一個長期和曲折的歷史過程。
(注:文中楷體部分摘自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