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傳部原副部長、北京市委原副書記、市政協原主席王大明同志的四卷書,即《無悔的選擇》《談解放思想和轉變觀念》《談統一戰線和政協工作》《談國有企業管理與改革》,共收錄了141篇120余萬字,比較系統地輯錄了1980年以來發表的講話和部分公開報道,反映了作者對改革開放多方面的深刻思考。
這四卷書,文字質樸、情感真切,把我們帶到了30多年前和北京解放前,讓我們把那些年的事情,像過電影一樣過了一遍。有些是與作者共同親歷的,所以讀來親切。比如,北京解放前地下黨活動那一段、上個世紀80年代工業企業改革那一段。
上個世紀80年代,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真理標準討論為標志帶來一系列空前變革。當時,涌現了不少解放思想的先行者,構成的那個輝煌的思想解放年代的精神和成果我們至今享用。我們看王大明那四卷書,想當年那些事,不論是他第一次提出“轉軌變型”問題還是“明白人”問題,還是他支持企業實行“倒過來的方針”(即以銷定產,強調市場的決定作用),抑或是他提出的“富民”問題、“弱勢群體”問題,在那個年代都具有先導意義。
王大明同志首先提出了要在企業領導班子里配備明白人的問題。在他擔任北京市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期間,在全國整頓企業工作中,針對企業在十年動亂中造成的種種問題,提出了領導班子應配幾個“明白人”的意見,一度引起社會爭議,直到鄧小平同志給予充分肯定,“明白人”風波才逐步平息。 “明白人”問題,實質是尊不尊重知識文化問題,尊不尊重科學管理問題。農耕文明只產生經驗不產生知識,也不需要嚴格的科學管理,對知識、科學排斥。那場“明白人”風波發生在那個年代不奇怪。回顧歷史是為了把今天的事情做好。 “明白人”問題在今天仍有重要意義。把GDP看成是衡量政績的唯一標準,經濟發展靠權力介入,而不是靠市場自身的完善,同樣,黨內如果不從思想到制度清除官本位等封建主義、官僚主義殘余,那就不能如三中全會要求的那樣“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我們要將治理能力現代化與黨的現代化作為一個統一的過程來推進。
四卷書里面有相當部分講當年工業企業改革,現在看來那也是一種撥亂反正。 文化大革命把工業企業定位為“無產階級專政的基石或細胞”而不是經濟組織。當年的改革就是從恢復企業是經濟組織開始的,這才有了“利改稅、自負盈虧、以銷定產、浮動工資”等管理問題。王大明在《談國有企業管理與改革》中提出,企業的首要任務,不是“鞏固無產階級專政”,而是實現利潤最大化,追求利潤不是修正主義;企業只有真正在市場競爭中站住腳才有生命力,因此產權必須明晰,責任必須落實到自然人等等,這些思想在今天仍有現實指導意義。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我們要以市場優化資源配置,再不能明里暗里作行政干涉文章了。
《談解放思想和轉變觀念》匯集了王大明同志關于宣傳思想工作的論述。比如早在1984年他就提出宣傳思想工作要“轉軌變型”, “轉軌” 就是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來;“變型”就是從封閉、單純、業務型,轉為開放型、服務型的宣傳單位。這又引起了一場爭議,直到胡耀邦同志給予支持。
《談統一戰線和政協工作》是王大明同志從事政協工作15年的經驗總匯。為什么把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作為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怎樣當好政協主席、如何提高參政議政水平、如何履行民主監督的職責?書中多有議論。應該說協商藝術是提高國家政府治理、市場治理和社會治理水平的關鍵一環。這就更需要具有協商的精神境界、技能和氣度。作為政協主席,王大明一直沒有架子,平等待人,沒有“我管你”、“我化你”的居高臨下的氣勢,而且,特別尊重不同意見、少數意見,這是難能可貴的。真理在手并不趾高氣揚,優勢在身而不高人一等,我看這是肝膽相照的前提。
這四卷書充分展示了王大明同志近70年的思想歷程,洋溢著強烈的改革進取精神,貫穿著一個老共產黨人對理想、事業的追求,對人民、國家命運的擔當和忠誠。
(作者:中國殘聯評議會秘書長)
責任編輯:杜梅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