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程
【摘 要】在我國人口老齡化日益加重的今天,我國的養老模式仍主要以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兩種模式為主。隨著社會的變遷,以代繼為主的家庭養老,以及以政府支持為主的機構養老已經不能滿足日益增加的老齡人口的需要,當前的養老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局限性亦日益凸顯。因此探索一種彌補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中不足的新型養老方式已成為我們當前十分緊迫的任務。
【關鍵詞】新型;養老方式;社會工作
1 老齡人口的特點及影響因素
1.1 生理特點
步入老年,生理功能衰退涉及全身細胞、組織和器官,并出現皮膚松弛、視力減退,動作減慢,手腳抖動等現象,這會使老人產生對身體和生活的無力感。這表現在老年人情緒不穩,愛嘮叨,辦事固執刻板,以自我為中心等方面,影響了人際正常交往。
1.2 心理特點
1.2.1 對疾病本身的心理反應老年人常常患有一種或多種疾病,他們表現為精神緊張,懼怕因病影響子女的工作和學習,對于慢性病人有的擔心“久病床前無孝子”又怕支付高額醫藥費用,增加經濟負擔,影響生活質量。對于需要別人護理的病人心理挫折比軀體障礙更加嚴重,無價值感、老朽感油然而生。
1.2.2 對藥物的心理特點。老年人用藥心理較為復雜,表現為“大病去醫院小病到藥店”和憑感覺吃藥的現象較為普遍,盲目用藥,輕信小偏方、小廣告,對保健品與藥品分辨不清,易受心理暗示等特點。
1.3 人際關系特點
與子女交往時,由于成長的文化背景不同,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與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發生了很大分歧,形成“代溝”。與社會交往時,老年人常出現由于不與外界接觸,導致跟不上時代潮流,與社會脫軌的現象。
2 我國目前的養老模式的局限
2.1 家庭養老的局限
2.1.1 子女壓力增大。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推行,使得家庭規模縮小,加之,就業壓力,人口流動,使之沒有剩余勞動力來照料老人。
2.1.2 家庭矛盾頻繁出現。隨著社會的不斷變遷,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與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發生了很大分歧,形成“代溝”,家庭養老使得子女與老人在家庭生活中會產生大量的矛盾與隔閡。
2.2 機構養老模式的局限
現有社會化養老機構的數目已經不能滿足不斷增長的老年人的需求,相對于龐大的老年群體來說,可謂杯水車薪。可見機構養有他自身致命的局限性,還不能彌補新形勢下家庭養老方式所形成的缺陷。
3 新型養老方式的探索
3.1 新型養老模式需要解決的問題
3.1.1 人性化管理與服務
首先,新型養老模式不但要滿足老人的生存需求,也應當充分考慮到老年人的心理需要。即“人在情景中”。也就是不但要照顧老人自身需要,還要考慮到老人的人際交往關系。其次,要對護理人員設定一定的職業規范,要充分尊重老人,不能對老年人進行心理或身體上的傷害。
3.1.2 專業性培養
養老模式的管理者和執行者都應有一定的溝通技能及心理輔導等專業特長。要具有一定的專業素養,不能出現外行人指揮內行人的現象。并針對不同的階層或類型的老人,制定出不同的服務方案,提高新型養老方式的普及率。
3.1.3 建立完善的監督懲罰制度
設置獎懲制度,對機構中濫用資源,虐待老人等現象要嚴加治理,對有出色貢獻度員工要給于獎勵。
3.1.4 人才戰略
當服務人員的權利受到侵犯時,法律應該設有相應的保護條例。這樣才能留住更多優秀的專業人才。只有專業隊伍興起,中國的養老才能得到突破性的發展。
3.2 新型養老方式的基本方案
要想解決三種養老模式的弊端,我認為可以采用將家庭養老、機構養老、社區養老三種養老方式綜合起來的方法,只選取每種模式的優勢部分,利用其它方案來彌補其中一種模式的不足之處。
3.2.1 首先要堅持發揮家庭養老的主要功能。因為家庭養老解決了社區或機構資源無法滿足老人居住的問題。很多老年人認為,進養老院是無奈的選擇,他們基本上是無子女老年人。對于有子女的老年人來說,進養老院就有被子女遺棄之嫌,因此無論是老年人本人還是其子女對此都會謹慎行事。因此,以家庭養老為主才能有效地使老人的心理得到慰藉。
3.2.2 建立“以家庭養老為主,社區養老為輔”的“網格式”社區養老模式。具體實施方法,通過在社區內建立養老系統模式,即將每家老人的情況都輸入到社區網絡平臺,當有老人出現意外狀況或者有需求需要幫助時,系統會迅速的發出警報,社區派出服務人員對有需要的老人進行干預和幫助,并按不同需求收取相應的費用。
3.2.3 機構負責的主要部分是監督與評價。機構的主要人員構成為:若干由居民選舉出的有責任感的社區代表,專業社會工作者,幾名社區工作人員。機構責任包括制定服務方案,進行評估,和對服務等進行監督。例如規定服務費用的多少,費用的收取可根據具體小區情況進行定價,所收費用不能影響老人的生活質量。每個社區都應設有專門的舉報機構,其機構的成員要有一定數量的社區居民參與和機構人員及一名社區人員。當社區定價不合理時,老人可以進行反應。針對生活困難的老人要給予一定的補助,盡量不收取服務費用。
3.2.4 當然,為了能夠使老人們的舉報等真正有效,政府應當下放一定的權利給機構。
4 理論支撐
4.1 優勢視角理論
優勢視角是一種關注人的內在力量和優勢資源的視角。意味著應當把人們及其環境中的優勢和資源作為社會工作助人過程中所關注的焦點,而非關注其問題和病理。優勢視角基于這樣一種信念即個人所具備的能力及其內部資源允許他們能夠有效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在交談過程中,也發現老人是很有一些優勢的。因為讀過書,老人在自己的同輩群體中稱得上是“有文化”的,又因為經常讀報、看新聞,了解社會上的很多熱點話題。
4.2 認知行為理論
認知行為理論認為,在認知、情緒和行為三者中,認知扮演著中介與協調的作用。這種解讀直接影響著個體是否最終采取行動。要想改變這種狀況,就必須將這些已經可以不假思索發出的行動重新帶回個人的思考范圍之中,幫助個人在理性層面改變那些不想要的行為。
4.3 活動理論
活動理論認為,老年人應該盡可能長久的保持中年人的生活方式,以否定老年的存在。現代醫學證明,勤于用腦的人比懶于用腦的人,腦力退化速度緩慢很多,長陪老人說話會緩解老年人大腦退化。并且,讓老人保持較多的活動,鼓勵老人自我調適,積極投入社會生活也會減緩老年人身體退化。
【參考文獻】
[1]徐雪萍.老年人的心理特點和心理保健[J].社區醫學雜志,2010(4).
[2]牛曉麗,董桂清.銀川市社區老年人養老期待及影響因素調查[J].改革與開放,2010(3).
[3]侯雅.我國社區養老模式的困境和出路[J].現代預防醫學,2010(10).
[責任編輯: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