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3年成立以來,三峽集團幾乎每年都沒有離開輿論場中心位置。3月24日下午,三峽集團召開干部大會宣布,董事長曹廣晶、總經理陳飛雙雙被免職,另有任用,兩人職位分別由國務院三峽辦副主任盧純、大唐集團副總經理王琳接替。消息一出,外界為之嘩然。
招投標“明箱操作”
今年2月17日,中央第九巡視組向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領導班子反饋的巡視情況顯示,該集團公司有的領導人員親友插手工程建設,一些招投標暗箱操作,工程建設項目分包現象比較普遍。三峽集團對公司內所有招投標資料全部進行封存備查,并要求任何人都不得對原始資料進行修改、轉移。
“巡查已引起集團內部大地震。在三峽內部,領導及相關親屬染指工程招標、輸送利益的事不計其數,已是公開的秘密。領導,分門別派,甚至個別退休的老領導,也繼續插手其中。目前集團上下人心惶惶,隨時牽一發而動全身,拔出蘿卜帶出泥。”三峽集團一名不愿具名的內部人士感嘆道。
三峽工程,目前為止中國最大規模的工程項目。據數據統計,截至2013年12月31日,集團合并資產總額4331億元,凈資產2466億元;從業人員17748人,其中在崗職工17193人。目前共有11個全資和控股子公司。
在三峽工程的建設中,招投標環節已經成為滋生腐敗的溫床。“三峽集團每年招標的工程總規模至少在100個億以上。2014年以前,絕大部分都沒有經過正規招標,說暗箱操作是客氣了,實際上全是‘明箱操作’。”一名多次參與三峽工程招標的匿名人士說道。
2011年,三峽集團核心部門移師北京。在知情人士看來,類似北京總部、職工住房以及三峽集團旗下一些水電之外的“輔業”,外界關注度不如三峽大壩,上下其手的機會較多,尤其“遷都”北京后,“打招呼要項目的人級別越來越高”,內部矛盾也日漸凸顯。
誰的三峽?
如今的三峽集團,遠非當年三峽工程那么簡單,而是朝著“國際一流的清潔能源集團”目標邁進。當初決定建設三峽工程,國家沒有足夠的資金,解決的辦法就是建立三峽工程建設基金。有媒體估算,從1992年至今,全國人民交給三峽工程的錢超過5000億元。三峽是名副其實的“人民的三峽”,但事實卻是,20年過去了,隨著三峽工程發電量的增加,三峽集團的收入節節攀升,百姓生活中實際收取的電費卻遠高于當時預算的價格。三峽淪為利益集團的牟利機器。
按照政府有關部門的說法,三峽工程建設完工,就將停止征收三峽建設基金。2009年12月31日,財政部就印發了《國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基金征收使用管理暫行辦法》,承認重大水利基金是利用三峽基金停征后的電價空間設立,規定:“三峽工程建設基金向重大水利基金平穩過渡,保持三峽工程建設基金現行征收政策基本不變”,本辦法自2010年1月1日起執行,三峽基金同時停止征收。但實際上卻換個名稱繼續征收。在財政部公布的“2010年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預算表”中仍有三峽基金,預算收入10.00億元、支出44.90億元,而決算情況是收入59.15億元、支出94.33億元。這意味著,實際上2010年三峽基金仍在征收。
三峽基金受到的最大質疑是信息不公開。多次提價和加價,到底總共收了多少錢,卻沒有公開信息。創建“三峽觀察”網的任星輝曾分別向財政部、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國資委、國家電網申請公開三峽工程建設資金的詳細收支數據,但一無所獲,向財政部申請行政復議不予受理,向北京中院提起行政訴訟也不予受理,向北京高院提起上訴亦被駁回。
高層權力分配之惑
3月29日至4月1日,剛剛上任的三峽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盧純和總經理王琳,一起來到三峽工地調研辦公。盧純在調研時強調,一定要充分認識三峽工程的特殊意義,把三峽工程建設好、運行好,向黨和國家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此舉旨在穩定軍心,減少外界對本次人事震蕩的猜疑,然而不管怎樣,這次雙帥被換,也揭示了國企高層的管理問題。
中央第九巡視組對三峽集團進行巡視之初,組長侯凱即表明來意,“本次巡視工作重點是檢查監督領導班子及成員,特別是主要負責人”。
對央企領導班子團結之困,多位央企從業人員還指出另一個制度性背景,即央企的董事會試驗尚不完全成功。
十六屆三中全會指出,國有企業要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規范公司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營管理者的權責,形成權力機構、決策機構、監督機構和經營管理者之間的制衡機制。因此,從2004年開始,國資委提出試點和規范董事會建設。但推動該項改革的國資委原主任李榮融沒能在任上完成使命,其中一個問題到現在仍然存在,即大部分試點央企的董事會并沒有人事任免權,高層經營管理者仍屬中管干部或由國資委任命。
“在運作實踐中,我們調研發現,董事長地位尷尬,總經理感受不爽。”專注央企董事會建設的安林說,雖然國資委要求董事長不能對公司的日常經營工作進行過多的干預,但是對于一位身兼公司法定代表人的董事長來說,不可能只充當董事會“召集和主持人”之“如此單純”的角色。加之董事會和經理層職權界定不盡清晰,實際工作中就很容易造成董事長難以把握日常工作涉足的尺度,以至于出現若作為難免有干涉之嫌、若不作為又不堪責任之重的雙重困惑。
而在總經理一方,由于為上級任命,“事實上并不對董事會負責,以至于出現經理(層)藐視董事會決議、不執行董事會決議,甚至是自行其是的情形,其結果‘制’大于‘衡’。”安林說,科學合理地進行董事長、總經理、黨組(黨委)書記和法定代表人的任職配置,應是今后董事會試點的重要內容之一。
“誰也難服誰。”有的央企黨組書記另有一人任職,則往往成為三股力量,情況更為復雜。
曹小強根據財經網、和訊網、《財經中國周刊》等綜合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