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隨著區域性股權交易納入多層次市場以及滬港股市交易互聯互通機制(簡稱“滬港通”)的落實,數項利好疊加,滬港兩地股指大漲,券商終于迎來遲到的春天。
4月10日,李克強在博鰲論壇上關于“我們將積極創造條件,建立上海與香港股票交易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進一步促進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雙向開放和健康發展”的發言尚言猶在耳,緊接著,證監會與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管文員會就發布聯合公告,正式宣布啟動“滬港通”試點。
《第一財經日報》迅速撰文從監管層方面解密“滬港通”誕生的過程,并暗指“滬港通”背后最大的推手就是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稍早之前,李小加曾在公開場合表示過,“內地和香港的市場是割裂的,兩邊都有巨大的市場壓力和需求想要打通。這個墻很堅實,沒有大規模打通的可能性,但交易所有條件在更高的層面上,從市場結構本身尋找出互聯互通的希望,以實現有規模化的、能擴張能復制能縮小的、能開能關能控制的通道。”
從狹義上看,滬股通和港股通將直接推動兩地交易所指定股票的跨境購買業務,但是它的背后代表的是資本市場制度紅利的逐步釋放。可以看到,未來政策面將主導更大規模的資本流動范圍。從上世紀90年代起,中國資本市場跨出對外開放的腳步以來,除有限的QDII和QFII兩個機制,一直未能給海外投資者帶來有實際影響的參與中國資本市場的途徑,“滬港通”的落地,不僅能鞏固上海和香港兩地金融中心的地位,通過人民幣結算的方式還有助于離岸人民幣業務的發展。
有評價稱:“資本市場制度改革的力度和速度,超乎市場預期。”但同時,從T+1到T+0模式的改變,也給內地的個人投資者帶來風險。也有指“滬港通”設立50萬以上的個人資金門檻,其用意也是為保護內地個人投資者。
未來6個月,“滬港通”的細則將進一步落實,著重在上海和香港兩地市場的成熟度、制度規則、市場運作方式及行為模式的差別中尋找平衡,并協調風險分配。
本欄目責任編輯: 楊帥(yshfaith@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