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山不容二虎,哪怕一公一母”,一元化的政治體制是中國的歷史傳統,幾千年的王朝統治和近現代的黨治皆是如此。但在二者交接的歷史縫隙中,也曾出現過短暫的多黨并存的時期,讓我們能夠略窺多黨制之門徑。
民國始建,黨派初興
1911年10月30日,也就是武昌起義爆發后的20天,清廷根據資政院的請求,宣布解除黨禁,承認結黨合法性,赦免政治革命嫌疑犯。但讓步來得實在太晚,帝制崩塌在即。
洶涌澎湃的革命、改良勢力已經不再需要清廷的官方確認。
兩個月后,皇權敗亡,民國成立,中國政治舞臺上頓時出現了“組黨”熱潮。一時間,會、社如過江之鯽,黨、團如春草怒生。“黨會既多,人人無不掛名一黨籍。遇不相識者,問尊名大姓而外,往往有問及貴黨者”。“于是乎,吵吵鬧鬧,喧喧嚷嚷;小黨謀合,大黨欲分;內引外聯,合縱連橫;林林總總,生生滅滅。那真是一個立黨無門檻、參政無忌憚的年代。”
據統計,從1911年底至1913年底,新成立的政治性公開黨、會、社、團,有案可查者多達682個。其中較為重要的有:由同盟會轉變而來的國民黨,由昔日資政院時代舊議員為主組成的民主黨,由光復會轉化而來的統一黨,以及由清末預備立憲公會和湖北都督黎元洪派軍人勢力為主的民社聯合而成的共和黨。還有社會黨、公民黨、大中黨、工黨、自由黨等,不一而足,大概只有“共產黨”“綠黨”“茶黨”沒被搶注了。
后世常將這一時期政黨噴薄而出的現象謂為“亂象叢生”,但這種“亂”只是從封閉社會猛然跨入自由社會的一種不成熟、不穩定的脆弱的過渡狀態,屬于自然的政治變化。事實上,經過短時間的政見統和,較大的政黨已經在形成,只是歷史沒有給它們足夠的發育時間。
革命之后革命黨的轉變
民初實力最強的政黨是國民黨,該黨雖是由同盟會轉變而來,并尊孫中山為理事長,但實際上是由青年英杰宋教仁籌建并領導。
宋教仁被稱為“議會迷”,是民初政黨政治的主要設計者和主持者,是革命黨之中從制度破壞轉為憲政建設、令革命黨變為參政黨之最得力的法制專家、最關鍵的組織能手,也是當時最耀眼的政界明星。他認為,“立憲政治以代表國民公意為準則,而最適于運用此制度者,則莫如政黨政治”;“以前,對于敵人,是拿出鐵血的精神,同他奮斗;現在,對于敵黨,是拿出政治的見解,同他奮斗”;政黨應以公開合法的手段相互競爭、“相摩相蕩”,而不宜搞人身攻擊,更不得互害互殺。
當時唯一能在思想上與宋教仁相呼應的是共和黨的領袖梁啟超。梁是立憲派核心人物,也是個議會迷。他在《中國立國大方針》中明確提出“政黨內閣”的主張,他認為,要實行“政黨內閣”,則必須有“兩大健全的政黨”為前提,“政黨政治,凡國必有兩黨以上,其一在朝,其他在野”,而梁啟超之所以加入共和黨,目的便是要締造一個能與國民黨相抗衡的大黨。
宋梁二人雖屬不同陣營,但思想上卻最為接近。梁漱溟先生晚年回憶民初往事,說第一屆國會競選期間,宋教仁曾專程跑到天津拜訪梁啟超,以英美式兩黨輪替執政相勉勵。“梁若執政則他愿在野相助;否則,他出來時請梁善意監督。”
1912年冬到1913年初春舉行的國會兩院選舉,盛況空前,22省登記的選民有4000萬以上,約占全國人口的十分之一。最終,國民黨贏得參眾兩院392席,成為國會第一大黨。
宋教仁躊躇滿志,國會召開之前,他到長江流域各省宣傳演說,為建立責任內閣,實現民主政治大造輿論,其言論風采,傾動一時。無奈天妒英才,1913年3月,宋教仁于游說途中被暗殺于上海火車站,他的政黨內閣之夢隨之破滅,中國人也和憲政失之交臂。
政黨內閣并非各派共識
袁世凱與宋教仁有明顯的直接沖突,袁雖已當上民國大總統,但對憲政民主的內涵并無深刻領會,當國民黨以壓倒性的優勢成為國會第一大黨,并要組織“超級內閣”時,他如夢方醒,感受到了總統職權被架空的危險。作為封建舊官僚的代表,他確實有理由鏟除宋教仁,這也與他之后解散國會和國民黨的行動邏輯連貫。
但與宋教仁的政黨內閣藍圖存在分歧的不僅僅是舊官僚,放不下暴力的革命黨同樣與之不能相宜。也正因此,史學界對于孫中山的懷疑始終不斷,孫的親信陳其美則有可能就是刺殺宋教仁的直接指揮者。
事實上,同盟會早已有分裂的勢頭。脫離同盟會組建統一黨的章太炎就公然宣稱“革命軍起,革命黨消,天下為公,乃克有濟”。言下之意是:若革命黨不肯自行解散,便證明其標榜天下為公是假,立黨營私才是真。章太炎的追隨者、革命元勛陶成章就被孫中山陳其美一派暗殺。
宋教仁改組同盟會的行為同樣令孫派反感。孫派認為,不僅應該保存同盟會的名號與人馬,更要保存革命團體的破壞性能力和革命者之間的秘密組織方式,隨時準備繼續革命。實際上,這正是“打天下坐江山”思想的體現——以己派奪取政權作為革命勝利的標準。
無奈宋派順應時勢和大局,在黨內超過孫派占據多數,孫中山的總理職務甚至也被同盟會改選為由汪精衛出任(但汪精衛拘泥于舊式倫理固辭不受)。種種難堪際遇,逼使孫中山在辛亥革命后“功成身退”。
以俄為師,以黨治國
宋案直接引發了二次革命,孫中山以宋教仁之死為由討伐袁世凱。孫言:“袁世凱是總統,總統指使暗殺,則斷非法律所能解決,所有決者,只有武力。”但二次革命很快被實力強大的北洋軍鎮壓,孫中山流亡海外。在國內,袁世凱則建立起自己的獨裁統治。
孫中山認為革命失敗的原因是“同黨人心渙散”,1914年7月8日,孫在日本東京成立中華革命黨,并改變原來國民黨三權分制的結構為一人獨裁。他親自擬定入黨誓約,規定入黨者須絕對服從其領導,無論資格多老,皆須重立誓約,加按指印。
不僅如此,孫中山還將其立黨思想放大到國家,他說“吾人立黨,即為未來國家之雛形”。1920年他更是鄭重聲明:“本總理向來主張以黨治國。”
1924年,孫中山以俄國共產黨為藍本,改組國民黨。他說,“當俄國革命時,用獨裁政治,諸事一切不顧,只求革命成功……其能成功,即因其將黨放在國上。我以為今日是一大紀念日,應重新組織,把黨放在國上。”長期追隨孫中山的胡漢民,在闡述孫中山的“以黨治國”理論時強調:“‘以黨治國’是以國民黨的三民主義為取向的政治模式,于建國治國之過程中,本黨始終以政權之保姆自任。”
作為俄共的學生,新成立的國民黨與宋教仁的國民黨大相徑庭。之后,蔣介石奉行“一個主義、一個政黨、一個領袖”,將一黨獨裁貫徹全國,中國再也沒有機會體驗多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