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登甲
博古架想必誰都見過,不過楊繼棟卻將它“玩”出了新花樣。近期他設計了一款新作《畫閣》——上半部分是“閣”,外形酷似明清園林的窗口,用來放置各類盆栽花卉;下面則是“案”,用來做支撐。兩部分既可以分開使用,也能組合在一起。
這件作品是一件中式戶外家具,靈感來自對現在城市生活的反思。明清時期造園熱情高漲,文人造園布景一度成為當時的生活時尚,然而這些傳統在全球化進程中曾一度消失,園林雅趣的幽思被戶外生活的口號所替代。面對這種現象,楊繼棟認為中國造景這種對于寄情于物的東方審美情結應該被重新詮釋出來,所以他選擇了博古架與案幾,重新構置了一個具中國造景文化理念的家具。
“我骨子里的傳統情懷并不是天生具有,而是和童年有關?!睏罾^棟回憶,他的童年是在常州京杭大運河邊上度過的,江南情懷一直深藏心底,尤其是蘇式園林中的古樸風情,讓他念念不忘,即使后來選擇了工業設計專業,仍對傳統文化記憶猶新。
2000年,楊繼棟從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業設計系畢業,在次年加入了一支從美國歸國的科技研發團隊,從事消費類智能產品的研發,期間由設計師轉變為設計主管、企業核心負責人,并榮獲紅點、IF等國際設計大獎。然而,從事電子產品設計十幾年,并沒有消磨掉楊繼棟骨子里的傳統情懷,為了將自己的設計理念傳遞出去,他在2010年成立了“優易設計”工作室,將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園林風情等元素融入設計之中?!镀砀<堋肪褪菞罾^棟的點睛之筆。
隨著現代經濟的快速發展,剪紙、花燈等傳統祈福文化的影響力在生活中越來越弱,難道這樣的文化真的可以不需要了嗎?“肯定不是,我認為是過去承載祝福的表現形式落后于現代的生活,無法融入到現代化的空間里。”楊繼棟解釋,走進蘇州園林,窗花、門框等圖形都能解讀出對于生活和未來的一種祈禱與祝福,游客游走其中并未感到這是一種文化符號的拼湊。于是他將這些窗花設計進衣架之中,讓人在曬晾衣服之際也能感受到濃厚的祝福。
關注生活的變化,用設計傳承中華文脈,楊繼棟曾引用一句話——水流云在。意為形式如水常流常新,精神是我們心中永遠的那朵白云,永遠漂浮在我們的天空。
對話楊繼棟
將傳統文化融入作品,需要注意些什么?
我們往往更關注單件產品的材料、工藝而忽略了其與周圍生態的關系,所以作品常常停留在觀賞、把玩的層面,多被定義為工藝品,很難走進現代生活。拿《祈福架》來說,我發現傳統紋樣的窗花需要有光有景才凸顯造景的構圖感,而且每個圖形背后都是一種祝福符號的變形?,F在的城市生活中同時具備光與景兩個要素的就是陽臺,陽臺上最常見的就是空置的衣架。所以我從功能與視覺兩方面著手,將中國傳統的祈福文化附加到衣架上,使衣架在閑置時又具備傳遞吉祥喜慶的視覺符號。
傳統與現代是一對矛盾的綜合體,你如何將兩者融合?
這是放在當代設計師面前的一道難題。對我來說更多時候是不去對立它們、將之矛盾化。傳統是一個發展與總結的過程,只有被大多數人接受的事物或者方式才會稱為傳統,大到建筑小到圖案,或是語言、歌曲,或是舞蹈、肢體、表情等。具有良好寓意的符號更便于傳播,這應該是傳統所具有的基本要素。作為一個產品設計師,我所理解的產品是在功能主義的前提下融合文化,它才會具有生命力,才能成為文化傳播的載體。
你有沒有嘗試將現代科技產品與傳統元素相結合?
傳統元素與科技產品之間的結合是一個比較困難的研究課題。一方面,對傳統元素的簡單整合容易浮于表面讓消費者覺得沒有關聯度,例如在電腦機箱上印朵牡丹,冰箱上印朵荷花等。也許這需要如何理解傳統元素,如何突破傳統符號層面,才能到應用的層面,所以我也在試驗這一課題;另一方面從市場來說,科技產品是一種大市場的開發訴求,研發制造的投入很大,要求高回報,而傳統文化的喜好人群還是少數,所以不會將一個大眾技術過早小眾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