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建筑的要求越來越高,這種要求不僅停留在基本的生活居住需求,還包括對審美、環保的要求等。本文主要對現代建筑設計創新理念進行了探討,具體分析了其內容、方法以及設計思路等。
關鍵詞:現代建筑;設計;創新理念
引 言
對于所有的建筑來講,設計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在現代的建筑設計中,不僅要對建筑基本功能完全的展現,還要具有一定的觀賞性和環保性,這樣就能夠滿足人們對建筑使用、外觀的需求,保證建筑的質量。
1 現代建筑設計概述
1.1 建筑設計的特征
建筑設計的本質取決于建筑設計的形式、功能以及創造性。建筑設計是要依據各種使用的標準,具備技術特色,同時建筑必須符合人們美觀方面的標準,有藝術性色彩,建筑設計要呈現經濟、技術和文化的發展等方面。
1.2 現代建筑與傳統建筑分析
(1)以設計特點來講,傳統的建筑在技術方面相對側重些,現代建筑設計是在技術的基礎上,把經濟、社會環境等各種元素相結合,工程性方面比較強,在側重良好的設計性質的同時,對于設計的管理過程也較為重視。
(2)以設計程度來講,傳統的設計過程與策略沒有完整的規劃,根據經驗施工,現代化建筑設計則有著標準的模式進程來施工。
(3)以設計措施來講,建筑傳統的設計以圖板為主,再加上設計人員的實際經驗設計,沒有整體的規劃團隊,現代建筑設計根據現代科技,運用計算機進行計算、自動進行繪圖等,團隊分工合作。
(4)以設計方法來講,建筑傳統的設計是從以往的工作中總結經驗、不斷規范其標準,現代建筑設計是根據預測信號進行分析,加之創造性的相互配合。
2 建筑工程設計創新的基準
在現代的建筑設計中,主是利用創造性思維來提高建筑構思創意水平。它與解析性邏輯思維有著根本性的區別,其因素是創造性思維由一個囊括創造主體諸多方面的集合體。建筑設計身為一種創造性的勞動,是創作者自我意識和自我潛能的一種體現,諸如,創作的動機,創作的思想等都足以為設計工作提供動力。如果設計者的動力、激情沒有絲毫,那么創作出好的作品就是天馬行空了,同時其中還包括興趣、愛好、信念、獨立性等諸多方面的心理因素。
由日常生活中的考察和試驗等都可以培養設計的靈感。而且對人文知識的理解和積累形成一種設計思維的模式。根據基礎知識的積累和領悟對現代建筑設計工作者的創新思想提供了最基本的條件。設計者的想象力是創作源泉的主要組成部分,想象是指人們憑借潛性的理論與直覺,然后對事物進行聯想和猜測,并且提出假說,對于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中的各種圖像相互結合,最終造就成創新的作品。對于開拓想象力來說,必要的條件是有激發想象的各種外部條件,同時設計者對各種想象得到認同。想象可以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但是對于不合理的主觀臆想是不存在的。
3 現代建筑設計的重要原則
3.1 整體性和綜合性設計原則
整體性設計原則是把要設計的建筑作為由各個組成部分構成的一個整體來全面研究整體的功能、構成及其發展規律,從整體與部分相互依賴、相互結合、相互制約的關系中揭示系統的特征和運動規律。綜合性設計原則是指對任一系統的研究,必須從它的要素、結構、功能、相互關系、歷史發展等方面進行綜合地考察,在綜合的過程中把分析有機地給合起來,從綜合出發,在綜合的基礎上進行分析,再回到綜合。每一層次分析的結果都要反饋到上一層次的綜合去與整體進行比較,按照比較的差異重新進行分析、修改、整合,使部分與整體達到高度的統一。
3.2 聯系性和動態性設計原則
聯系性設計原則要求在建筑設計中要考慮到相互聯系的諸多方面,不僅要考察研究對象這個系統本身的各個方面,還要考察系統的環境。環境是系統存在的外部條件,系統都是在一定的外部環境中發生、維持和發展的,與環境中其他系統有著種種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動態原則就是要探索系統的內外聯系及系統發展變化的方向、趨勢、活動的速度和方式,還要探索系統發展的動力、應用和規律。對于建筑設計來講尤其要立足現在,兼顧未來,把握時代的發展方向。
3.3 有序性設計原則
高層系統是由低層系統組成的,低層系統對高層系統具有構成性關系,同一層次的系統之間存在相干性關系。因此,系統都是有序、分層次的,是層層相關的結構關系,而且層次越低,結合度越強;反之層次越高,結合度越弱。結合度遞減,層次結構更加穩定,由此可見,使用房間對功能區、單體對群體、基地對環境都具有構成性關系,其結合度應遞減方能促進結構和功能的穩定。如果一個功能區過于依賴于它的上層系統,一旦上層系統中某個環節遭到破壞勢必會影響到它的使用功能,甚至會癱瘓。因此,正確地確定各部分的關系,有效地進行功能分區,合理地組織各種流線和空間序列,是建筑設計中應認真對待的重要環節。
4 關于設計的創新內容
4.1 關于形態的創新
直到現在,建筑物的形態設計一直是大眾關注的熱點。建筑形態的創新是設計在循序漸進的發展中需要不同以往的設計思路及設計形式,建筑形態展現的是建筑創新的外在表現形式,人可以直觀感受到。建筑形態創新包括實體形態和態勢兩方面,建筑空間形態創新涵蓋建筑空間形體創新和建筑空間態勢創新,除此之外還包括數目、朝向以及光線等各種因素,都會使形態創新受到影響。
4.2 在功效方面的創新
功效的范圍是十分廣泛的,它不僅包括設計時要考慮的全部內容,還要體現建筑設計的經濟適用,與此同時,也包括了人的精神追求和心理感受層次的東西,它更是一個變化迅速的綜合體。其內在與各個環節的步驟會因時間的流逝或者區域的變化而發生改變。功效是全部要素里最核心的部分,展現了一種生活方式與生活模式,其將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發生很大的變化。因此,人們對設計功效創新時的要求更為嚴格,因為功效方面的創新可以促進建筑行業的進步與發展,并進一步推動新的建筑種類的出現。功效創新體現的是建筑設計與使用時全新的措施,更符合人們的需求。
4.3 關于技術方面的創新
技術方面的創新指的是人們在建設與使用時,使用到最新的技術與措施。技術的創新對設計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隨著技術的快速發展,出現了各種類型的建筑體。技術存在與所有的作品中,無論是什么情況,建筑在功效與其他層次上的創新都與技術有關,然而很多因素都會影響到技術創新,例如社會文化等。
5 各國現代建筑設計理念
建筑的堅固性、便利性與愉悅程度都是傳統的建筑設計理念,所有的建筑都需要堅固的要求,其需求與科學標準都是有很大聯系的,并且建筑的本質就是堅固性。同時,為了達到某種建筑外在的需求,建筑就要有其便利性。為了達到現代建筑設計理念的需求,建筑設計也需要使人們感到精神上的愉悅。因此,建筑設計需要達到愉悅感。在進行建筑設計時,建筑師所設計的有一定價值成果的建筑活動,就是建筑設計理念的創新。建筑的平面、空間、結構、材料、設計理念等很多方面都表現出建筑設計理念的創新,而在不同的國家,其建筑設計理念也是不同的。
5.1 日 本
日本根據其自身的民族文化,把建筑、文化與環境相結合,最后構成了現在日本獨一無二的現代建筑設計理念,對建筑形態、功能、技術的創新是日本現代建筑設計理念創新的重點,對于形態創新,主要體現在建筑實體形態與建筑空間形態兩方面,例如:金澤21世紀美術館、東京螺旋體大廈等都是這方面的表現。對于功能創新,主要表現在精神功能與實用功能兩方面的創新。而日本建筑設計在技術方面的創新主要表現在結構技術、材料技術、設備技術與施工技術等多種方面的創新。
5.2 美 國
遵循“為人民而建、為未來而建、為改變而建”是美國現代建筑設計和規劃的設計理念,直接表現了美國現代建筑的新特點,主要包括建筑的綜合體、環境的適用性與舒適性、空間的靈活性與適應性、建筑的智能性與綠色化。其中,美國建筑從單一的商業功能到多功能于一體的公共綜合體、辦公樓-旅館-商店三維一體的建筑發展非常受到人們的青睞,就是建筑綜合體的體現。還有就是美國建筑遵循的一些重要內容,與城市相結合對建筑進行改造、節約占地、營造良好的室外生活環境的原則,也是建筑設計中環境的適用性與舒適性的體現。當前,美國現代建筑設計中大多數都包含很多很大的靈活性空間設計思想。
5.3 德 國
德國是現代建筑的起源地,其建筑和技術水平一直領導著現代建筑向前發展,并且其發展也是處于世界一流的地位。德國的建筑藝術通常都是被賦予了一種藝術的手法,在建筑設計風格中表現出的是一種非常個性和創新化了的風格,這也導致他們的建筑設計出現了很多種流派。德國的建筑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在當今世界追求低碳環保的理念中,德國的建筑做的非常好,他們的建筑恰恰符合了節能和環保的理念而被廣泛的應用;建筑表現力非常強,有一種凝重的厚重感,簡單大方,對民族文化的特點能很好的反映;在空間結構設計上達到了實用性以及之間的交流;并且在建筑中建設材料的完美使用確保了建筑獨特的品質。
6 新形勢下建筑設計的方法
6.1 運用綠色思維設計綠色建筑
所謂的綠色建筑實質上首先就是一定要環保,并且對能源的一種綠色化節約。第二就是建筑設計以及建筑的后期使用都要和當地的氣候相適應。其次就是其建筑形式一定程度上能和技術的設計能很好的相結合。最后就是對建筑設計的綠色建筑的理念進行思考。當前,世界經濟的發展,資源利用越來越多,人們開始將視角轉移到能源的節約和環境的保護之上,開始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當今的建筑設計中更多的應用一些新材料和新技術以及新的設計方法,利用自然中景觀與建筑本身的和諧結合,實現真正的綠色建筑。例如,一些歐美國家利用太陽能資源進行建筑設計,主要是在房屋外墻裝置太陽能電池板,這樣不但可以節約冬季取暖的用電開支,還可以降低對煤的資源消耗,進而達到保護資源環境的目標。
綠色建筑的設計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減少自然資源的浪費,和大自然和諧相處,這就要求建筑師在設計中能夠做到適宜以及精細化的程度,進而在建筑項目施工中能根據具體的情況來應對可能遇到的風險以及問題。
6.2 運用以人為本理念設計生態建筑
人的作用在建筑設計中是非常重要的,人的主觀意識永遠掌控建筑的形式,生態理念是在建筑設計中利用自然環境將建筑技術的方法以及原理性合理科學的與自然環境進行組織,對資源能合理的利用,以及對資源的節約等,形成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循環體系,并且還要考慮當地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情況等,讓自然以及建筑和人形成一種和諧相融的狀態。
6.3 做到與城市設計的相融合
所有的建筑其外部空間環境都涉及著美學形式,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建筑設計與環境兩者之間是和諧統一的關系。在設計的時候一定要遵循建筑環境的多樣性原則和整體性原則,使其美學觀念能夠充分的得以體現,同時還要從側面對設計的藝術特性充分反映,并尊重建筑周圍的環境,將建筑設計與城市規劃完美融合。
7 現代建筑設計創新的策略
7.1 吸收先進的理念與設計思路
作為建筑藝術,其特征和風格是一個時代審美觀和社會風氣的直接體現,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建筑藝術屬于歷史范疇,不斷的進行改革創新是其自身的本質。所以建筑藝術要想做好創新就得用發展和開放的眼光與心態去看待問題,不斷地積累和汲取古今中外的科學成就與設計思路,對于國外現今的理念也要取其精華。
7.2 提升建筑設計的地位,加強建筑師人文情懷的培養
建筑師的創作動力對建筑創新十分重要,他們的設計熱情很大一部分來源于大眾對于自身設計作品的認可和欣賞,因此需要提升建筑設計的地位,加強建筑行業的文化交流活動,讓建筑設計的社會認知度進一步提升。此外,現代建筑設計不僅僅需要的是建筑師過硬的基本技能,更多是設計師對于生活的感悟和歷史潮流的把握,因此需要注重建筑師自身的綜合素質的培養,尤其是國際視野和人文情懷,讓建筑師有能力將生活的感悟融入到建筑設計作品之中。建筑的人文趨向是人們心中歸屬感與認知感的聚焦,體現了現代人文精神的追求價值與象征意義,也是與人們自豪感相結合的全新美學意向,它們均通過城市現代化建筑反映出來。在現代建筑的設計過程中,尊重環境的多樣性、整體性,是影響建筑設計整體藝術形象與現代新美學建筑觀念的重要因素。同時,也能反映建筑設計藝術的特點。
7.3 融入當前社會,注重地域和環境
建筑設計創新應與當前的城市特點相結合,應融入到當前的社會背景之中,設計作品需要尊重歷史潮流和文化背景,尊重城市和環境的完整性。同時,社會各地的區域環境差異要求建筑師因地制宜地進行建筑創新,讓建筑作品與文化及環境特征完美結合。每個地方都有屬于自己的環境特點,建筑師在設計建筑時要充分考慮地域環境的特點,使設計出的建筑適應該處的地理環境,如果能將該處的環境與建筑設計結合在一起便更好了。這就要求建筑師在沒有展開設計之前,充分的了解建筑的地域環境,根據該處的環境特點為自己尋找創作的靈感和方向。例如賴特設計的流水別墅,不僅在建筑設計上巧奪天工,還與周圍環境中的溪流、樹木、山石等巧妙的結合在一起,在加上樹林中的蟲鳴鳥叫,別墅仿佛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流水別墅帶給大家的震撼提示了設計師們,當建筑能與環境完美的結合在一起時,人們不僅僅是獲得了良好的生活、工作場所,更是得到了精神和心靈的美好享受。
8 結束語
總而言之,一定要不斷的對建筑設計理念進行創新,對常出現的設計問題進行分析,結合當前的環保節能主題,設計出符合當前潮流的“綠色建筑”,讓人們的生活居住環境不斷提高,營造一個高技術、信息化的生活氛圍。
參考文獻
[1]劉洋.淺談現代建筑設計中的創新理念[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33).
[2]曹麗新.現代建筑設計中創新理念的應用[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0(06).
[3]劉勃.淺談現代建筑設計的創新理念[J].價值工程,2011(06).
[4]裴菁菁.現代建筑設計的創新理念探討[J].建材技術與應用,2011(02).
[5]魏志敏.現代建筑設計創新構思論述[J].四川建材,2008(02).
作者簡介:劉存發,正高級工程師,注冊城市規劃師,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