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振
摘 要:通過對歷史的解讀,來了解城市商業空間形態的演變,對當今建筑師創作商業項目上起到一個正本清源的作用。并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商業對城市的巨大貢獻。
關鍵詞:城市;里坊;市;廟會;勾欄
從2012年開始到現在,全國大部分住宅開發項目面臨著蕭條。另一方面,作為商業地產的城市綜合體、商業街、市場等項目,確是暗潮涌動……。在這里,不去挖掘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深層次問題,只是從歷史和技術的角度探討商業和城市空間的關系,以便建筑師在創作的同時了解一下商業和城市的歷史。
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里就先從“城市”開始解讀,城市是兩個不同的主體,關于“城”《吳越春秋》一書有這樣的記載:“筑城以衛君,造郭以衛民。”而關于“市”《世本·作篇》記載:顓頊時“祝融作市”。
在學術界有多種說法考證先有城還是先有市,或是兩種情況皆有之。這些爭論就不一一考證,先從城市空間和人性需求的本性出發,用“集市說”來詮釋城市的發展。集市說認為遠古社會,隨著生產發展,人們手里有了多余的農產品、畜產品,需要有個集市進行交換。進行交換的地方逐漸固定了,聚集的人多了,就有了市,后來就建起了城;當然,今天的城市,已經超越了筑城防御、作市易物的概念,現在的城市已經是社會共同體的象征。
集市這一空間形態并沒有隨著歷史的變遷而消失,在現代化如互聯網購物的今天,發達或不發達的鄉村,小鎮都保留著這一聚散空間,在中國“趕集”兩個字能勾起多少久居大城市游子的思鄉之心。雖然在鄉間集市保留了數千年,但是在真正的大城市中,集市的演變是一個什么過程呢?這些演變和今天建筑師所構建的現代化商業空間有什么傳承和借鑒呢?下面我們走進城市的歷史,回首那些繁華卻又滄海桑田的過去。
集市受兩個條件限制,時間和空間,空間是固定的地點。集市在中國也叫市井,在《管子·小匡》:“處商必就市井。”尹知章注:“立市必四方,若造井之制,故曰市井。”東漢何休作《春秋公羊傳解詁》注:“因井田以為市,故俗語曰市井。”《初學記》卷二四:“或曰:古者二十畝為井,因井為市,故云也。”
這里對市井描述有兩個概念,“市”即商貿交易空間,“井”最初是動名詞和量詞演變,漢以后的集市四周圍墻人處其中如圍于井中,造井以為市的意思。再就是面積,古代有井田一說,二十畝為井,戰國時一畝約為今天三分之一畝,二十畝大約是現在的4500m2,按照今天的一層商業面積來計算,相當于一個中小型超市的面積。當然這是井作為量詞的解釋,在后來的發展過程中一個集市的面積大大超出了這個概念。隋修大興城時,按外郭城的面積以東西南北大街相互交叉來分割,將之劃分為110坊另2市(每市各占兩坊之地)。唐時一個大坊的長寬約是955×808,小坊也有514×447,最小的兩個坊面積約46萬m2合計現在畝數690畝。這樣大的面積,已經超出了原始社會“祝融作市”的概念,這已經是現代城市中的市場集群或者商業街區,唐的長安城是國際化大都市,商貿無比旺盛,所以這樣大型的商業中心設置了兩個,以朱雀街為中界,東西分設兩市,類似今天城市的多中心格局。
集市時間是周期性的舉行次數,古代這些周期和節日、宗教有關,其頻率和地區的人口密集程度以及居住地距離緊密聯系。中國的集市起源多見于神話,而歐洲的集市可見于文字記錄,公元前900年古希臘已經出現了一年一次的集市和奧林匹克運動會同期舉行,而公元前700年的古羅馬已經把頻率調整到8天一次。而同一時間的中國,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開始,這時中國的城邦統治者為便于管理,對城市進行了“里坊制”劃分。
里坊制在住商布局層面又可稱為“坊市制”,但這樣的行政手段從最初的便于管理發展到后期變成了對商業空間形態的限制和抹殺。統治者把全城分割為若干封閉的“里”作為居住區,商業與手工業則限制在定時開閉的“市”中。統治者們的宮殿和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墻保護起來。“里”和“市”都環以高墻,設里門與市門,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實行宵禁。
里坊制的直接結果就是城內的市嚴重滿足不了民眾生活生產的需求。從唐中后期開始,長安城內侵街建房、坊內開店、開設夜市等破壞里坊制的行為不斷出現。在坊內出現的這些手工業作坊和小商業,開始時候類似于今天的小區商業服務配套用房,為居民生活方便而設,但是慢慢發展壯大,甚至開設夜店。唐末的長安崇仁坊,更是“一街輻輳,遂傾兩市,晝夜喧呼,燈火不絕,京中諸坊,莫之與比”。如果說“侵街”只是對“市”這一空間的補充,那么夜店則是對“宵禁”的破壞。于是商業的發展因為民眾的需要,突破了統治者對空間與時間的限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商業空間的演變是社會的前進步伐的影子。
北宋初年,開封城已經“侵街”泛濫,但朝廷為了自身統治考慮,還在堅守里坊制,出臺諸多措施壓制商業街的出現,但到了神宗時期,民眾不但侵街已經開始侵河了,再到徽宗年代,政府開始征收侵街費,也就是從法律上默許了這一行為,于是,里坊制的崩潰開始了。
里坊制的滅亡也代表著市這一概念的突破,隨著商業街的繁榮,原來市的封閉場所被用作了刑場,但“市”的概念并沒有消失,市在街巷式的城市發展中并沒有滅亡,并得到了大力的發展,空間形態也有原先的封閉管制發展為和街巷融為一體的空間形態,宋人蔡絳說:“馬行(街)南北幾十里,夾道藥肆,蓋多國醫,咸巨富”。街巷式的商業街出現,除了廟市把宗教和商業混合外,娛樂業也充分的充實期間。“勾欄”就是中國的劇場,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所記“東角樓街巷”,“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則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欄五十余座。內中瓦子、蓮花棚、牡丹棚、里瓦棚、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數千人。……瓦中多有賣藥、賣卦、喝故衣、探博、飲食、剃剪、紙畫、令曲之類,終日居此,不覺抵暮。”可見現代建筑理論中的商業綜合體概念,在宋代的城市中已經規模宏大。以街巷騎樓為商業動線,以大小勾欄為娛樂項目,以餐飲酒樓為聚散空間,這完全符合現代城市商業綜合體的布局模式。
另一方面,一些“市”和宗教緊密的結合起來,形成了流傳至今的廟市。廟市最早出現在唐朝,后世發展到名滿天下的有南京的夫子廟、上海的城隍廟和北京的土地廟等。廟市作為宗教和商業的混合體,體現了人民對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雙重需求。廟市的特點是,它是一種期集,即定期的集市貿易,而且商賈來自于五湖四海,這些特征和今天的展銷會類似,這也說明了商業的本質特征是商業空間形成的根本。
從簡單來說,商業的演變過程就是城市的演變過程,商業空間的發展直接地推動了城市的發展,城市的發展發過來又促進了商業的進步。現代的商業空間不管怎么變化,承載的主體怎樣的精彩紛呈,但它作為商業本質的東西依然沒有改變。商業空間是城市的發動機,商業空間是人民生活的催化劑,商業空間是精神世界的百寶箱。
參考文獻
[1]劉鳳云.《市廛、寺觀與勾欄在城市空間的交錯定位——兼論明清城市文化》.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7年第5期.
[2]李合群.《論中國古代里坊制的崩潰——以唐長安與宋東京為例》.社會科學,2007.12.
[3]李根蟠.《中國歷史評論第四卷——漢代農村集市及相關問題》.商務印書館,2002.
[4]劉敦楨.《中國古代建筑史》.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