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至28日,由中央電視臺,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廣西壯族自治區新聞出版廣電局、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聯合主辦,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電視紀錄片學術委員會、廣西電視臺共同承辦的“2013年度中國紀錄片年會暨第19屆中國電視紀錄片頒獎儀式”,在廣西南寧舉行。來自央視紀錄頻道的管理運營團隊及創作團隊,與包括胡智鋒、張同道等在內眾多知名紀錄片人和專家齊聚一堂,全面梳理2013年紀錄片發展脈絡,共同探討中國紀錄片的發展前景。
會上,北京師范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教授發布了《2014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這是目前中國權威的關于紀錄片行業的年度報告,被廣電總局譽為“中國紀錄片藍皮書”。該報告稱2013年為紀錄片的“平臺年”,深度剖析了2013年中國紀錄片發展總體概況如國家政策,制作、傳播與市場情況、主要階段和特征、代表人物與作品等,結合世界發展趨勢,進行總體分析,為中國紀錄片發展提出戰略方向。其中,對央視紀錄頻道的旗艦作用給予了高度評價,指出紀錄頻道改變了中國紀錄片的國際形象。
中國紀錄片高速發展
2013年為“平臺年”
報告稱,2013年,中國紀錄片以市場化的方式,繼續集群式發力,并且,集群整合的深度和廣度前所未有。2012年出品的《舌尖上的中國》,讓2013年的紀錄片作品顯得有些平靜,但以精品大片為代表的紀錄片作品依然成為年度關注的焦點。《鄉村里的中國》《京劇》《絲路:重新開始的旅程》《下南洋》《茶,一片樹葉的故事》《對照記:猶在鏡中》等紀錄片作品類型出現細分化趨勢。
報告中,張同道分析,2013年國際紀錄片的總體格局為產業突飛猛進,娛樂極具升溫;國內紀錄片格局則為深刻變化,平臺拓展的一年。
首先,政府層面,2013年10月12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下達通知,平均每天6:00——次日1:00之間,至少播出30分鐘的紀錄片。其次,電視媒體層面,2013年7月17日由央視紀錄頻道發起的中國紀錄片聯盟在鄭州宣告成立,11月11日“中國紀錄片聯播網”《紀錄中國》欄目在70家(現在已達90家)省市級電視臺地面頻道播出。此外,民營機構也參與平臺建設,大陸橋傳媒的《傳奇》等欄目已經在70多家地方頻道播出。同時,張同道也指出了平臺拓展的價值:改善媒介文化生態,打造媒介文化帶;拉動紀錄片市場,創造產業價值。
2013年中國生產紀錄片約11,000多小時,其中素材包裝6,000小時,自制紀錄片約5,000小時。自制節目中,紀錄片作品大約1,200小時。張同道認為,中國紀錄片產業已由萌芽期進入高速發展期,與此同時,相關問題也不容忽視。比如,產能不足,精品不足,在2014年這將更加突出,其矛盾核心在于人才的匱乏。
央視紀錄頻道發揮旗艦作用
報告指出中國紀錄片進入快速發展期的同時,也高度肯定了央視紀錄頻道的旗艦推動作用,“紀錄頻道對推動中國紀錄片的國際影響力是巨大的,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輸出。超過60%的觀眾通過CCTV-9收看紀錄片,并認為ccTV-9改變了中國紀錄片形象。”
2013年,中國紀錄片頻道重新調整戰略定位,專業化與綜合化的分化日益明確。央視紀錄頻道更加突出專業化、國際化。這一年,通過“參與節展、機構合作、聯合攝制、開拓市場”等多種方式,央視紀錄頻道成功探索出“節目品質國際化,傳播路徑市場化”的有效對外傳播模式,實現了“走出去、進主流、打亮點、擴影響、樹品牌”的國際合作與國際傳播局面。
另據2013年央視紀錄頻道的兩次海外調查報告顯示,ccTV-9 Documentary央視紀錄國際頻道已在全球超過66個國家和地區落地,擁有近5,000萬國際用戶,與探索頻道、國家地理頻道等國際主流紀錄片頻道較為接近,45%的海外觀眾選擇“經常收看”或“基本每天都看”,這說明央視紀錄國際頻道對海外主流電視觀眾的影響力正在快速提升。在國際聯合攝制方面,央視紀錄頻道在2013年新啟動了13部,總時長達33小時的國際聯合攝制項目,讓中國價值觀日益影響國際紀錄片界,讓中國題材日益受到國際上的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