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摘要:樸素是生命內在情感。樸素設計是對自然的崇尚,是對和諧空間的崇拜。中國傳統文化精髓中就包含樸素的思維模式。設計中保存樸素,就是保存本色,就是保存自然的基因與血液,是設計與自然的完美融合。在受中國傳統文化哲學、極簡主義哲學和生態學的啟發下,依據對景觀的認知與實踐經驗,提出現代景觀設計的相關理念——樸素景觀,并淺談樸素景觀在深圳中央公園方案投標中的探索與應用。
關鍵詞:樸素景觀 地域文化 深圳中央公園
1 樸素景觀的含義
景觀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間和物質所構成的綜合體。既是多功能的載體,也是復雜的自然過程和人類活動在大地上的烙印和精神空間。樸素景觀是景觀最自然最淳樸的體現形式之一,理論上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樸素自然觀、極簡主義、極少主義和景觀生態學,形式上追求簡潔,運用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設計元素融入空間布局,通過巧妙的構思來把握整體的關系、整體與局部的關系、整體與細部的關系,通過自然的造型來展現自然與藝術的融合。
2 樸素景觀的來源
2.1 中國樸素自然觀
道家根本的人生態度表現于“無為”“寡欲”“棄知”的思想。它要求人們個人內心修養與外在自然要相互融洽,要因循事物的自然狀況,順應萬物的本性及其內在規律,用老子的著名言論“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來解釋大自然為萬物起始根源,過分理性的人類和社會必須復歸其原始狀態,反璞歸真,這種理論更好地處理建筑或城市與自然的關系,體現“天人合一”的境界,這種哲學反映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即尊重自然。
2.2 極簡主義
最初的極簡主義認為萬物最基本的元素是數,數的原則統治寧宙的一切現象。這種美學觀念也是從數的觀點出發,認為美的源泉是數的協調,因此提出“黃金分割律”。極簡主義在形式上追求極度簡化、客觀、抽象,以很少的設計元素控制大尺度的空間,但對觀眾的影響和沖擊力卻十分迅速和直接,簡單中彰顯著復雜,純凈中映射出神秘;把簡約、客觀、無主題的精髓以及抽象的手法發揮到了極至。
2.3 極少主義
極少主義的景觀設計以簡練、抽象的幾何形體塑造空間,注重構造的精巧和工藝的完美,充分利用材料的自然表現力,摒棄一切干擾主體的不必要的東西,通過對形態的不斷簡化,直至剩下最基本的元素。“少就是多”、純凈、流暢、清晰的線條、幾何學的造型、整潔、不張揚的色彩和寧靜的氣氛就是極少主義風格。這種風格使得簡潔更具有表現力。
2.4 設計結合自然
以生態學的觀點,從宏觀與微觀研究自然環境與人的關系,提出適應自然的特征來創造人的生存環境的可能性與必然性;把注意力集中在大尺度景觀和環境規劃上。將整個景觀作為一個生態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地理學、地形學、土地利用、氣候、植物、野生動物等都是重要的要素;運用地圖疊加技術,把對各個要素的單獨分析綜合成整個景觀規劃的依據。
3 樸素景觀理念
樸素景觀以崇尚自然與尊重地方文化元素為出發點,通過簡潔的手法和巧妙的構思來滿足現代景觀結構空間的功能。其主要特征表現于:簡潔巧妙,生態自然,節能與低成本,其要素在于注重設計需求,注重設計元素的提煉和景觀加法。
3.1 表現形式
首先簡潔與巧妙的構思。簡潔并不是簡單,而是將物體形態的通俗表象;簡潔是精煉文化直至本原。其次是高度精煉的地方化設計元素:景觀設計元素是景觀設計的基礎。最后是自然的造型融入現代功能結構。
3.2 樸素景觀要素
注重需求:設計都是源于實際生活當中為滿足各種目的而產生的需求,方案從一開始就扎根于設計需求,依據需求收集資料,依據需求提煉元素,依據需求做設計,設計都圍繞著需求。
注重設計元素:樸素景觀所依賴的就是經過高度精簡提煉的設計元素,它來源于設計師對地域文化的了解,來源于設計師對當地民俗風情的感悟。
景觀加法:景觀加法是在尊重原自然的基礎上結合需求采用簡潔的手法,進行裁去繁雜和冗余,增添所需求的景觀元素及相應設施。
4 樸素景觀在深圳中央公園設計投標中的應用
4.1 簡潔而巧妙的構思
方案構思要點。①以水作為整個中央公園的景觀脈絡,貫穿山體及各景觀區域。②營造一個生態城市綠肺,通過對柴山、馬鞍山的林相進行分期改造的策略,打造一個城市中央部位的綠色森林體系。③展示大地藝術魅力,通過對生態自然五彩絢麗的農業景觀進行適當調整向游人展示“藝術大本營”之大地田園景觀藝術。④展示當地文化特色。以具有當地文化特色的“光明三寶”作為設計元素,以塑造和沉淀該區地域文化。
科學合理布局。結合自然地形和適宜的地理位置是功能合理布局的前提,通過以上構思,將公園分七個功能分區即:山體景觀區、苗圃景觀區、農業觀光區、藝術大本營、荔枝林景觀區、菜地景觀區和體育運動區。功能分區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如苗圃區處于與柴山、河流兩側,河流可對苗圃有進行水源補水。苗圃自身有綠化、美化環境和分割城市道路與公園兩大空間的作用,還對柴山的林相改造長期提供幼苗。
4.2 展示地方文化特色
光明三寶(奶牛、玉米、鴿子)是該地區域文化,也是農耕文化的產物。三寶展示區、玉米迷宮都以簡潔自然的方式來傳達這種地域文化,三寶展示主要以原生態牧場養殖為主,同時打造三寶品牌。另外在對輝園路的設計上融入了抽象的”三寶”文化。造型有飛鴿的形勢,眾多有序的橫向小構架與豎向桁架連接形式如玉米粒的分布等,同時構架的色彩融入藝術大本營的概念構思。
4.3 結合自然
景觀生態性:是本方案的最大特色。在對山體林相的分期逐步改造上采用替換和豐富植物品種的方式,既能保證維持生態平衡,又能恢復破壞的生態鏈,形成具有亞熱帶風貌的景觀林。對保留區域,因考慮荔枝屬于區域文化,故而盡量保留原有的荔枝樹木,以便舉辦荔枝文化節。保留菜地景觀,新建綠茵牧場、苗圃和花圃,體現景觀的樸素與自然。
方案通過對地形的詳細研究與探討,將原有的兩支水系連通形成整體的茅洲河水系,對于原概念方案中的人工湖置于現狀的農田景觀的位置,鑒于其重要的景觀地理位置,采用長期逐步改造,前期改造為生態沼澤地景觀,后期逐步轉變為自然景觀湖。這樣既能保持現有的農業景觀,也能在修復土地自然生態體系中體現景觀效益。對于未來人工湖的補水主要以雨水為主,設計中打通兩個支系渠與西北次入口的荷花池形成一個完整的自然補水體系。
節能與環保:對河水凈化采用物理與生物凈化相結合的方式,前期以物理凈化為主初步恢復生態凈化體系,當生態凈化體系初具規模后逐步減少物理凈化方式,生態凈化就是采用濕地凈化及水生植物對污染物質就有吸收性的特點來凈化水體,使水體水質達到景觀水質的要求。其結果既恢復沼澤生態,又形成公園的生物生態體系景觀。
未來人工湖的補水考慮采用地下聯通水柜,將山體雨水統一收集到道路儲水溝中,水溝與道路下方形儲水柜相連,儲水溝水面上升時部分雨水流入儲水柜中,每一個儲水柜底部都是相連通,直達人工湖的出水口,出水口有泵閥控制,枯水期補水到人工湖中,雨水期蓄水。通過這種自然補水,可以節約水能源,降低補水成本,可謂構思精巧。
設計節能還體現在新材料新技術在景觀上的運用,如太陽能板在生態綠墻的運用,風能的螺旋槳在山頂上作為景觀構筑物等。
5 結語
本次設計方案投標初次嘗試運用樸素景觀的理念,在整體上注重簡潔的構圖,在細部上精練設計元素與地域文化相結合,生態節能與環保巧妙運用使設計成果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并得到評委給予的很高評價,為今后豐富景觀設計理念及設計風格提供了新思路。
參考文獻:
[1]Walker,Peter/ Simon,Melanie,Invisible Gardens:The Search for Modernism in the American Landscape:The MIT Press, 1996.
[2]McHarg,Ian L.《Design With Nature》:John Wiley & Sons Inc 1995.
[3]陳植.中國歷代造園文選[M].安徽:黃山書社,1992.
[4]宗白華.中國園林藝術概論[M].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87.
[5]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0
[6]陳鼓應.道家文化研究(第20輯道家思想在當代專號)[M].三聯書店,2003.
[7]吳雋宇,肖藝.從中國傳統文化觀看中國園林[J].中國園林,2001(3).
[8]夏祖華,黃偉康.城市空間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2.
[9]俞孔堅,劉玉杰,張蕾.與自然、城市及歷史的對話——沈陽市北塔公園規劃設計[J].中國園林,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