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超
摘 要:市民社會理論經歷了古典市民社會理論、現代市民社會理論和當代市民社會理論三個階段。20世紀70年代全球范圍內興起了復興市民社會理論的熱潮,并于90年代被引入中國。當前中國建構市民社會主要存在經濟、法治和文化三方面的短板,因此,我們有必要從完善市場經濟、加強法治建設和培育理性市民文化的角度為中國形成成熟市民社會打下良好基礎。
關鍵詞:市民社會理論;中國市民社會;建構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0-0175-02
一、市民社會相關理論
市民社會是由英文Civil society翻譯過來。古典市民社會理論起源于古希臘城邦政治哲學,最早使用這一術語的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著作。到了十七八世紀,當自由主義政治思想家反對為專制王權提供理論依據的君權神授思想時,市民社會概念再次受到重視。洛克認為市民社會先于或外于國家,是市民社會對國家享有最高裁判權。黑格爾第一個提出了現代意義上的市民社會概念,明確地將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區分開來。馬克思吸收了黑格爾市民社會理論的合理部分,糾正了其缺陷,發展并推進了市民社會理論。馬克思不是像黑格爾從理念的自我運動出發,而是從社會關系特別是經濟關系中來尋求對市民社會的說明。他指出:“市民社會包括各個個人在生產力發展一定階段上的一切物質交往。它包括該階段上的整個商業生活和工業生活?!?/p>
20世紀后半期,斯大林萬能國家政治模式的失敗,人們開始尋求新的道路和模式來否定和改革斯大林模式,市民社會理論重新獲得了新生。當代西方市民社會理論以葛蘭西和哈貝馬斯為代表。他們主張把經濟領域從市民社會中分離出去,認為市民社會主要應該由社會和文化領域構成,同時強調它的社會整合功能和文化傳播功能。葛蘭西強調市民社會的文化含義,開創了市民社會文化領域研究的先河。他反對純粹的經濟決定論,認為精神和文化因素在歷史上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二、當前中國市民社會問題分析
客觀而言,市民社會純粹是一舶來的觀念,其理論源于西方的歷史以及西方人對于國家和社會關系的認識,因此,我們有必要結合實際,對當前中國建構市民社會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簡要分析。
(一)經濟短板——市場經濟基礎薄弱
市場經濟是市民社會的物質基礎,它造就了市民社會的主體,促進了各種社會組織如非政府組織、公民的志愿性社團、協會、社區組織等的發展,拓展了公民的活動空間,增強了公民自治的能力。
首先,在資源配置方面,政府仍然保持著支配資源的大部分權力,尤其是對土地的供給仍具有一定的主動權。目前,一些城市的土地出讓收入已經占到財政收入一半左右,土地財政尾大不掉。另外,央企、國企依然掌握了巨大的經濟和金融資源。其次,政府尚未完全擺脫“投資主體”的角色。在貨幣供給的“超常增長”中,各級政府扮演了重要角色,發揮了重要影響。“近期,長沙市公布了重大項目計劃的具體內容,“四十”重大項目共40個,總投資3 748億元;貴州省的《生態文化旅游發展規劃》計劃投資2~3萬億元,涉及10個國家級重大項目、50個省級重大項目、200個省級重點項目?!弊詈?,政府行政審批權有強化趨勢。雖然中國已大量削減了行政審批權,但在相關因素的制約下,尤其是部門利益的誘導下,有些重要審批權控制得更嚴,并且有進一步加強的趨勢。某些部門和地方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只做表面文章,有的只取消所謂的“皮毛”項目,而重要項目或與部門利益、地方利益相關的項目卻把住不放。
(二)法律短板——法治保障缺乏
法治是市民社會的法律保障,但目前中國法治化過程中的一些問題使得中國市民社會缺乏法律的保駕護航。
第一,立法體制未能完善公民權利體系。雖然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家不斷給社會“松綁”,培育社會自治,養成私法秩序,但是法律明文規定的公民權利依然不夠充分。現行憲法沒有規定或規定得不全面、不明確的公民基本權利多達30項,公民的生命權、知情權、公職權、遷徙自由權、公平審判權和生活環境權等均未寫入憲法”。第二,執法體制未能有效限制政府權力,侵犯公民權利的現象時有發生。行政處罰中存在不告知權利及模糊告知權利的現象;訊問和詢問不遵守程序規定,甚至有刑訊逼供、暴力取證現象這些侵害公民權利的執法行為使得相關立法工作無異于紙上談兵,也違背了法治“限制政府,保護民權”的初衷。第三,司法機制未能提供公民基本權利的司法保障。這主要表現在憲法權利沒有可訴性。在中國,公民的基本權利并不能得到司法救濟,而由其延伸出的普通權利卻有相應的司法保障。表面上看,這是由于基本權利的內涵較難把握,但實際上普通法律很難將公民的基本權利全部具體化,甚至有可能出現對憲法相關規定條款理解錯誤或干脆存在沖突的現象。
(三)文化短板——市民文化缺失
良好的市民文化是構建市民社會的精神基礎,能夠使其獲得廣泛的社會心理認同。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以來,中國的文化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但看似繁榮的表面之下卻隱藏著諸多問題,使得市民社會缺乏相應的文化支撐。
第一,公民意識與自治能力薄弱。公民意識是一種現代意識,它是人們對公民作為國家政治、經濟、文化、法律等活動主體的一種心理認同與理性自覺,體現為保障與促進公民權利,合理配置國家權力資源的各種理論思想。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意識有了歷史性的進步,但就整體而言,公民精神和自治意識還是比較薄弱。例如社會公德“知行脫節”;農村地區自治組織難以發展等。第二,文化發展“貧富不均”,類型畸形。一方面,農村依舊缺乏可供消費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目前,農民看書難、看戲難、看電影難的“三難”問題仍未得到有效解決。一項“為農民提供‘買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圖書調查”結果顯示,全國縣級圖書館人均藏書量僅為0.12冊,不僅低于國際圖聯人均1.5~2冊的標準,與全國圖書館人均藏書量0.3冊的標準也相去甚遠。另一方面,城市中的文化發展問題又以一種新的態勢顯現,即大眾文化產品泛濫成災,而高雅文化嚴重缺失。目前,流行音樂、商業電影等多元大眾文化消費品充斥著我們的生活,人們似乎獲得了極大的選擇自由與個性解放,但實質卻是精神層面的同質化與單一化。大眾文化產品無限放大人們的感官需求并使之得到暫時性的滿足,然后又誘惑人們繼續尋找新的刺激體驗。
三、當代中國市民社會的建構
(一)完善市場經濟,為市民社會的建構奠定經濟基礎
市場經濟是構建市民社會的基礎及經濟支柱。市場經濟的發展為人們提供了選擇職業的自由、生產與消費的自由和相互關系中其他方面的自由,為個人與社會的獨立自主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中國的市場經濟發展較晚,與西方的形成規律不同,需要政府的進一步完善,要建立規范的產權保護制度,培育獨立自主的市場主體,像最近出現的百年房產問題,需要政府在維護公民利益的前提下,制定出完善的法律規范。市場經濟是個龐大的系統性體系,需要政府創造出良好的市場契約環境,排除傳統型因素對市場的沖擊,穩定市場規范,完善市場經濟體系。
(二)加強法治建設,把市民社會建立在法治的基礎上
市民社會必然是一個法治社會,健全的法制是有效遏制獨斷專行、防止人治的重要手段。加強法制建設,首先要確立法律在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至上地位。人人樹立法律至上的觀念,無論是私人還是政府,都必須受到法律的約束,嚴禁有凌駕于法律之上的權威和行為。其次,要健全法律法規,中國法律雖已比較健全,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總有意想不到的情況發生,像大巴車的安全問題、災難的問責制等等。最后,健全的法律要得到有效地遵守。特別是在政府和行政部門,有法不依的現象還很嚴重,嚴重褻瀆了法律的權威,不利于法治社會的建立。因此,法制的建設是構建市民社會不可缺少的條件。
(三)培育理性的市民文化,塑造現代公民意識
市民社會強調個體性,個人具有獨立主體的地位,注重獨立思考,獨立表達自己的見解,個體的發展受到周圍環境的強烈影響,良好的市民文化對公民意識的形成有著決定性作用。在中國,市民社會的建設必須首先進行思想文化建設,需要一種與之相應的文化作為支撐。要培育理性的市民文化,培養公民的參與意識、責任意識和自治能力,雖強調個體性,但要防止各種極端事件的發生。如日本駐華大使車輛被攔,車頭國旗被奪走等事件,都不是理性的行為。同時要對幾千年華夏文明去粗取精,去除不利于現代中國市民社會發展的因素,保留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文化。有了理性的觀念和現代化的文化,社會成員才能夠明確認識到自己是一個公民,是社會政治生活和公共事務中的主體。人們才能享有在市民社會內活動和發展的自由。
參考文獻:
[1] 洛克.政府論(下篇)[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
[2] 薩拜因.政治學說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3] 蔡律.政府還是市場主導經濟發展模式歷史早有定論[EB/OL].http://www.chinavalue.net/Finance/Blog/2012-5-6/901811.aspx.
[4] 王福民.政府再次推出投資以拉動經濟增長[Z].
[5] 遲福林.政府主導市場弊端太多[N].中華工商時報,2004.
[6] 耀金.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南方談話”與改革開放理論創新研討會綜述[J].學術研究,2012,(3).
[7] 王利民.論私法與市民社會[J].社會科學輯刊,2004,(4).
[8] 高富平.物權法論[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
[9] 楊海沖,等.憲法修改與公民基本權利新論[J].法學論壇,2003,(4).
[10] 姚來燕.行政執法與公民權利保障[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08,(4).
[11] 陳靜.高職院校學生公民意識的培育[J].教育與職業,2010,(3).[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