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輝 聶雁博
摘 要:經濟犯罪的范圍是經濟犯罪內涵所決定的經濟犯罪的外延。經濟犯罪應具備發生在生產、經營等經濟活動中或者經濟管理活動中、以追逐經濟利益為目的、破壞經濟關系和經濟秩序等三個方面的特性。中國刑法分則中的第三章、第六章第六節以及第八章所規定的犯罪屬于經濟犯罪的范圍。
關鍵詞:經濟犯罪;范圍;分類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0-0300-02
目前,關于經濟犯罪范圍的問題并未得到學界應有的重視。眾多成果只是籠統的對“經濟犯罪”進行宏觀性的研究,而對于經濟犯罪到底關涉刑法分則中的哪些犯罪這一基礎性、源頭性的問題并未傾注足夠筆墨。筆者嘗試對這一問題進行論述,希冀拋磚引玉、豐富研究。
一、關于經濟犯罪范圍的爭議
應當闡明的是,經濟犯罪的范圍與經濟犯罪的分類極易產生混淆。按照不同的標準,經濟犯罪可以有很多種分類。理論上對于經濟犯罪最早提出分類的是臺灣學者林山田,他認為經濟犯罪可以分為經濟詐欺犯罪、資本逃避等十種類型[1]。這種分類大致以行為特征作為標準。除此之外,常見的經濟犯罪分類標準還有侵犯的客體、實施的方法和手段、犯罪的主體等等[2]。
筆者認為,經濟犯罪的分類應當以經濟犯罪范圍的明確作為前提。經濟犯罪的范圍,側重于從刑事立法的角度研究確定刑法分則規定的諸多犯罪中哪些屬于經濟犯罪。只有明確了刑法分則中經濟犯罪的范圍,才會減少關于經濟犯罪分類的分歧,圍繞經濟犯罪的相關研究才會更有意義。
從刑事立法的角度研討經濟犯罪的范圍,目前學界的意見并不統一,主要有以下五種見解:第一種觀點認為,經濟犯罪僅指刑法分則第三章“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3]。第二種觀點認為,經濟犯罪除包括刑法分則第三章外,還包括第六章第六節“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第八章“貪污賄賂罪”[4]。第三種觀點認為,經濟犯罪包括刑法分則第三章和部分貪污賄賂罪和瀆職犯罪[5]。第四種觀點認為,經濟犯罪除刑法分則第三章、第六章第六節、第八章外,還包括第九章瀆職罪中的部分犯罪[6]。第五種觀點認為,經濟犯罪包括刑法第三章、第五章“侵犯財產罪”、第六章第六節以及第八章[7]。
從上述爭議可以看出,目前學界對刑法分則第三章屬于經濟犯罪范圍并無異議,但在刑法第五章、第六章第六節、第八章、第九章等犯罪是否屬于經濟犯罪問題上,存在較大分歧。筆者認為,這些爭議的厘清,關鍵點也是前提性的問題在于明確將某種犯罪劃入經濟犯罪的具體標準。
二、關于經濟犯罪范圍的確立標準
筆者認為,某種犯罪可以納入經濟犯罪的范圍,一定是鑒于其符合了經濟犯罪的根本特性,而經濟犯罪區別于其他犯罪的根本特性就是經濟犯罪范圍的確立標準。在筆者看來,這些根本特性是經濟犯罪的內涵,經濟犯罪的范圍是經濟犯罪內涵所決定的經濟犯罪的外延。某種犯罪可稱之為經濟犯罪,一般是具備了以下三個基本特性:
第一,發生在生產、經營等經濟活動中或者經濟管理活動中。這是經濟犯罪客觀方面的特征,也是經濟犯罪發生的領域特征。作為經濟犯罪,必須與生產、經營等經濟活動或者經濟管理活動有關系,否則就喪失了生存的土壤。
第二,一般表現為追逐經濟利益,通常表現為追逐非法經濟利益。這是經濟犯罪主觀方面的特征。實施經濟犯罪的行為人通常具有追逐經濟利益的主觀惡性,這也是催生經濟犯罪發生的源頭。
第三,侵害經濟關系、破壞經濟秩序。這是經濟犯罪客體特征,也是經濟犯罪最本質的特征。經濟犯罪侵犯的并非個體利益,而是超個體的且具備抽象性、整體性特征的國家經濟利益和經濟秩序(一般表現為國家對某一領域的經濟管理秩序)。
一般而言,以上三個方面特性的齊備即可認定某種犯罪經濟犯罪的屬性,由此擴大到刑法分則的具體章(節)中,若某章(節)犯罪齊備上述三個特性,即可將該章、節犯罪整體納入經濟犯罪的范圍之中。
三、中國刑法分則中的經濟犯罪范圍
結合經濟犯罪應當具備的上述三個特性,筆者認為,中國刑法分則中以下三個章(節)的犯罪符合經濟犯罪的特性,應納入經濟犯罪的范圍之中。
罪管理第一,第三章“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本章犯罪共分八節犯罪,分別是“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走私罪”、“妨害對公司、企業的管理秩序罪”、“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罪”、“金融詐騙罪”、“危害稅收征管罪”、“侵犯知識產權罪”、“擾亂市場秩序罪”。此八節犯罪都與生產、經營等經濟活動有關,且一般表現為追逐經濟利益,并對國家的產品質量管理制度、對外貿易管理制度、公司、企業管理制度、金融管理制度、稅收管理制度、知識產權管理制度、市場管理制度等造成破壞,因此,該章的八節犯罪都屬于經濟犯罪。
第二,第六章第六節“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該節總共規定了15個具體的環境犯罪,都是發生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此外,環境資源既屬于重要的自然資源,同時也是重要的經濟資源,環境犯罪通常是行為人在追逐經濟利益的過程中實施的,以污染環境罪為例,一般表現為在工農業生產過程中違反環境法規排放、傾倒或放置污染物。如工業排放有害廢物污染水環境、農業生產中大面積焚燒秸稈污染大氣環境等等。本節犯罪侵犯了國家環境保護管理制度,也造成經濟利益的損害,如大面積盜伐、濫伐屬于經濟作物的橡膠林行為,既破壞環境,也破壞經濟發展。因此本節犯罪具備經濟犯罪的特性,屬于經濟犯罪。
第三,第八章“貪污賄賂罪”。本章犯罪最為顯著的本質是“職務犯罪”,是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的便利實施的違反職務廉潔性的不法行為。根據刑法第93條的規定,國家工作人員包括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中從事公務的人員以及受上述機關委派的人員等,范圍十分廣泛,筆者認為,貪污賄賂罪的犯罪主體中有大量行為人具備實施經濟犯罪的資格和條件。理由在于,中國目前堅持公有制經濟的主導地位,國有經濟控制國民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部分履行經濟管理職責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以及國有公司、企業等單位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在經濟管理活動中或者生產、經營等經濟活動中,利用職務便利追逐不法經濟利益,從而實施貪污賄賂犯罪,不僅侵犯了國家公職人員職務廉潔性,亦有損國家經濟管理秩序。因此,相當數量的貪污賄賂罪可以納入經濟犯罪的范圍。
四、中國刑法分則中疑似經濟犯罪的排除
中國刑法分則中的某些犯罪可能也具備上述經濟犯罪三個特性中的某些特性,因而疑似經濟犯罪,以致部分學者將其納入到經濟犯罪的范圍之中。但是仔細研究就會發現,其并不完全符合經濟犯罪的特性,因此不屬于經濟犯罪。易與經濟犯罪發生混淆的類罪主要有:
第一,財產犯罪。財產犯罪集中于刑法分則第五章。此類犯罪應當排除出經濟犯罪的范圍,理由在于其雖然表現為追逐不法經濟利益,但未發生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此外,這類犯罪損害的主要是個體利益,難以對作為整體的國家和社會經濟利益和經濟秩序造成沖擊。
第二,毒品犯罪。此類犯罪規定于刑法分則第六章第七節之中。毒品屬于違禁品,本身是禁止生產經營的物品,即使極少數能作為藥品原料的麻醉藥品的加工制作,也與通常的生產、經營活動相去甚遠;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罪,走私制毒物品罪,非法買賣制毒物品罪等毒品犯罪的確是為了追逐不法經濟利益而實施,但是國家規定毒品犯罪并不是因為此類犯罪侵犯的是國家的經濟秩序,而是侵犯了國家對毒品的管理制度(屬于社會管理秩序)以及公民的身體健康權利。
第三,風化犯罪。刑法分則第六章第八節、第九節規定了涉及賣淫的相關犯罪以及淫穢物品犯罪。雖然涉賣淫嫖娼犯罪、淫穢物品犯罪通常表現為追逐不法經濟利益,但是賣淫嫖娼活動并不屬于生產、經營活動,淫穢物品與毒品一樣都屬于違禁品,制作、買賣淫穢物品的活動與市場通常表現的生產、經營活動也截然不同(生產、經營淫穢物品的活動不存在合法性),此類犯罪并未侵犯國家的經濟關系或者經濟秩序,侵犯的客體是社會風化。
第四,瀆職犯罪。此類犯罪被規定在刑法分則第九章。本章犯罪只能由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構成,通常表現為故意或者過失不履行應當履行的職責。盡管本章犯罪可能發生在經濟管理活動中,但是本章犯罪不能被納入經濟犯罪的范圍,理由在于瀆職罪的行為人一般不是追逐非法利益而實施(追逐非法利益的瀆職行為通常表現為貪污賄賂罪)。
五、余論
上文中,筆者對經濟犯罪在刑法分則中的范圍進行了闡述,但是,以刑法分則章(節)對經濟犯罪的范圍進行劃定,只是一種相對明確、準確的劃分方法,這一點以非經濟犯罪的貪污賄賂罪最為明顯。其實,即使是第三章中的犯罪,其中也有不符合經濟犯罪三個特性的例外情況存在。比如,第三章中第二節中的“走私淫穢物品罪”,其實在本質上也是風化犯罪,并不會對中國的經濟秩序造成沖擊,應當采取類似于走私毒品罪的立法方式,將其納入到淫穢物品犯罪專節中去(即刑法分則第六章第九節)。總之,在相對明確的經濟犯罪范圍之中,對于某一種具體犯罪是否屬于經濟犯罪,還應結合經濟犯罪的三個特性辯證的加以分析,不可一概而論。
參考文獻:
[1] 林山田.經濟犯罪與經濟刑法[M].臺北:臺灣三民書局,1982:19-36.
[2] 李永升,朱建華.經濟刑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51-52.
[3] 孫國祥,魏昌東.經濟刑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3.
[4] 陳澤憲.經濟刑法新論[M].北京:群眾出版社,2001:4.
[5] 甘功仁.經濟刑法教程[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7:57.
[6] 李瑞生.當代經濟刑法學[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3:21.
[7] 趙長青.經濟刑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75.[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