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而其中被稱為現代經濟發展“引擎”的礦產資源發揮的作用更為突出。雖然中國礦產資源較為豐富,產能也在不斷增大,但在需求看似已經飽和的表象下,卻仍然存在著很多的產業問題:一是精查儲量仍然較少,優質可采儲量不足,這點從歷年礦產品的進口數量持續快速增長可見一斑;二是人均擁有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人均消耗量卻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三是潔凈、高效的替代性資源,如油、氣、熱力等,開發或轉化成本較高,市場化使用仍需時日。由此可見,中國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的資源密集化趨勢仍然十分顯著,資源供需不匹配仍是中國以煤炭為代表的大多數資源型產業的基本格局。中國資源供需的缺口仍然存在。因此,對于中國以煤炭為代表的不可再生性資源的合理開采,循環利用的研究和實踐就顯得非常具有現實意義。
中國的煤炭產業經歷了近十年的快速發展,煤炭板塊的毛利率常年維持在30%~40%,遠遠高于其他行業,即使是煤市初見下滑的2011年,煤炭上市企業29.3%的毛利水平也高于其他行業平均毛利率11個百分點。高額的利潤吸引著眾多的發展要素,而這些發展多數是地方行為和企業行為,彼此間缺乏統一的規劃和調配,因此,重復建設普遍,資源浪費嚴重。良好的行業發展表象掩蓋了種種不合理的無序發展。但市場形勢瞬息萬變,僅僅一年的時間,煤炭產業即將由“暴利”走向“微利”。2012年對于中國煤炭行業來說是壓力驟增的一年。多種跡象表明,中國煤炭產業經歷了近十年的快速發展,已逐漸放慢了腳步。產能過剩,需求減弱,成本上升,價格波動,競爭加劇,無序發展的弊端逐漸顯現出來。在嚴峻的市場環境下,如果繼續放任企業和地方的無序發展行為,則必將導致資源、環境、投資的巨大浪費。從長遠來看,對國家、產業、企業的發展都是不利的。
20世紀90年代,美國哈佛商學院波特教授首次提出“產業集群”概念。隨后,越來越多的學者在該領域展開了多角度、多學科的研究。產業集群作為一種更加靈活的產業結構,在成本節約、信息共享、市場充分、創新高效等諸方面都具有突出的競爭優勢。集群模式作為產業升級的載體,其成功范例已經在諸多不同的行業和領域得到了充分體現。伴隨著產業集群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在全球范圍的興起,中國經濟也進入了持續增長的高速發展時期。其中,吸引較多關注和研究目光的集群類型是以浙江為代表的中小企業制造業集群,其次是以中關村為樣本的高科技產業集群。而對于以煤炭為代表的傳統工業基地型的資源集群的研究長期被學者忽略,認為其地域根植性強,資源依賴性高,缺乏產業轉移的可能和持續發展的能力。事實上,從嚴格意義來說,建立于計劃經濟時代的眾多傳統工業基地實質上并未形成真正的產業集群,僅僅處于圍繞優勢資源產業集聚的松散狀態,產業鏈缺失,資源利用率低。2005年以來,隨著國家產業政策的調整,以煤炭為代表的能源產業要走規模化、集群化的產業大方向的明晰,越來越多的國內學者開始關注資源型產業的集群化問題,探討以集群作為有效載體如何來實現資源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基于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中國提出建設能源基地的政策思路。事實證明,能源基地的建設運行有效地提高了資源的循環利用效率,減少浪費,節約成本,優化環境,是資源產業發展的一種有效靈活的組織形式。在國家政策導向下,煤炭基地、水利基地、電力基地等紛紛開始規劃建設。以規劃建設中的13個大型億噸級煤炭基地為例,國家提出規劃思路:大型煤炭基地建設以大型煤炭企業為主體,優先建設大型現代化露天煤礦和礦井。國家支持大型煤炭企業重組,并通過合作、合資等形式吸引各類投資者,參與國有煤炭企業的股份制改造,參與大型煤炭基地建設,形成配套成熟產業鏈條。在國家政策支持下,資源產業以產業集群形式發展成為客觀現實,但由于資源產業的特殊性,其發展機理同中國已經比較成熟的中小企業產業集群不同,在規劃、建設、運行過程中還會存在很多問題,所以需要進行前瞻性和政策性研究。
在這樣的經濟背景下,劉娟撰寫的《循環經濟視角下資源型產業集群化發展機理與路徑選擇研究——以煤炭產業為例》一書(經濟科學出版社,2013)嘗試探尋資源型產業更加高效循環有序的發展模式,論證集群化應用于資源產業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探究其周期規律和動力機制,對于當前處于瓶頸時期的資源產業而言,為其制定更為科學合理的發展政策,引導產業循環高效發展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作為一本學術專著,我認為本書值得關注的研究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1)對“資源型產業集群”形態從構成條件和發展條件兩個角度,應用“鉆石”模型修正和集群場引力系數測算的方法,設計了判別框架。突破了原有學者僅從概念和特征界定“資源型產業集群”的純理論性研究范式,以煤炭產業為例,基于歷年產業數據,通過可操作性的判別框架設計,清晰界定了“煤炭資源型產業集群”的概念邊界。(2)在將物理場理論引入空間經濟領域研究的基礎上,完成了將場理論應用于集群空間的理論模型構建,創新性地實現了利用區域經濟指標,定量化測度了資源型產業集群場引力系數,擬合了集群場空間函數,提取了集群場梯度向量,并以煤炭產業為例,實現了對中國主要煤炭產業集聚區域的集群化條件評價和空間集群核選擇。(3)構建了輪軸式產業集群形態的系統動力學模型,應用實證樣本數據,驗證了集群環境下,影響核心煤炭企業效率的因素及其作用路徑,填補了系統動力學的建模方法在集群領域內針對具體產業,具體形態的應用性研究空白。(4)以煤炭產業數據為樣本,對中國主要的煤炭產業集聚區進行了地理區位的劃分和發展條件的評價,打破了慣用的按照行政區劃劃分的集群邊界,體現了集群圍繞資源發展的產業特性;發展條件的評價提出了對中國煤炭產業現有部分基地建設有效性的質疑,并據此提出了有針對性的產業發展建議。
當然,由于礦產資源的特殊性,其集群化發展模式的探討,無論是在理論層面還是實踐階段都仍需要不斷探索。
收稿日期:2014-03-18
作者簡介:賈平(1965-),女,江蘇淮安人,教授,博士,從事企業戰略管理、物流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