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德彬
摘 要:當前,隨著中央惠農政策的不斷落實,農村經濟得到快速發展,農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然而,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是創新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這是促進社會生產發展的現實選擇,是推進農村改革創新的實踐要求,是優化生產要素配置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創新;農業主體;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0-0028-02
一、農業生產主體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的重要性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關鍵。所以要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地不斷培育發展壯大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是促進農業發展的重要手段。重點培育農民合作組織、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逐步建立起以農民合作組織為主體、以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為兩翼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對加快土地流轉,促進土地規模經營,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實現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二、農業產體存在的問題
發展現代農業,加快農業轉型升級,走農業產業化道路,歸根到底要依靠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力量。但調查中我們卻發現,目前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幾個問題:
1.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土地流轉難,產糧大戶、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農業生產主體需要成片的土地,進行標準化、產業化經營,達到規模化效益。而現在一些地方土地流轉仍以群眾自發為主,流轉合同簽訂不規范,口頭協議仍然存在,流轉行為缺乏約束力,規模經營穩定性不足,推進土地流轉發展規模經營的難度更大,一些地方土地流轉后形成的經營規模仍然比較小。
2.農業經營主體資金難,由于商業銀行的趨利本性,加上農業產業組織化程度低,農業產業沒有享受到良好的金融服務部分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以及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缺少發展資金和大型農機設備,普遍存在貸款融資難問題,制約了農業生產主體的發展和經營規模的擴大。
3.農業生產主體的抗風險能力差,保障體系不健全,當前新型的農業生產主體發展較快,農業生產效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農業產業抗風險能力還比較弱,制約著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業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近年來為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促進和保障現代農業的發展,已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總的說來,保險覆蓋的地域不夠廣、涉及的種類不夠多、政府扶持的力度還不夠大,且損失評估辦法和評估標準有些條款不夠合理,有待進一步完善。
三、對策和建議
1.完善流轉平臺,為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創新奠定基礎。完善縣鄉村三級農村土地流轉信息網絡和縣鄉村三級農村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建立健全土地流轉信息和價格定期發布等制度,規范土地流轉程序。依托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和信息管理系統,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信息發布、政策咨詢、合同簽訂等服務,為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創新奠定基礎。
2.整合資金項目,為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創新增添活力。整合各類農業資金、項目、技術向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支持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組織實施農技推廣項目。堅持公益性和經營性技術推廣相結合,促進農業科技由產中向產前和產后延伸,由單項向綜合服務延伸。同時引導社會資本和社會組織參與農業科技推廣,為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創新增添活力。
3.統一協調配合,為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創新創造環境。認真清理涉及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收費項目,定期開展針對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行為的專項治理活動。同時,各級涉農部門切實發揮綜合協調職能,協調各相關部門為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開展組織引導、技術指導、監督管理和統計監測等工作,為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發展和創新創造良好的環境。
4.創新金融服務,為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創新提供保障。建立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創新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運用金融租賃、票據融資、集合貸款等方式創新金融產品。充分發揮貨幣和資本市場功能,積極發展與訂單、保單和農業全產業鏈相結合的金融產品,提高融資能力和規模。開展特色貸款模式試點,創新農村金融風險分擔模式,提升農業保險保障水平。制定適合農業生產需求的信貸政策,根據農業生產周期特點合理調整貸款期限,并實行一定的利率優惠政策,為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創新提供保障。
[責任編輯 吳高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