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間分異特點的維吾爾民俗文化產業化模式構想
努力曼·依米提
(新疆農業大學 思政部,烏魯木齊 830052)
摘 要:維吾爾族民俗文化由主要居于新疆的維吾爾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綜合組成。主要分析維吾爾民俗文化的空間分布特點及其地理分異,指出維吾爾民俗文化的空間分布與地形條件和氣候等地理要素密切相關。并對維吾爾民俗文化如何搭建產業化模式進行探討。
關鍵詞:維吾爾民俗文化;空間分布;產業化
中圖分類號:F26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0-0036-03
一、維吾爾民俗文化產業化的理論依據
(一)維吾爾民俗文化產業化概念的界定
產業化是指某種產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以行業需求為導向,以實現效益(包括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目標,依靠專業服務和質量管理,形成的系列化和品牌化的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是一種在市場經濟規律支配下所形成的規模經營的機制。
結合維吾爾民俗文化自身的特點,維吾爾民俗文化應包含以下三個層次的內容:第一層是人們對維吾爾民俗文化的思想、意識、觀念的集中,并由此內化為維吾爾民俗文化的思想和民族精神內涵等。第二層是價值觀和思維方式、思想意識物化為維吾爾民俗文化實體。第三層是維吾爾民俗文化具體的組織形式及表層的風格、規則和規矩等。本文認為,維吾爾民俗文化的產業化,是指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傳播維吾爾民俗文化資源為依托,以資本運作為紐帶,以維吾爾民俗文化產品生產和服務為經營對象,以現代管理機制為手段,并且有較完善的經營發展模式,贏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經營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
(二)維吾爾民俗文化產業化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具有差異的民俗文化。新疆維吾爾文化資源豐富,一向有“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之說,因此,新疆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民俗文化,不同的民俗文化又具有不同的民族特色,不同的民俗文化又演繹不同的民俗活動,南疆和北疆文化景觀就大不一樣,而新疆東部與西部的文化特色也有明顯區別。維吾爾族戴花帽的歷史悠久,由于地區差別大,受自然的影響,戴花帽的講究也不同。東疆吐鄯托盆地的維吾爾族喜戴紅花綠葉、顏色鮮艷的花帽;南疆則愛戴以巴旦圖案為主的“巴旦多帕”;北疆小帽樸素無花。
其次是獨特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的形成,最基本的條件是地理環境的地域差異性。在這一條件下,人類才有了不同人種、不同民族和不同籍貫的區別,不同地區的人們才有各自獨特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和生活方式,人們才會被異國風情、異地民俗所吸引。生活棲息在絲綢之路上的維吾爾族,在繼承和發揚本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從漢文化、印度文化、希臘文化、伊斯蘭文化中汲取營養,形成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文化。
喀什是維吾爾族古老的交通、經濟和文化中心。這樣客觀中心區位置條件,使喀什的輻射范圍大大擴大并且人們的服務意識也大幅度提升。在這里生活的維吾爾人中造就了一大批擅長經商的商人和從事飲食服務行業人員和炊事大師。所以,自古以來喀什人善于經商。尤其喀什在飲食品種和質量上,全疆有名,在民間有“有了喀什炊事大師、阿克蘇大米和面粉、就好味好香抓飯及拉條白面”的諺語。
最后是逐漸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隨著中國經濟體制的改革,市場作為經濟發展的手段,逐漸取代了計劃經濟體制,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雖然還處于初級階段,但在最近幾年的發展逐漸成熟起來,在市場經濟體制逐漸取代計劃經濟體制的偉大歷史進程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則已經滲透到每一個生產領域。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為維吾爾民俗文化的產業化提供了先決條件。此外,中國現行文化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也為維吾爾民俗文化產業化提供了制度保證和借鑒經驗。
二、維吾爾族民俗文化的分布及區域差異
(一)維吾爾族民俗文化的空間分布特點
新疆地處歐亞大陸腹部,屬溫帶大陸性氣候。新疆的地理條件從大地形上看,呈“三山夾兩盆”的形勢,四周環有高山峻嶺,中部天山橫亙,山地間夾有兩大盆地和許多小盆地,地勢高差懸殊,這樣的地理位置、地形條件,加之戈壁為主的下墊面,使新疆氣候獨具特點,其變化受緯度、盆地、山地、戈壁影響較顯著。如果以天山山脈為界,新疆又可分為天山以北的草原地區和天山以南及昆侖山北部的綠洲地區等兩大自然生態環境區域。阿爾泰山的夏季雨量充沛,草木繁盛,冬天積雪豐盈,氣候濕潤,因此自古至今這里便成為一個發展畜牧業的理想的天然牧場。塔里木盆地又作為中國最大的內陸盆地,位于天山與帕米爾高原,昆侖山和阿爾金山之間。它的西部是帕米爾高原,南部是昆侖山脈和阿爾金山脈,而北部連接天山。塔里木盆地雖然三面都被連綿不絕、冰雪長封的山峰環抱,中部又為面積遼闊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但它的外緣卻是散布大小不等的綠洲寶地。太陽輻射是氣候形成的另一基本因素,由于新疆遠離海洋,空氣干燥、云量較少,因此太陽輻射造成新疆熱量資源豐富,南北氣候和冬夏氣候顯著不同等氣候特征。南疆與北疆各民族也受氣候的差異、宗教信仰、傳統觀念和民族感情等因素的影響,形成了地區不同、民族風情不一,造成“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走一鄉要問一俗”的地區性民俗文化。
維吾爾族居住的傳統房屋,一般為土木結構的平頂方形平房。由于自然條件的影響,南疆和北疆的房屋在結構和形式上稍有差別。南疆氣候溫和,少雨雪,房屋建筑除頂棚使用少量木材外,四壁多用土坯砌成,房頂留有天窗。這類“土屋”外表看上去不太宏偉,但對大多數維吾爾群眾來說,卻比較實用。北疆氣候寒冷,多雨雪,房屋建筑多用磚石,頂微斜,屋周開窗。這類房屋既利于排雨雪,又比較堅固,保暖性也較好,多為廣大維吾爾群眾所采用。
新疆維吾爾族是中國多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員之一,他們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帶和阿克蘇、庫爾勒地區,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烏魯木齊、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外地。endprint
(二)維吾爾族民俗文化的地理分異
維吾爾民俗文化的分布有一定的規律性,從地域上講,主要分布在環塔里木盆地邊緣,環準噶爾盆地及新疆東部的綠洲地帶;從空間分布看,分布大體上呈現出這樣的規律性:漢代以前,維吾爾民俗文化多分布在山區中部丘陵地帶,人們的生活方式以采集、狩獵為主,城郭建筑遺跡較少;隋唐時期,人們的活動區域多沿河分布在河流的下游地帶,土地較肥沃,社會相對安定,建筑較多,由于遠離現代生活區,相對的文化持續保存較好;明清時代,人們多沿河上溯至河流的中游地帶居住,這是新疆大規模開發時期,有影響的文化地帶保留不多;近代,人們生活的中心地——城市繼續沿河上溯至明清時代的上游部位,這是現代人的生活區,維吾爾族的民居既保留了一些游牧民族的遺風,又受到漢族庭院式住宅的某些影響,同時也吸收了中西亞的伊斯蘭建筑韻味,其建筑藝術與當地的自然條件和建筑形式融為一體,別具一格。豐富的立體造型,高高尖塔上象征伊斯蘭標志的新月威嚴肅穆的寺院和清真寺等,不僅使人們感受到建筑的美,更感受了它的莊嚴;不僅體現出民族特色,而且體現出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
維吾爾族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內人口最多的民族。據1990年統計,新疆共有維吾爾族約719.19萬人,占新疆各民族總人口的47.45%,主要居住在天山以南、昆侖山以北的各個綠洲,特別集中居住在喀什、和田、阿克蘇三個地區,這三個地區維吾爾族總人口占新疆維吾爾族總人口的74.38%。喀什地區有維吾爾族人口約260.46萬,占新疆維吾爾族總人口的36.28%,處全疆16個地、州、市第一位。
就新疆境內一個地區而言,維吾爾族人口所占全區總人口比例最高的是和田,為96.79%;其次是喀什,為91.34%。維吾爾族人口占全地區人口一半以上還有阿克蘇、吐魯番地區和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
三、維吾爾族民俗文化產業化的發展模式構想
(一)構建產業鏈模式
以主導產業為核心,開展縱向橫向的產業延伸,形成維吾爾民俗文化產業鏈,這是文化產業發展普遍采用的模式。根據本土特色文化、技術資源打造出主導型精品產品。例如維吾爾族人都能歌善舞,大多數維吾爾族人都會彈奏一、兩種樂器。維吾爾族民族樂器豐富多彩,共有十幾種,分為彈撥、拉弦、吹管和打擊四類,主要有熱瓦甫、都它爾、艾介克、蘇爾奈、達甫等。“買西萊甫”是維吾爾族最喜愛的一種集體娛樂形式。新疆各地的“買西萊甫”都有所不同,其中保持古老維吾爾風格的“麥西萊甫”,是喀什的 “刀郎麥西萊甫”。然而文化產業要獲得比較好的效益,光停留在一種產品上是不行的,這樣利潤空間很小,要做大做強產業必需增加文化產業巨大的附加值,創造更多的利潤空間,因此還必須拓展產業范圍,在主體產業的基礎上發展與之相關的外圍產業,可以將這些比較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構建成產業鏈模式,逐漸形成一個龐大的產業鏈條。
(二)發展與旅游產業聯姻模式
維吾爾民俗文化的產業發展要轉變思想,不應像其他產業的發展,講求分門別類,獨立門戶,必要的就是其應得到充分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物質精神效益。維吾爾民俗文化產業化初期主要依附于旅游產業,與旅游產業聯姻將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產業發展整體,是一種“互為肢體”的產業發展模式,需要互相配合,合理利用,協調發展。維吾爾民俗文化具有強烈的觀賞性和參與性,可以借助獨特的文化品牌產品的影響力開發民俗旅游項目,吸引大量海內外的游客,既帶動當地維吾爾民俗文化產業的發展也帶動其他旅游產業的發展,增加新的經濟增長點。我們也可以在旅游區開展富有地方風情民族特色的各式各樣的民俗文化活動,既可以讓游客觀賞精彩的民俗表演,也可以邀請游客共同參加,達到互動的效果,這樣不僅可以借助旅游景觀景點有效地宣傳自身民俗文化,把民俗文化推上旅游業市場,而且可以不斷豐富和更新旅游業的內容,為旅游業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促進旅游業的發展。使維吾爾民俗文化產業和旅游業取長補短,相得益彰,實行互動發展此外,維吾爾民俗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互動發展要建立一套符合地方實際情況、科學周密的管理運行機制,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地進行聯合開發,避免人力、物力、財力上的浪費,培養可持續發展的體育文化產業和文化旅游產業,走以維吾爾民俗文化促旅游、以旅游帶動維吾爾民俗文化發展的良性互贏之路。
(三)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品牌戰略模式
由于新疆受地理環境的差異、經濟發展及居民消費水平的限制,新疆本地對文化產品的消費市場有限,因而要積極引導和培育文化市場。市場經濟條件下,品牌在消費者的購買行為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品牌是企業競爭力的象征,意味著相當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意味著對顧客的吸引力,品牌一旦形成就會備受消費者的依賴和關注并在以后的消費活動中成為消費者的慣性選擇。對于維吾爾民俗文化產業來說,品牌同樣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品牌一旦形成,任何市場的開拓都會成為可能。維吾爾民俗文化產品的品牌建立不同于其他產品,它以自身的文化資源為基礎,按照市場規律,維吾爾民俗文化產業應結合自身獨有的文化資源優勢,大力打造特色品牌。因此,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重視絲路文化的“打造”和“加工”,不斷創新品牌,不斷提高文化品牌在國內外的競爭力,爭取最佳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四)創設各地區之間文化產業優化互補模式
疆內各地的游客都是維吾爾民俗文化產業的主要消費者和潛在消費者,可以借鑒旅游區域合作方面的經驗,一方面使維吾爾民俗文化產業與新疆著名旅游區域建立合作關系,利用新疆一些旅游優勢區域帶動維吾爾民俗文化產業化的發展,如天池、吐魯番、喀什等地每年都有大量的國內外的旅游者來這里旅游,可以與這些地區旅游公司建立合作,還可以派宣傳人員長期駐扎在這些著名的旅游點,將旅游者吸引過來,變潛在消費者為目標消費者。另一方面是使維吾爾民俗文化產業之間一個地區與其他地區建立區域合作關系。利用資源互補和產業項目、產品之間優勢互補原則,發展好的項目可以為弱勢項目提供借鑒經驗,實現雙方或是多方的共同發展。總之,就是以城市為依托,根據市場需求和游客的消費特點,在區域內或區域之間的相關文化企業與旅游企業進行合作,合作的主體增多,合作領域進一步擴大,合作的效率進一步提高,形成客源互補、服務互補、效益互補優化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 司馬云杰.文化社會學[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0:376-378.
[2] 黃淑娉,龔佩華.文化人類學理論方法研究[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215-228.
[3] 徐清泉.維吾爾建筑文化研究[M].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1999.
[4] 曹紅著.維吾爾族生活方式—由傳統到現代的轉型[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1999.
[5] 周吉.“論綠洲音樂文化”載入《音樂藝術博覽》[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8.
[6] 齊清順,巴哈爾古麗.維吾爾族[M].烏魯木齊: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1997.
[7] 樓望皓.新疆民俗[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
[8] 張國杰,程適良.中國民俗大系.新疆民俗[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4.
[9] 蘇北海.西域歷史地理[M].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1988.
[責任編輯 吳高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