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玲凜
摘 要:根據西方經濟學的增長理論,從資本約束視角著手,分析西部欠發達地區的資本約束條件,具體探討物質資本、人力資本、自然資本和社會資本等因素對其區域經濟增長的制約。針對西部欠發達地區當前的資本約束問題,圍繞如何提高欠發達地區的資本儲備和轉化能力,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議。
關鍵詞:西部欠發達地區;經濟增長;資本約束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0-0069-02
區域經濟增長作為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一直是經濟學界研究的重要內容。國內外大量實踐研究也表明,經濟增長是解決區域性貧困問題最為重要的手段,從某種程度上說,經濟增長約束是西部欠發達地區區域性貧困的重要成因。因此,本文試圖基于西方經濟增長理論,從制約西部欠發達地區的約束條件著手,探討西部欠發達地區的脫貧路徑。
一、區域經濟增長的約束條件分析
根據西方經濟學的增長理論,經濟增長主要受資源約束(包括自然條件、勞動力素質、資本數額等方面)、技術約束和體制約束這幾個方面因素的制約。從增長理論的發展過程看,這些因素逐漸被概括為物資資本、人力資本、自然資本和社會資本等四方面的因素。
首先,無論是古典經濟增長理論,還是新經濟增長理論,在發展經濟學的所有經濟增長模型中,物質資本都被認為是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在西方早期的發展經濟學中,經濟學家甚至將物質資本形成看成是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認為制約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是物質資本的匱乏。20世紀80年代以后,發展經濟學家雖然不再將“物質資本形成”看作是經濟增長的唯一因素,但仍然將其視為重要因素。世界經濟發展的實踐也表明,物質資本存量的多寡和資本形成的快慢,是促進或限制經濟增長的基本因素。隨著“物質資本”解釋力不足的缺陷凸顯,“資本”概念不斷拓展,“非物質資本”逐漸成為學術界的新寵。20世紀60年代,舒爾茨系統研究了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作用,自此人力資本開始得到西方大多數國家的重視,并逐漸將其視為影響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后,經濟學家們還引入了自然資本和社會資本的概念,并肯定了其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生態經濟學家認為,自然資本是人類經濟活動的基礎,隨著自然資本的耗竭,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將由人造資本轉向自然資本。20世紀90年代以后,以羅伯特·帕特南為代表的一批社會經濟學家開始從宏觀角度分析社會資本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學者們從理論和實證角度深入探討了社會資本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作用,基本上肯定了社會資本對經濟增長的積極影響??傊?,根據西方經濟增長理論,物質資本、人力資本、自然資本和社會資本是制約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欠發達地區的資本約束分析
1.物質資本約束分析。從物質資本的具體形成過程看,主要包括物質資本的原始積累過程和物質資本的形成與深化過程兩個基本環節。其中,較好的物質資本積累基礎是物質資本形成與深化的基石,物質資本的形成與深化又能夠為物質資本積累提供源源不斷的資金來源。具體考察西部欠發達地區的資本形成機制,首先,在多重因素的影響下,西部欠發達地區物質資本的原始積累十分薄弱,其資金來源的主要渠道是中央財政及國有金融機構的存貸款。以云南省為例,2012年云南省的固定資產投資總額(7 831.1億元)中有38.4%的資金來源于國有經濟(4 071.97億元),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了十多個百分點(2012年全國平均為25.7%)。由于缺乏體制外的金融制度供給,使得西部欠發達地區的資本供給嚴重不足。此外,由于政府在資金配置中占據主導地位,其經濟在向市場主導型轉化的進程中也受到嚴重約束。從資本的轉化能力看,西部欠發達地區的的資金使用效率也不高,企業資產貢獻率很低。以西藏為例,2010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總資產貢獻率僅為5.40%,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15.68%)10個百分點。因此,物質資本原始積累不足,資金供給力量薄弱,資金使用效率不高,資本轉化能力不強,成為制約西部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約束因素。
2.人力資本約束分析。從人力資本的內涵上看,其包含數量和質量兩個方面的內容。從絕對數量上講,西部欠發達地區擁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僅四川省勞動力資源總數就達6 387萬,其中就業人員總數為4 798.3萬人,占全國就業人員總數的6.3%(2012年),這為其經濟發展奠定了一定的人力資本基礎。但是,人力資本的形成不僅要以勞動力數量為基礎,而且還需要考察勞動力的質量。勞動力的質量具體可以從勞動力的健康狀況、受教育程度等方面衡量,其中,勞動力的受教育狀況是目前衡量勞動力質量的最主要的指標??傮w上講,西部欠發達地區勞動力的質量不高,以西藏為例,2010年其就業人員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僅為5.13年,比全國平均水平少了近4年。究其根源,西部欠發達地區人力資本投資的規模長期不能適應其人口快速增長的要求,是造成其目前勞動力質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以四川省為例,2012年四川省的人均教育投資為276.9元,低于全國340.7元的平均水平。這種人力資本投資的缺乏導致西部欠發達地區整體上人力資源素質不高,而人力資源的低質量又導致其人力資本特別是高層次人力資本的低形成率,從而使得當前西部欠發達地區的人力資本存量嚴重不足,進而制約其經濟發展。
3.自然資本約束分析。自然資本主要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自然資源稟賦,二是能夠產生自然資源流和服務流的地理環境。就自然資源稟賦而言,西部欠發達地區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其自然資源極為豐富。具體來說,其擁有全國最大的水能資源,僅次于東北的第二大林區,豐富的礦產資源以及絢爛的自然景觀資源。然而,豐富的自然資源雖然為當地的經濟發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卻未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長期以來,為了擺脫貧困,很多地區無節制地開采地下資源、破壞生態資源,導致很多地區的生態環境急劇惡化,生態資源難以再生。而就地理環境而言,西部欠發達地區雖然地域遼闊,卻地形復雜崎嶇,交通區位不優,加之中國自然災害頻發的沿江和山前災害帶交匯于此,地震、干旱、洪水、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十分頻繁,地理環境十分惡劣。由于生存環境以及人口自身的脆弱性,在各種自然災害的沖擊下,當地居民經常性地面臨土地或農作物的受損、減產甚至毀滅,從而使得該地區居民以農業維持生計的基礎遭到損害,使原本過低的收入和財產失去來源,很快便陷入貧困甚至慢性貧困中。惡劣的自然條件和脆弱的生態環境相互作用,成為約束西部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endprint
4.社會資本約束分析。大量文獻研究結果表明,一方面,社會資本作為與經濟資本(物資資本和人力資本)平行的一種資本形式對經濟增長有直接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可將社會資本看作是一種非正式制度,它能夠通過提高生產要素的利用效率來間接的促進經濟增長。從宏觀區域社會資本出發,西部欠發達地區的社會資本約束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地方行政部門效率低下,觀念陳舊,改革意識薄弱,嚴重阻礙了其區域社會資本的形成;第二,尚未形成有效的社會信任網絡,西部欠發達地區的社會關系仍然局限在親緣、地緣等相對很窄的范圍內,社會和市場參與度不高。
三、結論和政策建議
總體上看,基于資本視角分析西部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約束條件,發現限制其經濟增長的因素主要有:惡劣的自然環境、原始積累的不足、人力資本的缺乏等。此外,收入分配等經濟體制約束也是其經濟不發達的重要成因。歸結起來,西部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也主要受物質資本、人力資本、自然資本和社會資本等因素的制約。而國內外大量實證研究表明,在這些資本因素中,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又是關鍵要素。在西部欠發達地區,物質資本匱乏,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各級政府的財政支援;人力資源豐富,但勞動力的平均受教育水平很低,人力資本不足。因此,西部欠發達地區要實現區域的可持續發展,貧困人口的脫貧致富,除了需要外部的援助外,更重要的是其自身的資本儲備和轉化能力的培養。
由于西部欠發達地區并未建立起區域經濟發展的長效機制,人才流失問題嚴重,而且即使在財政支援等外部援助下,仍然面臨資金短缺的問題。因此,為有效推進其可持續發展,需要注重挖掘民族特色產業,在保護、傳承民族文化的同時,依靠特色產業帶動經濟發展,從而推進自身資本的形成和轉化。此外,還要注重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優化人才政策,積極推進人才回流,積累人力資本,并增強物質資本的積累轉化能力。在人力資本積累的問題上,相關政策需要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方面是加強勞動力的培訓,加快形成產業發展的有效人力資本;另一方面是推進人才回流政策的實施,必須構建人才回流機制,建立起吸引人才到民族貧困地區工作的政策體系和措施體系。具體來說,首先要依靠當地的特殊資源,通過開發民族風情旅游業,民族特色手工業等產業,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支柱產業,為人才回流提供載體;其次是要從西部欠發達地區的實際出發,制定切實可行的人才政策配套體系,營造有利于人才回流的社會氛圍。
參考文獻:
[1] 雷恒,李睆玲.西部財政教育投入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0,(1):14-15.
[2] 李桂榮,韓楓,李坤儒,妮莎.中國西部民族地區人才回流機制構建與實施[J].生產力研究,2003,(1):148-150.
[3] 胡紅霞.試論西部貧困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與人才回流[J].經濟問題探索,2009,(1):32-36.
[4] 楊建芳,龔六堂,張慶華.人力資本形成及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一個包含教育和健康投入的內生增長模型及其檢驗[J].
管理世界,2006,(5):10-34.
[5] 鄭耀群,周新生.社會資本視角下的東西部經濟差距分析[J].貴州社會科學,2007,(8):130-133.
[責任編輯 陳麗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