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網”還需建立長效機制
據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透露,自今年1月以來,已依法查處淫穢色情網站110家,關閉相關頻道、欄目250個,關閉微博、微信、論壇等各類賬號3300多個,關停廣告鏈接7000多個,刪除逾20萬條涉黃信息。
新華社報道:“掃黃打非·凈網2014”專項行動已初見成效,值得充分肯定。但事實上,這既不是針對互聯網傳播秩序的首次整頓,也不是針對網上淫穢色情信息的首次治理。根據新聞搜索,2012年、2013年都曾經在全國范圍內開展過整治傳播淫穢色情信息的專項行動,“斬獲頗豐”。但專項行動過后,或有部分網站故態復萌,或有部分被查網站“死灰復燃”,網絡淫穢色情信息又開始泛濫,直至開啟新一輪專項整治行動。如此“割韭菜”,不是“凈網”的長久之策,因此,建立“凈網”長效機制尤為迫切。
應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加大依法管理網絡力度,形成從技術到內容、從日常安全到打擊犯罪的互聯網管理合力。比如,在監督方面,可設立“網上巡警”,進行24小時跟蹤分析,封鎖色情網頁。二是要加強立法工作,加大懲罰力度。根據以往通報的結果,有問題的網站、頻道、賬號等大都是被關停、關閉、注銷,網站的管理者也多是被處以行政處罰,如此低的違法成本不足以對這類違規違法行為形成震懾。通過相關立法進一步加大對不法分子的懲處力度,戳中他們的“痛處”,打中他們的“要害”,才能從根本上遏制住他們的違法沖動。
讀些“無用”的書又何妨?
在倡導全民閱讀的今天,我們面臨著多樣化的讀書選擇,“讀什么”成了難題。要破解這個問題,衡量標準是必要的前提,而如今,在一些人的觀念中,逐漸形成了一個非常簡單的衡量標準,那就是“有用”與“無用”。
新華網報道:何為“有用”?讀完之后使人有所感悟、心智有所收獲應該就可以算得上“有用”。但“有用”的定義如今已經被極大地擴展:能夠幫助通過考試的書就是“有用”的書;對于學術有幫助的書就是“有用”的書;能夠現學現賣、知識速成的書就是“有用”的書……而一些經典文學著作等則因起不到立竿見影的效果而被打入了“無用”的行列。
不得不承認,如此對“有用”的定義是非常現實的,但是反觀這一衡量標準帶來的社會影響,“功利性閱讀”的彌漫大有蓋過了書香的勢頭。讀書只讀“有用”的書,似乎已經成了一些人的共識。當然,這并非個體的過錯。長期以來唯成績論和唯實用論,讓通過讀書提升成績水平、熟練掌握技能成了讀書效果的衡量標準。在過分注重現實效用的大環境下,讀“有用”的書恐怕是見效最快的途徑。
其實,我們對于閱讀的某些需求并非這些“有用”的書可以提供,在“有用”的衡量標準之外,詩詞歌賦、小說劇本等“無用”的書帶給我們的震撼和啟迪,在人生之中往往會留下更深的印記。真正的成長,并不僅僅是“有用”的書可以滿足的,更需要一些“無用”的書來潛移默化地塑造。感受純粹的閱讀之美,拋開那些功利的目標,讀一些“無用”的書又何妨?
網絡文學:要“GDP”更要文學價值
網絡文學作為網絡時代的典型文化產品,越來越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目前,網絡文學似乎“熱”出了一片繁榮景象。然而,網絡文學真的就那么“炙手可熱”、“熱”得其所嗎?
《中國新聞出版報》報道:絢麗的數字,尤其是各項經濟指標,毫無疑問是網絡文學吸引大家眼球的主要元素。網絡文學之所以“熱”:一是版稅收入豐;二是網絡作者人數多、年齡小;三是網絡作品數量多、篇幅長、更新速度快。然而,“碼出來”的網絡文學是否具有文學價值呢?
網絡文學經過近20年的發展,經歷了從“言情”到“幻想”再到“現實題材”的三個不同時期。每個時期,均呈現了海量的網絡文學作品。但為何總給人們一種“爛糟糟”“亂轟轟”的感覺呢?其主要原因是,網絡文學整體質量良莠不齊、佳作難覓。
網絡文學需“值”。“值”,即價值,這里特指文學價值。高點擊量并不等于高質量,高經濟收益不等于高社會效益。因此,我們不應只關注經濟收益,更應重視網絡文學本身應該具有的文學價值。首先,價值是文學固有的特質。沒有價值的文字作品就不能稱為文學作品。網絡文學作為文學大家庭中的一員,必然也必須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其次,文學價值決定文學作品的質量。什么是文學價值?它是指體現在文學作品里的必要的思想和精神價值,以及應該發揮的積極作用。再者,網絡文學應傳播正能量、積極回報“粉絲”。網絡文學理應承擔起積極引導、正確教育并提供優質的精神食糧的重任,回饋網民以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