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楊洋,于景曉,李 爽
(吉林建筑大學城建學院,吉林長春 130111)
“建筑環境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王楊洋,于景曉,李 爽
(吉林建筑大學城建學院,吉林長春 130111)
根據建筑環境學的課程背景,結合自身教學經驗,論述了建筑環境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具體內容,主要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兩方面進行教學改革,以提高教學效果。
建筑環境學;教學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
建設部有關部門和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于1998年將原來的“供熱、通風與空氣調節”三個專業調整合并為“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1]。 同時設置了相應的建筑環境學課程,本門課程能夠體現該學科的專業基礎的性質。傳熱學、流體力學、工程熱力學和建筑環境學四門課程共同構成了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的專業基礎課,且將建筑環境學定位為唯一區別于其他學科的核心基礎課程[2]。
2012年,教育部又對本科階段的專業課程進行調整,發布全新的本科專業目錄。在這個新的本科專業目錄中,將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的名稱調整為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這次調整意味著對該專業的專業內涵及專業范圍的拓寬。將本專業的培養目標調整為從事建筑環境控制、建筑節能和建筑設施智能技術領域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
通過學習建筑環境學這門課程,使學生達到了解和掌握建筑環境的形成原因、評價方法和控制手段的教學目標。
雖然建筑環境學是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但是一些學生對這門課的印象不深刻,意識不到該課程在畢業實際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建筑環境學的內容包含了建筑外環境、建筑熱濕環境、人體對熱濕環境的反應、室內空氣品質、室內空氣環境營造的理論基礎、建筑聲環境和建筑光環境。
1.1 重新編寫課程教學大綱
建筑環境學與專業課通風工程、空調工程的教學內容重復,建筑環境學第六章室內空氣環境營造的理論基礎中關于通風方法、通風稀釋方程與通風工程課有內容重復。建筑環境學第三章太陽輻射對建筑物的熱作用、冷負荷與熱負荷部分,第七章建筑聲環境與空調工程有不同程度的內容重復。課程內容的重復導致了不必要的課時浪費,為此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改進[3]。
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根據本校學生的特點,重新編制了建筑環境學的教學大綱。根據通風工程、空調工程課程的教學大綱,合理調整建筑環境學的教學內容,對后續課程中詳細講解的內容可在建筑環境學中略講,使課程體系更加合理化。經反復論證,將原來的理論知識的45學時調整為36學時,同時增加了4學時實驗,具體分配見表1。
表1 理論學時分配表

1.2 授課內容與實際應用結合
建筑環境學授課內容理論性較強,實用性不突出,筆者根據自己的經驗在教學內容中增加部分實際應用內容,使學生能夠做到授課內容與實際應用緊密聯系。
在第四章人體對熱濕環境的反應中介紹有關垂直溫差的概念,在介紹地板的溫度過高或過低同樣引起居住者不滿的內容時,根據筆者的經驗在授課時拓展介紹《采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規范》中低溫熱水輻射采暖的輻射體表面平均溫度的確定。地板輻射采暖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學生對本部分內容的理解更加深刻。
在介紹預測平均評價PMV時,教材中只列出當PMV=0時,PPD為5%。ISO推薦值在-0.5~+0.5之間。為了靈活應用PMV-PPD圖,針對我國的實際情況,筆者在《采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規范中查閱到我國采暖與空氣調節室內的熱舒適性,PMV和PPD的值宜為:-1≤PMV≤+1,相應的PPD≤27%,見圖1,并將這部分規范內容添加到授課內容中。

圖1 PMV與PPD的關系曲線
教材對一些基本知識的闡述比較簡略,對這部分內容進行授課時,對該部分知識進行拓展。例如在講解教材第二章第三節中的“風玫瑰圖”的概念時,在授課之前收集整理相關文獻和資料,將長春的風玫瑰圖展示給學生(圖2),使學生通過風玫瑰圖了解所在城市的主導風向等信息,做到活學活用。

圖2 長春風玫瑰圖
在通常的課堂教學中,主要采用課堂講授的方式,通過使用多媒體課件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多媒體課件優點是圖片生動、文字清晰,相應也存在一些弊端:單位時間內傳遞的信息量大,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小,教學效果并不令人滿意。為了增加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在教學方法上進行兩種改進。
2.1 考核方式的改進
借鑒其他院校的教學經驗,布置文獻綜述類的論文。在教學過程中,教會學生可以通過相應的檢索系統收集專業領域的文獻、前沿動態和最新成果。同時布置相關作業,學生根據授課內容選擇相應的關鍵詞,擬定論文題目,然后檢索文獻收集資料,獨立完成論文。完成后師生共同學習討論,教師評閱后將論文成績計入平時成績。這個教學環節的設定,可以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理念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同時能夠使學生加深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和吸收。
在本校2010級學生中增加了考核次數和項目,主要布置了作業題、論文,將平時成績所占的比例從20%增加到30%。這樣做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學生加強對課堂教學過程的重視。成績比例的調整會增加教師在考核成績中的主導地位。
2.2 開設實驗
目前開展建筑環境學實驗教學的高校只有清華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等幾高校,清華大學具有本科學生可以參與教師課題研究的優勢,可通過課題完成實踐教學環節。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環境學”課程設置了2學時的實驗課程,可選實驗內容包括室內氣象參數的測定、室外氣象參數的測定、室內聲環境的測定,根據具體情況要求選出其中1個。
結合本院的教學科研特點、師資力量水平,擬參考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實驗模式建立試驗體系。實驗教學內容如下:室內空氣質量和建筑聲環境兩個實驗,共4學時。在此基礎上,今后還要在開設綜合性實驗方面繼續努力。
建筑環境學是建筑環境與能源工程專業的重要專業基礎課,筆者從自己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重新編制了教學大綱,在授課內容上進行合理優化,并將理論性強的授課內容與專業規范等實踐內容相結合。在教學方法上,從考核方式和開設實驗兩個方面來增加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課程建設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提高教學質量是課程教學改革的最終目的。
[1]于文艷.提高建筑環境學課程教學效果的措施[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2):73-75.
[2]孫春華,金風云,陳占秀.充分發揮建筑環境學核心基礎課程的作用[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1):72-74.
[3]簡毅文,陳超,藺潔.建筑環境學與專業課教學相互關系的探討[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2009(11):206-208.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Reform on the Course of “Building the Environment”
WANG Yang-yang,YU Jing-xiao,LI Shuang
(The City College of Jilin Jianzhu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111,China)
According to the course background of built environment, the authors discussed the teaching reform details of built environment course combining with their own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explore teaching reform mainly from teaching contents and teaching method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building the environment;teaching reform;teaching contents;teaching method
2013-10-26
王楊洋(1981- ),女,黑龍江大慶人,吉林建筑大學城建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從事建筑節能研究。
TU
A
1008-178X(2014)01-014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