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 靜,王文靜
(吉林師范大學旅游與地理科學學院,吉林四平 136000)
吉林省入境旅游地區差異及結構分析
甘 靜,王文靜
(吉林師范大學旅游與地理科學學院,吉林四平 136000)
在收集整理吉林省2008至2012年旅游業統計數據文獻資料的基礎上,通過靜態、動態比對,橫向、縱向比對的方法,運用均值、極差、集中度、基尼系數等指標對吉林省旅游業現有發展水平進行研究,探討吉林省旅游業在全國視角下發展以及自我發展兩個背景下的情況,總結影響入境旅游差異的主要因素。分析指出:吉林省旅游業發展水平居于全國下游,發展后期力量強大,以長白山地區旅游資源豐度與知名度為優勢,發揮其牽引作用,擴長旅游線路,盤活吉林省入境旅游市場,帶動邊境旅游與內部旅游發展。
入境旅游;地區差異;數據分析
一個地區的旅游業發展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其入境旅游人數與旅游收入情況[1]。吉林省作為旅游資源大省,很多學者從資源開發、規劃、旅游經濟差異角度進行研究[2],而目前還沒有從入境視角對吉林省旅游現狀的研究。本文從入境旅游角度來研究吉林省旅游業的發展,以期對吉林省旅游業發展提供參考意見。
1.1 全國視角下的吉林省入境旅游發展靜態狀況
1.1.1 全國視角下的吉林省入境旅游發展比例角度較小
旅游人數反映一個地區旅游繁榮程度和未來旅游發展潛力,由表1可以看出,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旅游業迅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從2008到2012年吉林省入境旅游人數及外匯收入均處于增長狀態,增輻為41%;吉林省的旅游外匯收入占全國外匯收入比率從2008年的0.5%增長到2012年的0.99%。但較全國整體速度而言則增長緩慢,且占全國增長比例較小。

表1 2008-2012年吉林省入境旅游人數及旅游外匯收入占全國的比率統計表
資料來源:2008至2012年《中國旅游業統計公報》
1.1.2 吉林省入境旅游發展與全國旅游業發達省份旅游發展相比處中下游
本文選取旅游業較發達以及旅游業發展水平同吉林省相近省份的歷年數據進行比較。由表2可以看出,2009至2012年廣東省入境旅游人數一直居于全國首位,廣東、北京、上海等地一直處于領先地位。吉林省入境旅游人數及外匯收入不僅較全國旅游發達地區差距很大,而且較全國平均值而言比例也很低。但是同時可以看出,雖然數值小、比例低,但人數與外匯收入均呈現出上升的趨勢。2009至2012年廣東、北京、上海等地旅游外匯收入一直處于全國領先地位。

表2 2009-2012主要旅游省份入境旅游人數與旅游外匯收入統計表
(資料來源:2009至2012年《中國旅游業統計公報》)旅游人數為The number of inbound tourism,縮寫為NIT,單位:萬人次,外匯收入=FER,單位:萬元)
1.2 全國視角下的吉林省入境旅游發展動態變化
為從動態速度上反映吉林省近年旅游業發展情況,本文選取旅游業較發達以及旅游業發展水平同吉林省相近省份的歷年數據進行比較。由表3可以看出,我國入境旅游具有西輕東重、沿海發達內陸落后的特點,不論在入境旅游人數還是在旅游外匯收入上,東部沿海地區總量始終比西部內陸地區總量大。同時可以看出,盡管東部發達地區靜態數量恒大于內陸地區,但是欠發達地區近年入境旅游人數和外匯收入增速很大,均大于發達地區。其中吉林省的入境旅游發展在中國各省市中一直處于落后地位,動態增速情況在全國各省市中位于前列,2009至2012年兩個增速均大幅高于全國水平,為研究吉林省入境旅游地區差異及結構提供了宏觀背景。

表3 2009至2012年各省INT與FER較去年增長情況統計表
資料來源:2009-2013年統計年鑒(入境旅游人數為 The number of inbound tourism,縮寫為NIT,外匯收入=FER)
2.1 優良級旅游資源的等級結構為金字塔式,各市區等級結構無確定結構
按“國標”評價體系和等級標準劃分,吉林省包括有247個五級資源單體,分布在8個主類中,數量大小順序依次為建筑與設施資源單體、人文活動資源單體、地文活動資源單體、水域風光資源單體、生物景觀資源單體、旅游商品資源單體、遺址遺跡資源單體、天象與氣候景觀資源單體;529個四級資源單體,分布在8個主類中,數量大小順序依次為建筑與設施資源單體、地文景觀資源單體、人文景觀資源單體、生物景觀資源單體、遺址遺跡資源單體、水域風光資源單體、旅游商品資源單體、天象與氣候景觀資源單體;三級旅游資源單體2468個,分布在8個主類中,數量大小關系依次為建筑與設施資源單體、地文景觀資源單體、水域風光資源單體、遺址遺跡資源單體、生物景觀資源單體、人文活動資源單體、旅游商品資源單體、天象與氣候景觀資源單體。由上述旅游資源數量匯總可以看出,吉林省整體優良級旅游資源類型種類較齊全,優良級旅游資源的等級結構為金字塔式。但省內各地區旅游資源數量差異較大,其中旅游資源多集中在地文景觀、生物景觀、水域風光在內的自然類旅游資源類型,而人文景觀相對于其他省市來說數量較少,類型特色也不鮮明[3]。各市區旅游資源分布差異較大,圖1所呈現的是不確定的等級結構式。
2.2 省內主要城市入境旅游發展情況
2.2.1 基于位序-規模下的城市入境旅游差異分析
本文對吉林省主要旅游城市入境人數、旅游外匯收入的總數、首位度、極差、平均數、集中度進行了測算,分析吉林省入境旅游發展地區差異,由表4、表5可知,從2009到2012年,吉林省入境總人數增長了1.73倍,一直處于增長態勢;從首位度的角度看,按照位序-規模的原理,一般正常的二城市指數數值應該是2,吉林省從2009年至2012年入境旅游人數首位度均小于2,可知結構正常,集中適度;入境人數集中度沒有太大變化,由此表明省內主要城市吸引游客人數比例相對不變。吉林省旅游外匯收入增長了3.25倍,一直處于增長態勢;從首位度看,旅游外匯收入首位度均小于2,結構正常,集中適度;其中旅游外匯收入集中度從2009年至2011年呈逐年小幅度遞減趨勢,表明外匯收入差距在合理范圍內逐年縮小,2012年較2011年增長0.02,表明2012年吉林省主要旅游城市外匯收入差距有小幅增加。

圖1 吉林省各地市A級旅游區個數比較

年份總人數首位度極差平均值集中度20096774691.41305185846830.4520108104471.483739511013050.4620119815571.454477431226940.45201211725831.525393171465720.46

表5 2009-2012年吉林省城市旅游外匯收入首位度統計表
(首位度本文采用第一大城市與第二大城市比例的說法)
2.2.2 省內入境旅游人數與收入趨于合理狀態
本文采用三次多項式擬合來計算洛倫茨曲線,分析吉林省內部入境旅游人數與收入差異,圖2中橫軸表示入境旅游人數的累計百分比,縱軸表示旅游外匯收入的累計百分比。由圖2可以看出,2009年理想曲線同洛倫茲曲線之間的差距最大,2010至2011年差距有所減小,到了2012年差距又有所增大,但增量不大,并未超過2009年。而總的來說,2009至2012年理想曲線同洛倫茲曲線之間的差距都處在一個合理的狀態下,說明2009-2012年吉林省入境旅游收入越來越趨勢合理狀態,政策發揮的作用在緩慢呈現。

圖2 三次多項式擬合的歷年洛倫茨曲線圖(理想曲線Y=X)
2.2.3 省內各市入境旅游發展差異逐年增大
表6可知,系數值2009年在0.2和0.3之間,2010至2012年均位于0.2以內,旅游收入分配處于比較平均狀態。2012年較2011年有增大。據此可知, 2009至2012年吉林省主要城市入境人數與旅游外匯收入差異合理,其中2009至2011年三年間吉林省各市入境旅游發展差異在合理范圍內逐年縮小,2012年吉林省各市入境旅游發展差異有所變大,但仍在正常情況下。

表6 2009-2012年吉林省旅游外匯收入基尼系數統計表
3.1 旅游資源豐度
旅游資源對一個地區旅游業的發展具有基礎性的關鍵作用。吉林省各市資源豐度排序為:長春市(占全省21.69%)、吉林市(13.83%)、延邊朝鮮族自治州(13.03%)、通化市(12.31%)、白山市(12.24%)、四平市(9.18%)、白城市(6.71%)、松原市(5.47%)、遼源市(2.82%)、長白山(2.70%)。其中長春、吉林、延邊、通化、白山居吉林省旅游資源總儲量的前五位,凸顯吉林中部地區和東部地區在旅游發展中具有得天獨厚的突出優勢。長白山之所以位居最后,是由于長白山地域面積較小,旅游單體數量少,但其資源特色突出,資源品質很高,優良級旅游資源儲量和品質亦較高??傊?,吉林省各地區存在較大的差異,以中東部地區為豐富,而西部地區相對匱乏。這也使得這一部分城市的入境旅游收入與人數相對較少,影響入境旅游者決策[3]。
3.2 社會經濟水平
長春、吉林、通遼三市近四年GDP一直居于全省前三,各市GDP均呈現出逐年遞增的現象,這與近年吉林省入境旅游業持續發展呈正向關系。吉林省各市GDP差距逐年增大,雖共同增加但增速不同。某一地區社會整體發展水平與該地區旅游業的發展水平存在著一定聯系。一般經濟發展程度一般的地區入境旅游人數明顯會低于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區。首先,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的地區與外界的經濟聯系也就越密切,無形中也有助于進行地區旅游資源宣傳,提高地區知名度,以達到招徠游客的目的。其次,經濟基礎對旅游目的地發展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旅游供給能力的強弱上。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區政府會有更多的財政資金投入于旅游資源的開發、旅游基礎設施的建設,建立先進的管理系統,提高旅游供給能力,為游客提供高品質的旅游服務,吸引更多消費能力強的游客來訪。長春、吉林、四平、通遼等城市位于吉林省經濟上游圈,均加大旅游發展投入,旅游人數和收入均有大幅度增加[4]。
3.3 交通、酒店等基礎設施及旅游基礎設施
在酒店方面,長春、吉林、延邊酒店數量和質量均居于全省前列,可滿足不同類型旅游者的住宿要求,而四平、松原、白城等市的酒店業欠發達,對旅游業具有一定負面影響(表7)。交通、酒店等旅游基礎設施建造良好的地方,可以滿足不同游客的需求,覆蓋面廣,旅游業發展得更好,反之亦然。到目前為止吉林省共計有兩處民用機場,分別位于長春和延吉,這兩處民用機場對兩市吸引遠距離客源地旅游者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表7 吉林省旅游接待設施統計表
3.4 旅游產品線發達程度
旅游商品、紀念品形成組合和品牌,可以給游客以正規、有保證的印象,可以產生旅游經濟的集聚效應,對吉林旅游市場秩序維護具有重要作用,給游客提供安全的旅游環境,促進旅游業良性發展。長春、吉林、延吉、通化參與大多數吉林省熱門旅游線路,產品線明顯較省內其他城市多,必然對旅游發展產生重要意義。
3.5 政府旅游政策支持強度
吉林省旅游局依托本省優勢資源,把自然資源的開發和休閑服務的建設結合起來。各級旅游主管部門充分發揮部門職能作用,共同營造良好的旅游大環境。近年來吉林省入境旅游人數及旅游外匯收入占全國的比率均一直處于增長趨勢,較其他省份增速一直居于領先地位。
吉林省入境旅游地區發展差異較大,這種變化會隨著時間與經濟發展形成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趨勢。要縮小各地區入境旅游發展差異,首先要綜合細致分析各地區的旅游資源,從而確定一個具有地方特色的吸引力強的旅游資源,以該資源為核心,以點帶面形成資源群,建立高級旅游景區,注重構建優質旅游產業鏈條。利用吉林省的優勢,長白山旅游資源豐度大的地區增設旅游線路,盤活吉林省整體內部入境旅游市,發揮長白山旅游地區的牽引作用,有預見性地對旅游產品進行合理規劃,以求適應變化的旅游市場。加大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的財政投入,解決和提高旅游資源所在地的可進入性,建設和完善基礎設施和旅游服務設施,吸引外來資金投資地區旅游開發,吸引消費能力強的游客。
[1]沈驚宏,孟德友,陸玉麟,等.中國入境旅游經濟地區差距演變及其結構分析[J].人文地理,2013(1):82-83.
[3]王文靜,潘玉君,鄭燕.中國旅游經濟差異研究進展與展望[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13,25(3):89-94.
[3]王洪橋,孟祥君,孫浩亮,等.吉林省旅游資源的基本特征及空間結構分析[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9,26(7):190-194.
[4]甘靜.吉林省冰雪旅游開發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9.
2014-04-27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3CSH068);國家發改委東北規劃子課題(201200011);四平市社科基金項目(2014)。
甘 靜(1981- ),女,吉林農安人,吉林師范大學旅游與地理科學學院講師,博士研究生,從事區域經濟地理學、旅游規劃與經濟研究。
K902
A
2095-7602(2014)04-00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