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威習通
(1.大陸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西北大學地質學系,陜西西安 710069;2.河南省煤田地質局二隊,河南洛陽 471000)
滎陽丁店地區煤質評價
陶威1習通2
(1.大陸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西北大學地質學系,陜西西安 710069;2.河南省煤田地質局二隊,河南洛陽 471000)
煤質評價就是根據煤的分析結果,對煤炭的煤質特征、煤質水平、合理有效的加工利用途徑等各個方面進行全面、科學地評價,為煤炭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依據。本文研究了滎陽市丁店地區煤質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公益性質、分類分布及其工業用途。
煤礦;煤質評價;滎陽
研究區內含煤巖系為石炭系上統太原組、二疊系下統山西組、下石盒子組及中統上石盒子組。其中,區內主要煤層為山西組的二1煤,為局部可采煤層,其次為上石盒子組的七2煤。
二1煤位于山西組下段,距底部的太原組頂部灰巖0.37~26.11m,平均7.7m,距頂部的砂鍋窯砂巖(Ss)21.68~115.8m,平均71m。區內施工的10個鉆孔,其中8個對該煤層均有控制,煤層對比可靠。二1煤層上部以大占砂巖為間接或直接頂板。二1煤層直接頂為泥巖或砂質泥巖,有時大占砂巖作為二1煤層的直接頂板;老頂為細、中粒的大占砂巖。直接底板為黑色泥巖和砂質泥巖,有時相變為粉砂巖,內含黃鐵礦鮞粒,多見植物根莖化石;老底為太原組灰巖。
七2煤位于上石盒子組下部的七段煤,距田家溝砂巖(St)43.12~107.78m,平均66.03m;上距平頂山砂巖(Sp)205.98~222.57m,平均212.752m。煤層層位不穩定,煤厚0.59~2.82m,平均厚1.31m,局部含夾矸1層,結構簡單~中等。七2煤直接頂板為泥巖或砂質泥巖,老頂為淺灰色細砂巖。底板為灰色細、中粒砂巖和泥巖砂巖,局部為炭質泥巖。底部的分段標志層St砂巖為淺灰、灰白色中粗粒砂巖,常含礫石,厚1-16.4m,平均厚7.64m,俗稱“田家溝砂巖”。本文主要對以上兩種煤質進行評價。
本次研究選取勘查區的煤樣進行了煤巖鑒定工作,鑒定結果見表1。

表1 各煤層顯微鏡煤巖組分鑒定成果表
因實驗研究階段僅二1煤層進行了顯微煤巖組分鑒定,下面僅介紹二1煤層的物理性質和煤巖特征。
1.1 物理性質
二1煤顏色為灰黑色~黑色,煤的原生結構、構造受到構造應力作用的破壞,多為粉粒狀和碎片狀,粒度1~3mm,局部粉粒煤經固結擠壓成塊,但十分松軟,用手壓之即碎。
1.2 煤巖特征
二1煤宏觀煤巖類型為半亮型-光亮型,煤巖組分以亮煤和鏡煤為主,夾少量暗煤及絲炭透鏡體。顯微煤巖組分以有機組分為主,含量84.60%,無機組分含量15.40%。有機組分以鏡質組為主,含量58.10%,鏡質組以均質鏡質體為主,基質鏡質體次之,少量碎屑鏡質體;惰質組含量占26.50%,惰質組以絲質體為主,有少量碎屑惰質體。無機組分主要以粘土礦物為主,呈細脈狀、浸染狀、透鏡狀分布;硫化物類的黃鐵礦呈微粒狀分布;碳酸鹽類的方解石多為后生,呈脈狀充填在其他組分的裂隙中。顯微煤巖類型為微暗亮煤。
1.3 各煤層的視密度
研究階段,根據實際情況,各個煤層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煤樣進行了視密度測定。研究階段各煤層的視密度以本階段視密度測定數據的平均而來,各煤層視密度見表2。

表2 各煤層視密度一覽表
研究區內施工的9個鉆孔,均按采樣設計要求進行了煤芯樣采取,至研究階段結束,各主要煤層共采取煤芯煤樣18個,其中共取煤芯樣7個,煤巖樣1個,底板樣1個,瓦斯樣5個,巖礦樣1個,粘土樣1個,煤層氣樣2個,基本達到了此次研究對煤樣的采取測試要求。
2.1 水分
各個可采煤層中原、浮煤水分測試統計結果見表3。

表3 各煤層水分分析統計結果表
2.2 灰分
各個可采煤層中原、浮煤灰分產率測試統計結果見表4。

表4 各煤層灰分分析統計結果表
研究結果表明,煤層自上而下,灰分有逐漸降低的趨勢。依據現行煤炭質量分級(灰分)標準(GB/T15224.1-2004),對各個煤層進行灰分質量分級:七2煤層以高灰煤為主;二1煤以中灰煤為主。各煤層經浮選后,其灰分均有較大幅度的下降,降灰率79.1~83.1%。質量等級是按平均灰分數據確定的,但每層煤中,灰分數據分布不盡一樣。
2.3 硫分、發熱量
各煤層中原、浮煤硫分含量測試統計結果及發熱量結果見表5。

表5 各煤層硫分、發熱量統計結果及質量分級表
依據現行煤炭質量分級(硫分)標準(GB/T15224.2-2004),對各煤層進行硫分質量分級:二1煤層低硫煤為主;七2煤層特低硫煤為主。
依據現行煤炭質量分級(發熱量)標準(GB/T15224.3-2004),對各煤層進行硫分質量分級:二1煤為高熱值煤;七2煤為低熱值煤。
2.4 揮發分產率
各煤層原、浮煤揮發分產率測試統計結果見表6。

表6 各煤層揮發分產率統計表
浮煤揮發分產率隨著煤層的埋深變淺而增大,說明煤的變質程度變低,符合區域規律。
2.5 元素組成
各個煤層元素分析統計結果見表7。

表7 元素分析統計結果表
原煤中氫(Hdaf)元素,占2.02~2.55%,且從上部煤層至下部煤層,氫含量有降低的變化趨勢,反映了隨著煤化程度的加深氫含量減少的變化規律。
2.6 煤灰的組成
各煤層煤灰成分分析統計結果見表8。

表8 各煤層煤灰成分分析統計結果表
各煤層煤灰中SiO2和Al2O3含量最多,且以SiO2為主,Al2O3次之,兩者綜合占58%以上,反映了煤中礦物組成大多以硅酸鹽類為主且含有較多的高嶺土類。七2煤層煤灰組分中SiO2含量高,平均含量大于60%,而二1煤層煤灰組分中SiO2含量相對較低,平均含量小于50%;Al2O3含量正好相反,下部二1煤層煤灰組分中Al2O3含量高于上部七2煤層。
煤灰中Fe2O3、CaO、MgO、SO3、TiO2含量相對較少。
2.7 煤灰熔融性
各煤層煤灰熔融性測試統計結果見表9。

表9 各煤層煤灰熔融性分析統計結果表
根據煤灰軟化溫度、流動溫度分級標準(MT/T853.1-2000、MT/T853.2-2000),試驗結果表明,本區各煤層基本屬較高軟化溫度灰和較高流動溫度灰。
2.8 煤中有害元素
各煤層有害元素測試統計結果見表10。

表10 各煤層有害元素分析統計結果表
根據煤中氯、磷分級標準(MT/T597-1996、MT/T562-1996),試驗結果表明,二1煤層以低氯為主,七2煤層為特低氯,有隨埋深變淺氯含量變小的趨勢;磷含量變化及趨勢與氯相似,煤層從下至上磷含量逐漸變小。
2.9 可選性
普查階段未做粒度分析和沉浮試驗,僅依據經過1.4比重液浮選各煤層浮煤回收率指標作初步評價。各煤層浮煤回收率數據及可選性評價見表11。

表11 各煤層可選性評價表
從表11數據可知,煤層由下至上,可選性難度有所加大。
根據《中國煤炭分類國家標準》(GB/T5751-2009),以浮煤揮發分產率(Vdaf)為主要指標,確定二1煤層為無煙煤無煙煤三號(WY3)。勘查區塊段圈閉范圍內二1煤層均為無煙煤為主。勘查區內煤層煤類變化較穩定,變質程度較高。
二1煤為中灰、特低硫、特低~低硫分、特低氯、一級含砷、高熱值、較高軟化溫度灰的無煙煤。適宜民用、動力用煤和火電用煤,適于沸騰床及流化床燃料。
[1]曹代勇等.煤炭地質勘查與評價[M].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7.
[2]河南省地質局區域地質測量隊.1∶20萬鄭州幅區調報告[R].1980.
[3]DZ/T0215-2002煤、泥炭地質勘查規范[S].2002.
[4]煤炭資源勘探煤樣采取規程[S].1987.
[5]陳亞飛.煤質評價與煤質標準化[J].煤質技術,2006,1
P624
A
1003-5168(2014)04-0188-02
陶威(1987—),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構造地質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