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喬新生
反腐須建人民主導的考評體系
文_喬新生
最近一段時間,圍繞反腐敗績效評價問題引發了一系列爭論。中山大學教授郭文亮在《人民論壇》發文稱,要提防“大老虎”聯手反撲。但很快,最高人民檢察院黨組副書記、副檢察長邱學強在《學習時報》上發表文章,認為這一觀點雖然出自對反腐敗斗爭前景的關心,但是其暗含著對當前反腐敗斗爭形式判斷失當,對于我們黨自我純潔、自我凈化的能力缺乏自信,對反腐敗斗爭的根本性質認識不清。所謂“大老虎聯手反撲”論,是一種低估黨對反腐敗的領導和駕馭能力、低估反腐敗的群眾基礎和正能量的錯誤判斷。
湖北省一位官員在《中國紀檢監察報》發表文章,公開批評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反腐敗“過頭論”“刮風論”“影響論”和“矛盾論”,認為應當徹底糾正反腐敗的錯誤認識,統一思想,凝聚共識。上述一系列文章帶有強烈的政治思辨色彩,反映了社會上的一些反腐敗思潮。同時,這也啟示我們,如果要對我國反腐敗進行績效評估,那么,需要我們采取更加科學的態度和嚴謹的方式。
如何進行反腐敗的績效考核?過去部分領導干部習慣于將腐敗稱之為“9個指頭和1個指頭”的關系問題,認為腐敗是一種個別現象,它不代表中國共產黨的整體形象。反腐敗是針對執政黨內部的少數腐敗分子采取行動,因此,需要將腐敗分子繩之以法,反腐敗就會大功告成。這種說法旨在維護執政黨的形象,可是在現實生活中并不代表多數人的意見。在反腐敗的問題上,絕對不能采取簡單的多數和少數的分析方法,因為那樣做可能會導致反腐敗的績效評價與公眾的主觀判斷相去甚遠。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越來越多的腐敗分子被繩之以法,這本身就充分說明中國共產黨反腐敗的決心和信心,也說明中國共產黨反腐敗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坦率地說,這種觀點經不起太多推敲。既然反腐敗取得了明顯的成效,那么,為什么還有那么多的腐敗分子被揭發,那么多的貪官污吏被繩之以法呢?把懲處腐敗分子的數量作為反腐敗績效考核的標準,是典型的本末倒置,這樣做,非但不能反映執政黨反腐敗的成效,反而可能會使更多的人對執政黨失去信心。
還有人認為,執政黨通過了一系列的方針政策,不斷地強化反腐倡廉教育,讓越來越多的黨政領導干部意識到,反腐敗是一個長期的工作,從而提高防范意識,這說明中國執政黨已經從懲治貪官污吏逐步地轉向預防教育為主方面,中國的反腐敗已經進入常態化。這樣的觀點似是而非。
反腐敗是系統工程,在反腐敗的過程中不僅要加強干部預防腐敗教育工作,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減少現實社會中出現的腐敗現象。當前腐敗已經延伸到各個角落,表現在各個方面,因此,在反腐敗的過程中,必須標本兼治,必須建立長效機制。假如因為執政黨強化了預防腐敗教育工作而認為執政黨的反腐敗已經轉入教育預防為主,打擊腐敗的力度會有所減小,那么,就是典型的判斷錯誤。當前,我國腐敗現象依然非常普遍,各項反腐敗的工作剛剛開始,如果不從體制機制上解決問題,那么,腐敗將會變成不治之癥。
之所以會出現一些似是而非的觀點,根本原因就在于,在一些人的內心深處,反腐敗的主導權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反腐敗的信息機制由少數人控制,反腐敗的評價考核體系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因此,他們刻意淡化執政黨內部出現的腐敗現象,在反腐敗績效考核的過程中,轉移視線,掩蓋事實的真相。
反腐敗成敗的關鍵在于人民群眾的認同,反腐敗成功與否,考核的標準就在于主權在民的憲法原則是否真正得到貫徹落實。反腐敗從本質上來說是主權在民的憲法運動,是弘揚公民權利、限制國家權力的自我清潔運動,就是執政黨正本清源,高舉憲法旗幟,重新凝聚人心的政治運動。從這個角度來說,反腐敗績效考核,不能由少數人說了算,當然也不能由反腐敗機構自己說了算,而應該由人民群眾說了算。
因此,在反腐敗是否取得顯著成效的問題上,紀檢監察機關應當充分征求社會各界的意見,執政黨應當廣納善言,傾聽各種不同的意見。如果滿足于自我評價,那么,在反腐敗的過程中就會固步自封,不思進取。在反腐敗績效考核評價機制建設方面之所以存在爭議,是因為一些黨政領導干部的內心深處,缺乏主權在民的觀念,他們認為反腐敗是自己的事情,而沒有充分意識到反腐敗是一個全民運動,是執政黨領導全國人民捍衛憲法的正義之舉,是中國共產黨鞏固自己執政地位的大決戰。
反腐敗必須建立人民主導的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必須由紀檢監察機關向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提交專門的反腐敗報告,由人大代表進行審議。中國共產黨必須集思廣益,必須在憲法的引導下開展反腐敗各項工作。如果認為反腐敗只是黨內的活動,而沒有意識到反腐敗關系到國家的興衰,關系到公民權利的實現,把各項反腐敗活動自覺地納入憲法和法律的體系,由最高權力機關依法對反腐敗工作進行全面考核,那么,反腐敗績效考核就會出現嚴重問題。在反腐敗的問題上執政黨既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堅持黨的領導,同時又要堅定不移地捍衛憲法的權威,自覺地接受人民的檢驗,因為只有這樣,反腐敗的績效考核才具有科學性、人民性。
反腐敗是執政黨革除積弊、開創未來的戰略舉措。反腐敗就是要對黨內業已形成的不合理體制機制以及貪官污吏痛下殺手,就是要在完善法律制度的前提和基礎上清除執政黨內部的害群之馬。反腐敗是一場陣痛,它必然會觸及一些既得利益集團的切身利益。從這個角度來說,無論是黨內還是黨外對于反腐敗的各種憂慮都是可以理解的,都是可以接受的。如果不愿意接受善意的提醒和批評,在反腐敗的問題上剛愎自用,只看到反腐敗取得的成果,而沒有看到反腐敗可能面臨的巨大壓力,那么,在未來反腐敗的過程中,就會因疏忽大意或者過于輕信而出現嚴重失誤。
其實,反腐敗是在黨的紀檢監察機關領導下開展的一場全民運動。只有居安思危,充分相信群眾,發動群眾,才能將這場轟轟烈烈的反腐敗運動開展下去。反腐敗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工作重點,不能用反腐敗的政治判斷代替深入系統的學術研究。從反腐敗的理論來看,不同歷史時期反腐敗有不同的特點。當前我國反腐敗正處在承上啟下的階段,聲勢浩大的反腐敗斗爭已經產生了明顯的震懾作用。當務之急是要完善有關法律制度,形成常態化的機制,從而使反腐敗成為一場可持續的、全民參與的法制運動。
反腐敗不能諱疾忌醫,不能為了掩蓋黨內的一些矛盾,而禁止學者開展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現代政黨應當是開放的政黨,是允許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政黨。如果刻意掩蓋或者淡化黨內在反腐敗斗爭中出現的分歧,那么,有可能會導致公眾產生更大的疑慮。在執政黨內部出現不同的意見是正常的,只要能通過說服教育和政治協商的方式解決問題,那么,我們就應該及時向公眾通報有關案情,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消除疑慮,減少分歧;也只有這樣,才能讓中國共產黨變成一個開放透明的政黨,變成一個值得人們信任的執政黨。
中央提出堅定社會主義特色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具有明顯的針對性。它說明在一些人的內心深處,仍然存在著不自信的現象。對黨內出現的各種分歧,有兩種處理方法:一種是“扣帽子”“打棍子”,動輒聲嘶力竭加以斥責,認為批評者不懷好意;還有一種則是保持沉默,認為反腐敗是執政黨內部的事情,外人無權說三道四,不管是善意的批評還是惡意指責,統統嗤之以鼻。以上兩種做法都不利于營造良好的反腐敗社會氛圍,不利于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以達成反腐敗的社會共識。反腐敗是全民共同的事業,執政黨在反腐敗的過程中應當虛心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尤其要虛心聽取一些專家學者的意見。事實已經證明并且將繼續證明,如果把反腐敗變成一個封閉的體系,不允許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甚至不允許公眾表達自己的疑慮,那么,反腐敗注定失敗。
執政黨應當以更加開放的胸襟面對反腐敗的各種議論。對反腐敗過程中出現的不同聲音,紀檢監察機關和各級黨政領導干部應當學會以理服人,以翔實的數據和嚴密的邏輯論證,開展系統而全面的科學討論。千萬不能把政治表態當作討論,更不能把反腐敗看作是執政黨獨享的權利,而應該積極發動群眾,建立最廣泛的統一戰線,使執政黨反腐敗的工作真正贏得民心。
反腐敗績效評價是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它要求我們時刻牢記反腐敗的目的,把人民作為依靠的對象,主動向人民匯報反腐敗取得的成果,并且在執政黨的領導下,由全國人大完善反腐敗的法律制度體系。只有這樣,才能鞏固反腐敗的成果,才能讓反腐敗取信于民。
(作者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廉政研究院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