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海波 (內蒙古自治區牙克石市林業總醫院,內蒙古牙克石 022150)
·臨床與轉化醫學·
創傷失血性休克的治療中液體復蘇的應用
尹海波 (內蒙古自治區牙克石市林業總醫院,內蒙古牙克石 022150)
目的:探討治療創傷性的失血休克過程中液體復蘇方法的應用研究.方法:對本院創傷失血性休克的 60例患者采用的液體復蘇手段進行了回顧性分析,比較常規液體復蘇組和限制性液體復蘇組的治愈率、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和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的發生率以及死亡率.結果:對于常規液體復蘇組:創傷性的失血休克病癥的治愈率為70.0%,死亡率為30.0%,ARDS發生率為30.0%,DIC發生率為23.3%,MODS發生率36.7%;限制性液體復蘇組:創傷性的失血休克病癥治愈率為86.7%,其死亡率為 13.3%,ARDS發生率為 16.7%,而DIC發生率為13.3%,MODS發生率為 10.0%.兩組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限制性液體復蘇治療能減少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MODS、DIC和ARDS的發生率,提高其治愈率.
創傷;失血性休克;液體復蘇
伴隨著現代化水平的迅速發展,多發性創傷的產生率逐年增長,隨之增高的創傷性休克的患者數量不容忽視.臨床上的常規意識認為患有失血性休克的病人通常治療的基本途徑是強調對病因的控制才是關鍵,然而在早期的重點則是液體補充治療手段,只有通過恢復血容量,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治療功效才能得到提高和改善,從而使死亡率降低[1].我們回顧性對我院收治的60例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進行分析,討論如何將液體復蘇應用于在此類患者的情況治療中,從而提供更多的臨床信息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選自本院2010-01/2013-12收治的60例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病例資料,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中男19例,女11例;年齡8~78(平均 36.7)歲;9例患者為交通事故受傷,13例為墜落受傷,1例為重物砸傷,其他原因致傷7例;受傷就診時間為 1~6(平均 2.7)h.對照組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11~69(平均39.2)歲;10例為交通事故受傷患者,12例為墜落傷,2例為重物砸
傷患者,6例為其他原因致傷病患;受傷就診時間為1~5(平均2.6)h.將兩組病患的基本資料進行相互類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及時對入院后的兩組患者給予有效可靠的靜脈連接,并提供其初步復蘇所需的平衡鹽.系統對患者病情有了全面的了解之后再對其進行診療,對照組利用液體復蘇的手段,盡快對患者輸入液體和血液,對血容量進行補給,膠體液與晶體液的比例大概是1∶2;使收縮壓快速大于或等于90 mmHg.而對觀察組,我們使用限制性液體復蘇的方案,向患者體內迅速的輸入注射膠體液以及平衡液,同時保持血壓恒定在50~70 mmHg,并且使輸液的速率減緩,進入體內的液體量被限定,膠體液和晶體液的比例大約是1∶2.然后,基于每日輸液量和中心的靜脈壓對復蘇達標后的補液量進行計算,同時對生命征體的動態變化進行詳細觀測,隨后對其他檢查進行完善補充,確定是否需要再實施其他方面的救治方案.
1.3 觀察項目 對兩組患者輸入液體的量、愈合后的出院率、膿毒血癥、可能會出現的各種并發癥,例如: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急性腎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多器官功能性障礙綜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等疾病的發生率等進行觀察和記錄.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 SPSS13.0統計學軟件來分析患者的資料,采用χ2檢驗比較計數的資料,并以±s表示;用 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發現輸液量方面,觀察組的量顯然要比對照組更少;其治愈出院率方面,觀察組比對照組更高;并發癥發生率,觀察組顯著比對照組的低,兩組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失血性休克進行補液的主要目的是使得機體能夠快速的恢復,同時使休克機體細胞內、血管內和間質之間的體液容量保持不變,使得器官以及機體組織的毛細血管灌注得到充分的改善和提高,使機體對常規的氧運輸機能得到保證和復原,盡量避免將炎性介質激活,減小其概率,降低再次灌注時對細胞的損傷程度.入院之前對患者進行早期的液體治療,可以促進機體維持一定程度的心血管功能,與此同時,注意仔細觀察其低于正常標準的可能性,盡量使得發生循環休克的可能性降低.

表1 兩組輸液量、治愈情況以及并發癥發生幾率比較[n=30,n(%)]
本研究入選的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傳統的處理目的是及時、有效地補充液體,從而使心肺功能快速復原,使容量有效的恢復,血壓的水平達到正常值,確保灌注組織和各個臟器,避免休克癥狀的進一步出現,這種模式就是通常的液體復蘇手段,也就是積極的液體復蘇或者充分的液體復蘇[2].最近幾年以來,在臨床上一種診療和低血容量治愈的有效方案之一就是液體復蘇方法,其最基本的目的就是將較低血容量得以恢復,循環血量得到有利的增長,確保患者的器官的血流灌注與輸出量恢復有效正常的循環[3].創傷性失血之后,液體復蘇的方案是一種提高重癥病患的準確選擇和正確的及時處理手段,這在臨床治療中起著至關重要的積極作用,反之,液體復蘇的方式失敗之后,則會致使病患出現多器官功能不全綜合征等一系列的并發癥,嚴重者甚至會威脅生命[4].既往早期普遍性的,在液體充分時,并且出血尚未控制的狀態之下,血壓升高可以使得保護性的血管痙攣消失,從而致使患者的血管進一步擴大,出血量會越來越大;補液量過大會將凝血因子逐步稀釋,從而導致出血量加大;此外,脈壓由于液體復蘇而升高,而且可以機械性地將已經凝固了的血凝塊刺破,致使出血量進一步增大,然而這一類情況對患者的救治危害性更大.而為了避免以上弊端的產生,我們在活動性出血調控之前,采用限制性的液體復蘇手段[5].同時醫護人員也應意識到,由于液體復蘇的這種模式在臨床應用中還尚未研究透徹,所以,對于機體內各器官的臟器功能、體內微循環灌注、神經體液的控制、液體內穩態、能量代謝和使用、細胞因子網絡與免疫系統的激活、細胞與分子生物學等很多方面的研究,我們還需進一步積累更多的臨床經驗,從而使得探究更有說服性.
綜上所述,將限制性液體復蘇應用于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治療,能夠顯著降低液體的使用量,減少嚴重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患者的預后生活質量,是一種能運用于臨床的安全有效可靠的方案.
[1]劉良明.有關戰(創)傷休克早期液體復蘇的一些新概念[J].創傷外科雜志,2006,8(2):101-104.
[2]邵 敏,劉 寶,王錦權,等.感染性休克復蘇達標后限制補液對預后的影響[J].中國急救醫學,2008,28(9):773-776.
[3]張朝旭,王 軍,陳 強.創傷失血性休克病人圍術期容量治療的觀察[J].臨床麻醉學雜志,2005,21(2):125-126.
[4]余伶俐.高滲高膠液對創傷和失血性休克機體免疫功能的調節作用[J].陜西醫學雜志,2003,32(10):907-909.
[5]沈建慶,丁 焱,周立剛,等.失血性休克限制性液體復蘇的療效評價[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06,29(4):29-30,33.
R605.971
A
2095-6894(2014)06-074-02
2014-04-11;接受日期:2014-04-15
尹海波.本科,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心血管專業、重癥醫學.Tel:0470-7231069 E-mail:yinhaiboww@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