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永利,任久林 (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醫院,內蒙古 通遼028000)
·臨床與轉化醫學·
探究冠心病發作和心肌梗死后室性早搏的相關性
杜永利,任久林 (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醫院,內蒙古 通遼028000)
目的:分析探究冠心病發作同心肌梗死后室性早搏的相關性,為冠心病的科學預防提供科學依據.方法:對我院2005-01/2010-12收治心肌梗死并救治成功患者 68例行動態心電圖以及常規心電圖監測,并隨訪3年,比較無室性早搏組和有室性早搏組,以及不同等級室性早搏組患者間冠心病發作風險差 異.結果:動 態心 電 圖檢 出 室性 早 搏 52例(76.47%),遠遠高于常規心電圖組13例(19.11%),兩組間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兩者均為監測出室性早搏者16例;隨訪期間內共發生冠心病發作(心絞痛、心肌梗死)共47例(69.11%),其中發生于無室性早搏組3例,占18.75%(3/16),而發生于合并室性早搏組44例,占84.62% (44/52),兩組患者間冠心病發作率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52例室性早搏患者中0級19例,1級6例,2級11例,3~5級16例,而冠心病再發于各級中的頻數及比例分別為15例(78.95%),4例(66.67%),9例(81.82%)和16(100.00%)例,結果顯示,冠心病發作風險與心肌梗死后室性早搏等級呈正相關性.結論:心肌梗死后室性早搏可能是冠心病再發的預警信息之一,對于有室性早搏的患者應充分重視,及早藥物干預,降低再發心血管意外的風險.
冠心病發作;心肌梗死;室性早搏;相關性分析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壓、高血脂等基礎疾病的發病率逐漸上升,與此同時,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患病率亦有顯著提升.冠心病除了表現為活動后胸悶氣急外,亦可由心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表現,輕者可終身無明顯癥狀,重者有猝死風險.另外,近年來國內外學者研究發現,對于有心肌梗死病史的冠心病患者,梗死后室性早搏發生率與冠心病癥狀再發有一定相關性.本研究在此基礎上,探究冠心病發作同心肌梗死后室性早搏的相關性,取得一定價值.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05-01/2010-12收治的心肌梗死并救治成功患者 68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36例,女性32例,年齡43~75(平均55.6±7.2)歲.所有患者最終均行管狀動脈造影,明確診斷為冠心?。?998年中國冠心病診斷標準)[1],并排除風濕性心臟病、擴張性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以及其他類型心肌病變.病史2個月 ~6年不等,平均 1.5 ±0.6年.其中合并高血壓者19例,合并糖尿病者10例,合并高脂血癥者11例.
1.2 研究方法 對上述68例患者分別行動態心電圖以及常規心電圖監測,并隨訪3年,比較無室性早搏組和有室性早搏組,以及不同等級室性早搏組患者間冠心病發作風險差異.
1.3 統計學處理 采取 Excel表格記錄數據,SPSS16.0處理分析數據.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符合正態分布的兩組間均數比較采取 t檢驗,計數資料、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時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①動態心電圖檢出室性早搏 52例(76.47%),遠遠高于常規心電圖組13例(19.11%),兩組間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兩者均為監測出室性早搏者 16例.②隨訪期間內冠心病發作(心絞痛、心肌梗死)共47例(69.11%),其中發生于無室性早搏組3例,占18.75%(3/16),而發生于合并室性早搏組44例,占84.62(44/52),兩組患者間冠心病發作率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③52例室性早搏患者中0級19例,1級6例,2級11例,3~5級 16例,冠心病再發于各級中的頻數及比例分別為15例(78.95%),4例(66.67%),9例(81.82%)和16(100.00%)例,結果顯示,冠心病發作風險隨心肌梗死后室性早搏等級增加而逐漸增加(表1).

表1 不同早搏分級中冠心病發生率
冠心病是因冠狀動脈狹窄、痙攣所致的心肌缺血缺氧性疾病.主要表現為心慌胸悶、呼吸困難、心絞痛等,冠心病患者最常見的死因為急性心肌梗死和致死性心律失常.近年來,有學者研究指出,對于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室性早搏發生與冠心病癥狀再發呈正相關性,但該結論尚存在一定爭議.
本研究通過對68例患者分別行動態心電圖和常規心電圖檢查,結果顯示,動態心電圖檢出室性早搏陽性率遠遠高于常規心電圖,24 h動態心電圖相對于常規心電圖而言,準確性更高,更能準確捕獲無明顯癥狀的心肌缺血或一過性心肌缺血缺氧,這是常規心電圖無法比擬的[2].進而對所有患者隨訪分析,發現合并室性早搏組患者冠心病再發風險明顯增加,且0級、1級、2級、3~5級患者間發病風險各不相同,有總體遞增趨勢.
總體而言,心肌梗死后室性早搏可能是冠心病再發的預警信息之一,對于有室性早搏的患者應充分重視,及早進行藥物干預,降低再發心血管意外的風險[3].
[1]第一屆全國內科學術會議心血管組.關于冠狀動脈心臟病命名及診斷標準的建議[J].中華內科雜志,1981,20(4):253.
[2]龐志茹.動態心電圖與常規心電圖診斷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比較[J].中外醫療,2009,13:1-3.
[3]孫麗梅,等.心肌梗死后室性早搏與冠心病發作關系的探討[J].航空航天醫藥,2008,19(1):36.
R541.4
A
2095-6894(2014)06-076-02
2014-10-20;接受時間:2014-11-02
杜永利.E-mail:doyongli32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