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建立
摘要:從奶牛胎衣滯留與飼養管理、氣候因素、奶牛的運動量、難產、胎次、雙胎等方面進行了分析,尋找到導致奶牛產后胎衣滯留的原因,并根據發生原因的關聯性提出了相關的預防和控制措施。
關鍵詞:奶牛;胎衣滯留;病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S858.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4)02-0028-02
胎衣滯留又稱胎衣不下,是指奶牛分娩后胎衣不能在12 h內排出,是奶牛常見病之一。母牛產后排出胎衣的正常時間為12 h,超過12 h即可視為胎衣滯留,胎衣滯留對母牛的繁殖機能會產生極大的影響。2010年8月至2012年6月,筆者對新疆兵團農七師一二三團奶牛場(現新疆天奧牧業有限公司一牧場)奶牛產后胎衣滯留 (胎衣不下)的發生原因進行了調查分析,并提出了防控措施和對策。現總結如下。
1 病因分析
1.1 飼養管理
近兩年來,新疆兵團農七師一二三團奶牛場牛群胎衣滯留占分娩母牛的比例不斷降低,由2010年的14%降低,到2011年13%降低到2012年10%。這與牛群特別是奶期妊娠母牛的飼草料品質、礦物質、微量元素、維生素的補充不足有一定的關系。
經過加強對妊娠后期母牛的飼喂,使其攝取更多的營養物質來滿足需要。結果表明,飼草料品質低下,礦物質、微量元素、維生素補充不足和胎衣滯留有一定的關系。同時由于飼料單一、礦物質、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缺乏都可引起一系列疾病直接或間接造成胎衣滯留。
1.2 季節、氣候和運動量
分析2010~2012年奶牛胎衣滯留的資料顯示,奶牛胎衣滯留多集中在6~8月及1~3月。其中6~8月及1~3月胎衣滯留的發病率分別為17%、20%、16%、16%、16%、14%;4~5月和9~12月胎衣滯留的發病率分別為3%、5%、5%、9%、4%、8%。
這可能與牛場所在地氣候特點、飼養管理方式有很大關系。環境溫度過高或過低(高于攝氏25 ℃或低于攝氏-20 ℃)、氣候異常、日糧急劇變化都可降低奶牛的繁殖機能。一二三團奶牛場每年6~8月候異常高溫可達37 ℃,2月則是最冷季節(-18 ℃~-25 ℃)。
奶牛從每年的11月中旬至來年的3月份,大多數時間都在牛舍內飼養,運動量少(奶牛妊娠的最后的4個月運動量不足可導致產后胎衣滯留發病率增高)。由于運動場的牛群過于密集,母牛在補飼后運動量過少。
從2010年下半開始,對臨產牛每天進行,h的強制運動,由飼養員在運動場內趕牛,增加其運動量,結果奶牛胎衣不下比率下降。
1.3 難產、雙胎、流產
母牛分娩難產時,時間過長,子宮長期處于緊張狀態,產出或取出胎兒后子宮收縮無力,造成子宮遲緩;雙胎會造成母牛過度擴張,子宮收縮無力,容易引起母牛胎衣滯留。流產使胎盤上皮未及時發生變性,孕酮含量高而雌激素含量不足,導致胎衣很難排出。而流產(妊娠7個月以上)母牛幾乎都是胎衣滯留(產犢后12 h內不能自然順利排出完整胎衣)。
難產母牛中胎衣滯留的比例為40%;雙胎母牛中胎衣滯留的比例為57.9%;流產牛階段性(如年初和年末)可高達90%以上。這說明母牛難產、流產及雙胎都是胎衣滯留的主要誘因。
1.4 其他原因
產公犢的母牛更容易發生胎衣滯留,與產母犢的母牛相比,比例為1.4:1。這可能與公犢體形結構、生長速度及生產公犢時所產公犢使母體分泌雌激素量受到限制,子宮肌對催產素的敏感性降低,子宮收縮減弱有關。此外,胎盤結構異常、體況差、子宮內膜炎、隱性子宮內膜炎、布魯氏桿菌病、死胎及缺乏無機鹽、微量元素和某些維生素等因素均可導致奶牛產后胎衣滯留,在此未做分類統計分析。
2 防控對策
(1)加強干奶期的飼養管理,使干奶牛獲得充足的營養,保證干奶期妊娠母牛體膘在3.25~3.75(5分制)。
(2)及時調整日糧礦物質及微量元素的含量,尤其要注意Ca、P、Mg、Se、VA、VD、VE。如:產前及時補充Se、VA、VD、VE;產前3周喂低鈣日糧或添加陰離子鹽調節劑。
(3)合理調控奶牛運動量,尤其要保證妊娠后期奶牛每天有充分的運動。
(4)加強產前、產后預防性護理、治療。如產后在子宮內注入10%鹽水1 000~1500 mL,并使鹽水盡可能完全排出,可促進胎兒胎盤與母體胎盤的分離;在子宮黏膜與胎衣之間放置低殘留抗生素等藥物,防止胎衣腐敗及子宮感染,同時肌肉注射催產素等待胎衣排出;中藥治療奶牛胎衣滯留;在奶牛產前注射50 mg硒和680 IU 維生素E;接取羊水300~500 mL于分娩后立即灌服,可加速胎衣排出;產后立即注射自體初乳、灌服益母草或灌服白酒250~500 g或飲大量麥麩鹽水,或肌肉注射腦垂體后葉素10~15 mL后乙烯雌酚5~10 mL均可促使胎衣排出;也可用黃芪、當歸、黨參、車前子粉等中草藥防治胎衣滯留。
(5)手術剝離胎衣。一般不提倡手術剝離法,因為術者剝離不當易引起奶牛子宮疾病,或使胎衣殘片遺留在子宮內,造成子宮發炎,或使子宮壁及子宮內膜受到損傷。但對采取以上措施仍未排出胎衣的母牛,則必須采取剝離的方法,將胎衣取出。在剝離時應注意剝離的時間和手法、消毒,術后向子宮內注入抗生素可有效防止母牛子宮炎的發生。
3 小結
綜上所述,飼養管理粗放、奶牛日糧不符合飼養標準、氣候因素、妊娠母牛后期運動量不足、難產、雙胎、流產、胎次等均可導致奶牛胎衣滯留。降少胎衣滯留的發病率關鍵在于防范。筆者于2010年8月至2012年6月間;曾與牛場技術管理人員通過應用前述多種防控措施使牛群胎衣滯留發病率由由2010年的14%降低到2011年13%降低到2012年10%。因此,通過技術管理措施的落實,完全可以使胎衣滯留的發病率控制10%以內。這樣將給奶牛場減少巨大的藥品、管理費用、提高繁殖率和牛奶產量,從而達到增收節支、提高經濟效益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