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玉
摘要:對一例牛氣腫疽病的發病情況、流行病學調查及診斷方法進行了介紹,并采取了相關的對癥治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關鍵詞:牛;氣腫疽;診治
中圖分類號:S858.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4)02-0033-01
氣腫疽又稱黑腿病或鳴疽,病原為牛氣腫疽梭菌,主要以牛為易感動物的一種急性、發熱性傳染病,其典型癥狀表現為肌肉豐滿部位發生炎性、氣性腫脹,并常有跛行。被病牛污染的土壤(芽孢在土壤中長期生存)、飼料和飲水以及處理不當的病牛尸體是主要的傳染源,主要感染途徑為健康牛采食被污染的飼草、飼料、飲水,牛氣腫疽梭菌經受傷的口腔和咽喉侵入組織,也可由松弛或微傷的胃腸黏膜侵入血液形成感染。主要侵害黃牛,水牛和綿羊少見,山羊、鹿、駱駝有過報道。該病多發生在潮濕的山谷牧場及低濕的沼澤地區,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多見于夏季,常呈地方流行性。
1 發病情況
2012年4月10日,母牛突然發病,臥地不起,將其強行驅趕,發現病牛跛行,不采食,反芻停止,呼吸急促,脈搏快而弱,體溫升高至41 ℃,眼結膜充血,腿上部、臀部肌肉腫脹,并延伸到腰部和胸部,腫脹部位呈暗黑色,肌肉間充滿氣體,穿刺發現有暗紅色液體流出,并伴有氣泡,有酸臭味,觸診患部有捻發音,叩診患部有明顯鼓音。
2 流行病學調查
根據詢問畜主和走訪群眾得知,該病每年都有發生,均為突然發病、死亡,病死牛尸體迅速腐敗和顯著膨脹,鼻孔流出血樣泡沫,肌肉豐滿部位有淡黃色或黑色條紋,發病時間主要是夏季,6月齡至3歲的牛容易發病。
3 診斷
根據流行病學調查、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筆者初步診斷該病為牛氣腫疽病。
4 防治措施
(1)病牛隔離后,用80萬U/瓶的青霉素鉀8支,10 mL/瓶的氨基比林2支,10 mL/瓶的慶大霉素2支,稀釋后進行肌肉注射,每天兩次,并根據病牛具體情況補液等輔助治療,治療1 d后體溫下降至40℃,病牛精神好轉,第3天體溫正常,病牛肌肉腫脹明顯減輕,食欲恢復,開始反芻,第5天病牛基本痊愈。
(2)同群的沒有表現癥狀牛采取隔離措施,投喂0.5 g/片的磺胺嘧啶內服預防,首次量按2.5 kg/片給藥;第2次及以后減半,按5 kg/片給藥,每天兩次,連用3 d。
(3)病牛痊愈一周后將其合群飼養,按照5 mL/頭份給所有牛肌肉注射接種牛氣腫疽滅活疫苗,進行預防。
5 小結與討論
預防接種是防治本病的最有效措施,建議養殖戶每年4月和10月定期對所有牛進行肌肉注射牛氣腫疽疫苗,5 mL/頭,一年兩次,加大《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增強群眾的防疫意識。當發現疑似牛氣腫疽病牛時,立即隔離并對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