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高林
摘要:目前,豬病發病率高、病情復雜、死亡率高,嚴重影響了養豬業的健康發展。對當前農村豬病流行特點及防治措施進行了介紹,以供參考。
關鍵詞:豬病;流行特點;流行病因;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S858.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4)02-0030-01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豬肉及副產品的消費量日益增加,養豬由農家散養發展到規模飼養,帶來了極大的經濟效益,也帶動和促進了養豬科技的進步、豬病防制和研究的水平不斷提高。但在生產實踐中,也出現了許多棘手的問題,疾病問題仍十分突出,疾病控制一直是影響養豬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1 豬病流行特點
1.1 非典型性疫病增多
在生豬流行病中,豬流行病病原體由于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其毒力會發生變異,有的毒力變強,有的毒力變弱,出現了新的變異株和血清型,加之豬群中的免疫抗體水平不一,導致疫病在豬群中發生流行,出現非典型病變特征。如“溫和型豬瘟”,臨床癥狀輕又不典型,其病毒低毒力毒株通常引起疾病經過和隱性感染。感染母豬常發展為帶毒母豬綜合征,終身帶毒、持續感染或潛伏感染。出生仔豬常出現流產、死胎、弱仔、弱胎現象,為豬病的診斷增加了難度。
1.2 混合性或繼發性感染疫病增多
在生豬流行病中,豬流行病發生傳染往往不是單一的病原體所致,而是2種或2種以上病原體相互協同作用(又稱共感染)所造成的,多呈病原混合感染或繼發感染,導致病豬所表現的臨床癥狀沒有特異性,表現為一系列的綜合征,危害極其嚴重,而且控制難度大,如豬大腸桿菌病、豬流行性腹瀉、豬傳染性胃腸炎或輪狀病毒性腹瀉并發;豬氣喘病、豬巴氏桿菌病或豬傳染性胸膜肺炎混合感染;豬瘟與附紅細胞體病混合感染;豬附紅細胞體與藍耳病混合感染,或與豬流感并發。
1.3 條件性疫病增多
在生豬流行病中,豬流行病是因飼養規模擴大,環境得不到改善或管理不到位等條件因素而導致。
2 豬病流行病因分析
2.1 引種攜帶隱性病原
我國養豬業發展迅速,從國外引進種豬數量顯著增加,20世紀 80年代末期開始,先后從美國、丹麥、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等養豬業發達國家和地區引進了大批種豬,對我國瘦肉型豬的品種改良起了很大作用。由于缺乏有效的監測手段而配套措施不力,一些危害嚴重的疫病(如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豬偽狂犬病、豬傳染性胸膜肺炎、豬環狀病毒、豬萎縮性鼻炎等)帶進了國門,給養豬生產者造成了很大的經濟損失。
2.2 抗病性能在育種選育中被忽視
長期以來,我國豬優良品種(品系)的選育工作的開展一直致力于生產、繁殖性能和胴體品質,但是在育種方案中所考慮的諸多目標性狀中,幾乎從未涉及個體抗病性能,因此群體抗病性能并未提高。
2.3 飼養規模擴大,構成疫病傳播的有利條件
飼養總量的增加,使畜禽群體越來越大,易感動物的增多自然容易造成疫病傳播、流行。此外飼養方式改變、畜禽高度密集構成疫病傳播的有利條件。
3 豬病防治措施
3.1 加強管理,增強抗病力
滿足豬對各種營養物質的需要、搞好豬舍和環境衛生是預防豬病發生的積極措施。飼料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