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李冰漪
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貿區正式掛牌營運,至今已歷經一年有余。上海自貿區的設立,打開了進一步與國際貿易和投資雙維度開放的試驗窗口。一年過去了,自貿區是否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它的經驗與創新,是否可復制到其他地區,從而為未來的改革與開放事業開拓出一條新路呢?
上海自貿區這一年的運轉可以看到,在探索實施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外商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工商登記制度改革、貿易便利化改革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創新型的制度。比如,自貿區內將實施“一線徹底放開,二線高效管住”的監管方針——“一線”是指自貿區與國境外的通道口,“一線放開”是指境外的貨物可以自由地、不受海關監管地自由進入自貿區。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認為,自貿區最大的變化是政府職能的轉換。他認為,在一線放開、二線管住的過程當中,上海自貿區無論是在通關的效率上面,還是在行政的效率方面,都給我們的注冊企業、跨境貿易業務非常大的便利性。很多周邊省市目前也在對上海自貿區這樣一種政府職能轉變,提高效率的做法進行復制和推廣。

而自貿區和過去的開發區、保稅區、地方優惠政策特殊發展區等也完全不同。孫立堅說,自貿區與它們比的不是政策優惠,而是企業的競爭實力。這一年來,我們所有的注冊企業都已經意識到,今天如果在自貿區里再搞政策洼地效應,很有可能會形成更大的產能,會出現惡性競爭,導致一個劣幣驅逐良幣的結果。目前我們間接地認識到,在自貿區里最主要的問題就是要提高我們的盈利能力,集中表現為要改善我們的服務貿易,把我們國內的產能通過企業走出去帶向世界的舞臺。
而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國際合作室主任張建平也指出,自貿試驗區探索建立起負面清單制度和事中事后監管制度,這是一個重大的改革創新。特別是事中事后監管,體現了我們企業管理從過去的事前行政審批模式,向事中事后的監督監管模式方向轉變,這符合國際管理的慣例,也體現了現在政府實際上是要服務企業和信任企業的理念,能激發企業微觀的主體活力。
上海自貿區的進程對物流企業來講同樣有著特殊的示范意義。上海海關在自貿區內試點實施了“先入區、后報關”的新型海關監管模式,大大縮短了貨物通關時間,降低了企業物流成本。在這種監管模式下,有需求的區內試點企業可以先憑提貨通知單回執,在貨物到達港口、尚未辦結海關手續前,就可以直接從港區提箱裝貨、先行運貨進區入庫,再在規定時限內(自運輸工具進境14日內)向主管海關辦理進境備案清單申報手續。目前,上海海關已確定了6家區內企業試點該模式。
捷開依(上海)物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耀婷表示,由于大宗商品市場價格波動較大,對貨物的流轉入庫時間要求很高。“先入區、后報關”模式實行后,企業貨物入區通關時間可縮短兩至三天,物流成本平均減少10%。
業內人士認為,功能多元化的自由貿易區需要多種貨運業務,如保稅物流、保稅加工、倉儲、商品展示等。在多元化的貨運業務需求下,物流企業必須要改變單一的、粗放式的經營模式,開展各種增值服務是企業發展的方向。并且,自由貿易區的綜合性功能也將會引導物流企業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而今年3月1日起實行的上海自貿區企業注冊資本實繳改認繳制度,也在全國范圍內得到推廣。作為第一批向全國推廣的經驗,企業注冊認繳制度大大方便了新企業注冊效率,激發了市場活力。而在全國推廣的稀釋效應下,原本想在上海自貿區里注冊的部分企業,出現了向外分流。
“經過前期總結評估,目前自貿試驗區已有13個改革事項在全國推廣,4個改革事項在全市推廣。”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透露。包括負面清單制度、小額外幣存款利率上限放開、工商登記先證后照改先照后證、企業年檢改年報公示、跨國公司外匯資金集中運營管理、跨境人民幣業務等等試點,都已先后在自貿區以外推廣開來。通過制度改革和創新,上海自貿區內企業降低融資成本10~20%,如果這一制度復制開來,對于長期受融資難困擾的物流企業來說,無疑又增添了一大動力。
社會對自貿區的期許,不只在其本身,上海自貿區肩負著前所未有的重任,是新形勢下我國更好應對國際經濟貿易規則變化和挑戰,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的“試驗田”。
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上海自由貿易區研究協調中心秘書長徐明棋指出,上海自貿區并不是簡單的貿易自由化和開放,它承載著中國下一輪政府管理體制改革和中國經濟對外開放全面試驗的重任,推進改革開放措施所涉及的復雜因素比簡單的貿易自由化要多得多。如果總結近一年的經驗,上海自貿試驗區已經取得的成績主要是在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方面。
目前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在構建以六個子體系為主要內容的政府事中事后管理體制。它們分別是:國家安全審查制度、反壟斷審查制度、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企業年檢改成企業年度信息公布制度、建立政府間各部門信息共享平臺和統一監管執法體系、社會力量參與綜合監管(中介機構和行業組織參與監管)的制度。徐明棋認為,這一事中事后管理體系,如果能在上海自貿區試驗成功并在全國推廣,中央建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國家戰略就成功了一大半。
而當前改革的關鍵正是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是政府職能轉變,是自我改革。對此,海關總署署長于廣洲說,在上海自貿區建設中,凡是市場能夠調節、社會能夠管理、行業能夠自律、企業能夠自主的,就有序地“放”。
商務部研究院綜合戰略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張莉表示,上海自貿區成立以后,上海市政府推出了第一版本的負面清單。2013版的自貿區負面清單總共190條。而今年7月公布的2014版負面清單則從190條減少到了139條,清單長度縮短了26.8%。
事實上,負面清單在內容層面制定難度并不大,但其背后與之相配套的風險防范卻較難。因為今后在內容縮減的同時,需要進一步增加一些領域的風險防范措施和管理配套措施。此外,還要進一步增加相關的管理服務機構。
同樣對上海自貿區的未來給予厚望的還有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國際合作室主任張建平,他表示,上海自貿區是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重大的突破口,因為改革就意味著要簡政放權,要壯士斷腕,要挖自己的肉,上海自貿區的率先推進,實際上帶動了全國各個省份積極改革,它非常類似于上一輪改革當中深圳扮演的角色。
可以預想,上海自貿區的進程將是中國今后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的縮影,而推進簡政放權的目標正如李克強總理所說,要牢固確立“法無授權不可為、法無禁止皆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的市場經濟、法制經濟準則,切實打造陽光政府。